冬玉米的栽培技术分析

时间:2022-05-18 02:01:40

冬玉米的栽培技术分析

摘要:我国冬玉米高产传统的“晚熟、稀植、大穗”的观念已成为冬玉米单产水平提高的“瓶颈”。改变传统的耕作栽培方式,采用科学合理的密植栽培方式对于实现冬玉米产量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冬玉米;栽培方式;密植栽培

一定生态条件决定了相应的种植制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国的气候变化与世界的气候变化相一致,气候变暖使干旱、冷害、少雨等不利气候因素更加频繁。在冬小麦生长期内由于气候变暖使冬小麦在常规条件下播种,容易造成苗期徒长,不仅浪费自然资源,还有可能使冬小麦越冬期遭遇严寒造成冷冻害,因此,冬玉米现在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本文将从技术方面对冬玉米的栽培进行相关的研究和探讨。

1 冬季玉米模式资源配置

对于适宜播期的问题,是由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及生育进程与气候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作物的产量不仅与播期有关,还与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有关。品种生育期长短与播种期呈显著负相关,播种早则生育期增长,播种晚的生育期缩短,早播虽然可以延长玉米的生长时间,

由于早春气温偏低,导致出苗期延长,玉米前期的长势差,难以达到高产。但早播玉米干物质积累时间持续时间长,积累速度快。而晚播从出苗到成熟的生育期明显缩短,且抽穗期推迟,千粒重和单穗质量下降,也不利于高产;双季玉米的第一季玉米实质是春玉米的提早播种,冬季则是夏玉米的延后播种,本试验中早春季的适宜播期是在3月20日至3月30日,晚夏季的适宜播期是在7月10日至7月20日。关于播期确定原则,从辐射利用率考虑,辐射利用率和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而早播或寒冷年份随温度下降到20℃以下,营养生长期间的辐射利用率逐渐的降低;从温度资源考虑,积温是影响产量的重要因子,适期早播的同时也要把玉米品种特性与当地气候条件相结合。以免前期影响较大。由于太阳辐射和气温年际间变化较小,冬季玉米根据不同播种时期对光温资源和光温资源利用效率与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比值接近1:1,光能比值接近13:1时,其资源分配的周年产量达到最高。因此合理的配置资源是冬季玉米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不同资源组配影响其资源生产效率,并限定了产量的形成和结构,进而影响了产量的高低。

2 冬玉米模式密植效应

玉米冠层及产量形成受栽培措施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种植密度是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密度的增加,群体的叶面积、光合能力和冠层光截获量均呈现出增高的趋势。但是,随密度的进一步升高,玉米产量潜力呈降低趋势。密度通过对玉米冠层光截获率、光合面积和光合面积持续时间的调控而影响玉米的产量性状,冠层光截获率过高,透光率较低,将削弱中下部叶层的光照条件,降低群体光合能力。冠层内透光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Pn)均随着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说明高密度易造成群体内光分布不合理,导致光合性能的降低。这与很多文献的研究结果一致,冬季玉米密度过大,虽然在生育前期光截获量较大,但在生育后期影响了下部叶层的光截获量,造成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制造干物质的源量减少,产量降低。实现玉米高产,应建立与高产相适应的库容量,达到足穗、粒多、粒重。比如郑单958就是一个高产、稳产玉米品种,在高肥水条件下能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在超高产栽培中应选用75000~90000株hm。的种植密度,在试验中,随着密度的逐渐增加,产量构成因素的收获穗数依次增加,但其空杆率也随着增加,穗粒数逐渐降低,穗粒数也由于密度增加而降低,为了达到高产的目的,适宜的种植密度是保证高产的必要措施,再比如益农103属于平展型品种,在早春季播种,具有耐低温和灌浆速度快、早熟等特点,其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82500株hm2;郑单958属于紧凑型品种,在晚夏季播种,具有适应性广等优点,其最高产量的种植密度为82500株hm2。

3 冬季玉米模式条深松效应

玉米根系的主要活动范围在耕层0~30 cm,传统旋耕深度仅为15cm,严重影响了根系的生长。实施免耕多年后,土壤压实程度会越来越严重,制约了免耕保护性耕作法的进一步发展,在免耕法的基础上增加深松作业,是解决免耕压实问题的措施之一。因此,在保护性耕作条件下,每4年对土壤深松一次可以解决土壤变硬问题。冬季玉米播种前可以利用玉米深旋精量播种分层施肥一体机,1次作业完成深旋、开沟、深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多道工序,在原有耕层基础上进行土壤的横向翻动,不改变耕层土壤的结构,旋深最高可达45cm,并实行大小行隔行深松技术,比连年翻耕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次数,比长期免耕缓解了土壤板结,这样有利于玉米的成长和质量的提高。

上一篇:抚仙湖湖滨缓冲带生态构建方案研究 下一篇:关于广州“农超对接”模式的现状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