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混凝土二次振捣的施工技术讨论

时间:2022-05-17 10:10:09

关于混凝土二次振捣的施工技术讨论

【摘 要】混凝土构成材料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综合性能必然由于施工工艺和方法的不同而受较大影响,那么采用何种施工方法施工以提高混凝土的性能指标,已成为建筑领域亟待于解决的一个重点课题。经事实证明,混凝土二次振捣施工技术即是最为高效、便捷的方法。本文就混凝土二次振捣的工艺方法和施工要素进行了具体叙述,并针对二次振捣施工技术原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仅供相关人士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混凝土二次振捣;施工要素;施工技术原理

引言

混凝土二次振捣施工,即是在混凝土浇筑完毕后的适宜时间,再次对混凝土进行重新振捣作业。比如,在进行钢筋混凝土立柱施工时,待下层混凝土浇筑完毕,利用插入式振动器对上部断面进行作业时,通过重力作用进入下层,或者振动器通过振动作用于下部钢筋部位,这样的振动都会对混凝土实施二次振捣施工。混凝土二次振捣施工技术能节省水泥用量,增强混凝土抗渗性能,能极大提高混凝土的强度,有效地防止裂缝的产生。

一、混凝土二次振捣的施工要素分析

(一)依据不同结构科学选择合理的振捣方法

(1)对I、T型预制梁进行二次振捣,腹板部位可采用插入式振捣器间隔20cm进行均匀振捣,翼板部位采用附着式振捣器进行振捣。

(2)进行柱和墙连为整体的梁、板浇筑时,应一次性浇筑完毕待其得到初步沉实1h后,继续实施二次浇筑。对于柱和墙的顶部实施二次振捣应使用插入式振捣器,对于梁和板的部位应采用附着式和插入式振捣器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振捣。

(3)应采用附着式振捣器对小于20cm厚度的预制平板进行振捣,而大于20cm厚度则应使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振捣。

(二)科学选择和确定振捣时间

振捣时间的确定是确保混凝土二次振捣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的关键。若与初次振捣间隔时间过短,则不会产生明显效果;若间隔时间较长,尤其是混凝土初凝后再进行二次振捣,会对混凝土结构产生严重破坏而影响整体质量。

经过科学实践证实,进行混凝土二次振捣的最佳时间应控制在混凝土初凝前1~4h范围内,尤其是初凝前1h内实施效果最为理想。

一般施工工地很少设置混凝土贯入阻力仪,因此,应严格要求试验室在预测混凝土凝结时间时,同时应测定出混凝土的坍落度,依赖坍落度值进而推断混凝土初凝时间。

(三)诸多注意事项

(1)水泥质量:经试验证实,掺有其他混合材料或添加剂的水泥凝结时间较纯料水泥要长,比如,添加矿渣的硅酸盐水泥的凝结时间要大于普通硅酸盐水泥。

(2)配合比:二次振捣对于水灰配合比小的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增强效果,相反,对于水灰配合比大的混凝土效果很不理想。

(3)强度等级:在保持各种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混凝土强度等级越高凝结时间越短。

(4)坍落度:通常情况下,混凝土随着坍落度增大凝结时间也会随之延长,如果是高温季节,其凝结时间受坍落度的影响变化不大。

(5)气温和温度:气温和温度对于混凝土凝结时间有较大的影响,气温越高凝结时间越快,则应该提前进行二次振捣,相反,就要向后推迟。此外,还应依据昼夜温差变化,适时调整二次振捣的时间。

二、混凝土二次振捣的施工技术原理

(一)水泥颗粒表面发生水化反应

进行混凝土拌制时,水泥颗粒表面矿物和水立即发生水化反应,生成一种水化产物,水化产物快速溶于水后,水泥颗粒新表面暴露与水再次生成水化产物,这样重复的过程使水泥颗粒完全彻底和水发生水化反应。但是水泥颗粒发生水化反应的变化速度是不均匀的。初始阶段生成水化产物的速度远大于溶解速度,这样水泥颗粒周围溶液达到一种饱和状态,而析出一种水化硅酸钙凝胶透膜层,将水泥颗粒表面全部包裹,阻止了内部水分外散和外部水分内渗的发生,使水化速度得到延缓。而且由于膜层发生水化反应引起膜层向内增厚,而水化物向外扩散又引起膜层向外增厚,导致水化反应变慢。这时若进行二次振捣,通过人为作用加快膜层破裂速度,使外部溶液再次进入和未发生水化反应的水泥核融合,待到生成新的凝胶体将破裂膜层重新修补为止。

(二)使水泥与粗骨料和钢筋之间的界面强度加大

混凝土经过浇筑振捣之后的间歇时间内,由于粗骨料重力产生下沉现象,而在下部产生了充水区,而部分水分也相应通过粗骨料侧面不断向上作用,在粗骨料侧面形成了水分上移的通道,这都导致混凝土中水泥浆体和粗骨料的界面强度严重降低。而且随着气泡和水分的上升,水泥浆体和钢筋之间相应出现薄水膜或微小间隙,引起钢筋抗拔力降低。若在水泥凝结前1h内实施二次振捣,则粘稠浆体会填充钢筋和粗骨料之间的微孔或水膜,随着周围水泥颗粒浓度不断增加,水化作用产生的硅酸钙凝胶数量随之增加,硅酸钙凝胶具有很大表面积,很高的表面能,进而极大增强了界面强度。另外,由于界面位置随着颗粒浓度增加,也使具有较小强度的晶粒氢氧化钙形成数量降低,也达到了增强界面强度的效果。

(三)混凝土密实度和均匀性得到提高

混凝土经过振捣作用会产生一定流动性,振捣成型后的间歇时间内,很难达到趋于稳定的状态,而粗骨料由于重力作用会产生下沉现象,这种现象直到混凝土初凝之前为止,而造成粗细颗粒呈不均匀分布的不良现象。在混凝土凝结前粗大颗粒的下沉,使得下部较上部具有较大密实度。随着外分层的不断发展,就会形成内分层,主要是粗骨料周围密实度不均匀分布。内、外分层主要是粗骨料在下部形成充水区,而充水区中的部分气体随着水分的蒸发成为空穴,极大降低了混凝土强度。合理确定一定时间后进行二次振捣,可使近乎于凝结的混凝土经过振捣液化,进而释放出粗骨料下部水囊内的水和气泡,实现利用水泥浆体将充水区填塞的目的。

三、结束语

总之,虽然二次振捣施工技术具有诸多较大的实际作用,然而基于其牵涉面广、涉及因素多的特点,若不能合理确定二次振捣时间,在水泥初凝后进行二次振捣,便会严重破坏混凝土的水泥石结构,引起裂缝的产生,因此,在采用此法进行作业时,势必综合权衡综合因素和各方面因素,严谨、慎重地进行施工作业。

参考文献

[1]王晓强.混凝土二次振捣机理及方法浅析[J].河南建材,2007,(02) .

[2]王淑芳.试论建筑工程中混凝土二次振捣的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19) .

[3]陈永军,郭小强.混凝土二次浇捣施工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1,(07) .

上一篇:深基坑边坡支护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 下一篇: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技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