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指导意见》 深化课程改革

时间:2022-05-17 09:12:36

践行《指导意见》 深化课程改革

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适当的教育,让每个学生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是教育本源意义上的真正公平。因此,理想的义务教育是全面性和差异性、社会化和个体化的统一。以人为本,实施班级授课制下的个性化教育,是现代义务教育应有的新理念。

2015年3月30日,浙江省教育厅了《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这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对我区而言,是在高中课程改革、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展开的,这既是区域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学校品牌特色发展的需要,更是教师专业成长、学生全面素养发展的需要。扎实开展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有利于落实我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区的目标,有利于改变育人模式,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建设“生动课堂、快乐课程、品质教育”。

要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必须充分认识、准确把握、扎实实践《指导意见》的新理念、新思路、新要求。

一、我们的思考:坚守与突破

《指导意见》的重点,也是本次课程改革的亮点,是首次把义务教育课程分成两大类: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

基础性课程指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拓展性课程指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这是按照课程功能进行分类,以前我们习惯按照课程管理权进行分类,把课程分为三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两类课程的关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功能

管理权 基础性课程 拓展性课程

国家课程 大部分 小部分

地方课程 一部分 一部分

校本课程 小部分 大部分

《指导意见》要求:“开齐开好两类课程。各地和学校要按规定开齐开好基础性课程,确保每一位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积极探索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共享机制,体现地域和学校特色,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认真研读《指导意见》,结合我区课程实施现状,我们认为,开展小学课程改革要坚守,更要突破。

(一)坚守:规范化实施基础性课程

1.坚守常规底线。规范实施基础性课程就是要以《浙江省义务教育教学管理指南》《鄞州区中小学教学常规》为学校教育教学准则,开齐、开足、开好规定的基础性课程,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是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必须坚守。

2.坚守课程底线。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要强化两个领域:一是强化德育课程。树立“大德育”理念,进一步梳理每个学段的德育目标,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二是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不仅综合实践活动内部的四大块内容可以整合,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也可以整合实施,三者的课时由学校根据实际统一安排,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尤其必须保障学生参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时间,课程计划内小学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每学年不少于10天。

3.坚守课时底线。本次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既做“加法”也做“减法”,给学校更多课时安排自,今后不同的学校可以有自己特色的课程安排表。我们对课时安排设立两条底线:第一,不得增加、不减少周总课时、周教学总时间和学段总课时;第二,不得“挪用”音体美、品德、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在此前提下,学校可在国家规定的课时比例范围内,自主安排其他课程的课时,增加拓展性课程的课时。

(二)突破:个性化实施拓展性课程

个性化实施拓展性课程是落实《指导意见》中的重点内容之一,《指导意见》要求学校尽可能开发多种类型的拓展性课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科目和活动,了解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长处,为将来选择合适的学校和进入高中后的选课学习打基础。

那么,怎样实施个性化拓展性课程呢?我们应该在差异教育理论框架下,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强调课程整合,统筹实施各门各类课程。具体实施中要做到以下两点。

1.强调整合

(1)三级课程整合。要梳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中内容重复、相通的部分,进行有效的整合教学。

(2)跨学科教学整合。要加强各类学科课程之间的联系和整合,减少教学内容的重复,让学生在相同时间掌握更多内容。

(3)学科教学内部整合。学科教学不要面面俱到,建议采用主题教学、板块教学等策略,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2.统筹实施

(1)统筹学校课程实施。要统筹各学段、各学科的课程改革实施工作。

(2)统筹设置课程表、统筹安排课时。要统筹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六个年级、初中三个年级)的课程安排;要统筹安排每一个学期的课时安排。

(3)统筹拓展性课程开发与开设。要统筹开展体艺特长类、综合活动类、知识拓展类的课程开发与开设,不能随意开设。

(4)统筹教师的配置,培养全科教师。在师范教育没有全面跟上课程改革的现状下,根据教师特长安排课程、课务,在区域、学校内部培养全科教师是当前解决问题的主要办法。

二、我们的行动:顶层设计,分步实施

(一)探索德育课程横向整合

当前学校德育教育的问题主要是“显德育”太多、“反德育”太多。需要我们对学校德育进行系统梳理、整合。

《指导意见》指出:“强化德育课程。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法治教育,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行和学习、生活习惯。把少先队课、团课、各类专题教育与德育课有机结合起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思想品德和行为规范教育。把德育目标渗透于各门学科教学,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做到这些要求,就能体现德育工作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特点和原则。

我们可以探索侧重“德育”的整合课,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不能唯教材、唯课堂,要把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与少先队课、行为规范达标活动、地方课程(特别是我区《弘德敬廉》课程)、校本课程中的德育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整合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防教育、环境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健康教育等,按照主题重组、整合,以主题单元的形式对多学科进行梳理后实施教学。

(二)推动综合活动纵向整合

提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两种极端的看法。有人认为,这是最前沿,最有活力,最指向核心素养,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也有人认为,这是最游戏化,最娱乐化,最空泛,最低效的课程。究其原因,是因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教材、没有师资,也没有平时的扎实实施,有的只是应付、应景的课堂教学!

《指导意见》要求:“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积极探索综合实践活动校本化实施的有效途径,建立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机制,确保课程计划内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五至九年级每学年不少于10天的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把各学科课程的社会实践要求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以主题模块的形式,组织多种多样的科普活动、拓展训练和公益性劳动,努力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集体观念、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

根据《指导意见》要求,我们可以构建侧重“实践”、侧重“研究”的综合实践课程。

(1)把信息技术、劳动技术、省市地方课程《人 自然 社会》《我看宁波》、校本课程活动内容等,以主题模块的形式加以整合,进行校本化的教学实施。如: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学校不安全行为调查主题;校园民谣的利与弊主题;视力与生活习惯关系主题;等等。程序为:选定主题、分组研究、成果展示。

(2)结合周边地方资源、家长资源,借助社会实践学习基地,多学科多岗位协同,实施研究性学习、实践。如:生存学习一周;国防学习一周;农事学习一周;劳动技术学习一周;等等。

(3)安排课程表时可以单独安排。适度集中,3~5天集中有效使用,可以利用每个学期期中或期末的一周左右时间开展全校性的综合实践活动,保证小学三、四年级每学年不少于5天,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每学年不少于10天。

(三)探索社团活动课程化整合

在义务教育阶段,社团活动课程主要是指体艺特长类课程。

要以学生发展为社团活动课程的宗旨,以兴趣爱好和特长发展为社团活动课程的两翼,推进社团招生制度、活动制度、考核制度建设。安排课程表时可以适度集中,2~3节联排,采取长短课的形式。同时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以满足学生选择性学习和个性发展。

(1)规范社团活动,积极开发校本课程。

(2)处理好兴趣和特长的普及、提高的关系。

(3)尝试开展分类、分项的跨年段走班。

(四)尝试始业毕业教育课程整合

可以确定每年9月份为小学一年级“幼小衔接月”,研制幼小衔接小课程,打破学科界限,适当放慢教学进度,从课程安排、作息时间、教学方法等方面,着重培养新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

相应的,六年级可以尝试开发、实践“小初衔接月”“毕业季”等小课程;初中一年级可以尝试开发、实践“初小衔接周”等小课程;初中三年级可以尝试开发、实践“初高衔接月”“毕业季”等小课程。

(五)研究基础学科核心素养。

这是从学科核心思想、学科关键问题、学科核心素养等角度出发,对基础学科体系中的知识、能力进行系统的梳理,然后进行必要的归并、精简、整理、补充、加工、调整等。建议基础性课程的教学要指向核心学习内容,以模块学习等方式实施,教学删繁就简,指向学生基础课程中的核心素养。

(六)探索课程评价方式的创新。

(1)基础性课程评价:可以采用笔试、成绩报告单与描述性评价,阶段性评价,免试评价,模块游考评价等方式。

(2)拓展性课程评价:可以采用日志手册评价,成果展示评价,特长申报评价,《学生成长档案袋》评价,荣誉评选奖励,志愿者积分评价等方式。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教育局教研室 315100)

上一篇: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性探... 下一篇:职教集团化办学模式下中高职有效衔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