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趣例穿插

时间:2022-05-17 01:25:16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趣例穿插

趣例穿插,顾名思义,就是通过有趣诙谐的实例或者故事有机地切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入与教材相关的情节中。在愉悦的学习中适时穿插有趣的事例,不仅可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刻透彻地理解教学内容。因此,适时适度的趣例穿插是值得我们提倡的教学方法,更是语文教学艺术的重要范畴。

一、语文教学中趣例穿插的主要特点

1.有趣性

趣例穿插最大的特点是趣味性。通过有趣的实例穿插可以制造悬念,诱发学生思考并充分集中注意力,进而使一些枯燥乏味的文字转化为形象生动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化被动为主动,使学生融入教材中的鲜活环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乐在其中。

2.蕴含性

蕴含性是指在教学中教师所选用的实例具有深刻的哲理,它包含文学作品题材的思想、意义,具有更高的审美性、客观性、丰富性和主导性。

3.审美性

形象细腻、趣味诙谐的实例穿插,能营造感染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思维和联想,使他们沉浸在这美好的境界中。借助趣例,学生能切身体会到教学素材中的情感内容,对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场景意境等产生深切透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领悟。

二、趣例穿插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1.导入新课,以趣引趣

在讲授新课、导入课题时,都可以以趣例引趣、以趣例搭桥,循序渐进,诱导学生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地理解教学内容。它通过一种轻松活泼、幽默又不断深入的引进方式,充分展现其艺术魅力。

如在讲解小说《死魂灵》之前,教师可引用这样一段故事:严监生在临死前,众人问他是否还有什么没有交代的,他费力地摇头否定。又有人问他是否还有什么外债没有收回来,他依然摇头表示否定。此时,他的老婆进来说道:“老爷的心思大家都猜不透,但是我知道,他是嫌油灯里的灯芯多点了一根,我掐断一根就好。”接着赵氏掐断了一根灯芯。严监生终于满意地点了点头边撒手而去,闭上了双眼。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传统文学里的吝啬鬼故事,也点燃了他们学习新课文的兴趣。

2.讲授新课,以趣激思

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因缺乏思路而无法发言的现象,这时穿插趣例可为学生提供思维启示,使学生获得思路,渐渐深入到问题的本质,最终全面掌握教学内容。如在讲解《明湖居听书》一文时,可引用一首打油诗:“天下文章数三江,三江文章数吴乡。吴乡文章数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这首诗原本是用来谴责溜须拍马之流的,而引用在这里也别有一番趣味。学生在领略其中的幽默感时,也会领悟到文章的深意。

3.总结讲评,以趣作喻

从学生的作业练习中能够了解他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针对这类问题给予具体分析和评论,才能够为学生解除疑问。我们在讲评练习、作文试卷时,都可以趣例作喻。记得一次作文讲评,针对学生写材料作文跑题的现象,教师拿趣例作喻:从前,有一位十六岁的才女,吟诗赋词,家喻户晓。有一次有个人拿着半枚破铜钱,要小姑娘以铜钱为题材写首诗。小姑娘思考片刻,吟道:“半轮残月掩尘埃,依稀犹有开元字。想得清光未破时,买尽人间不平事。”旁边围观的人听了,连连称赞:“好诗!”我让学生评议这首诗,学生从中领悟到该诗的妙处在于小姑娘没有就事论事,而是善于分析思考,由一枚破铜钱进行深入挖掘,揭示了旧社会金钱万能的罪恶。这时,见时机成熟,就由评诗转入评价学生的作文,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很快领悟到教师的用意,避免在作文中出现类似的问题。

三、趣例穿插应用的原则

趣例穿插不能滥用无度,要适时适度,更要遵循一定的运用原则。首先,趣例穿插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统一,和调一致。语文教学内容是主要的,趣例穿插不能喧宾夺主,脱离教学内容,违背教学目标。其次,趣例穿插需要高效率地应用。在课初穿插趣例,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在课中穿插趣例,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在课终穿插趣例,可以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动力。再次,当学生对所学内容存在疑问时,适时引入趣例,可以化复杂为简单;当学生情绪低落时,引进趣例,可以振奋精神,带动情绪。最后,兴趣和思考要统一。趣例穿插不能仅仅满足于学生的喜好,让学生一笑了之,而应注意通过有趣的实例加强对内容的理解及深层的思考与联想。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合理利用趣例穿插,更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学习,积累经验,亲临实践,从而更好地培养优秀的学生。只有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有机地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地、适度地愉悦学生,进而形成教师个人独特的教学风格,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上一篇:情感培养 第6期 下一篇:新课改高中英语教学的几点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