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反思与对策

时间:2022-05-17 01:07:30

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反思与对策

摘要:古典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反思入手,提出改进古典诗词教学的对策:以享受美感、知识架构、朗读、背景故事、关键字词、意境分析为重点进行科学、灵活的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关键词:诗词教学;现状反思;对策

中国古典诗词是人类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我国古代人类智慧的高度结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一线教师都非常重视古典诗词教学,但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我也发现了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必要进行反思。

一、古典诗词教学现状反思

(一)教学现状:

1、高中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学习兴趣日趋低下,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古典诗词已提不起兴趣。

2、大多数学生认为古典诗词就考几分简答题和名句,影响不大,一部分学生背诵古诗词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3、古典诗词学生答案五花八门,思路不清,术语不明,语言表述不准确,语言逻辑混乱,拼接答案现象严重,得分偏低。

4、学生畏难情绪加重,应付现象层出不穷。

(二)原因分析:

1、课本所选某些诗篇与学生距离太大,学生理解困难。如《离骚》,不少学生反映这首诗艰涩难懂,学生缺乏读下去的欲望。

2、呆板的教学方式冲淡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激情。部分教师平时教古典诗词,篇篇逐字逐句串讲,老师讲的多,学生感知时间反而减少,古典诗词鉴赏课上成了文言文精读课。

3、学生看到课后“背诵”二字顿生反感,让他们自觉、静心地去背诵古典诗词实属不易。

4、学生学习心理日渐功利、浮躁,应付学习现象普遍。

二、古典诗词教学对策

1、以美感享受为目的统驭古典诗词教学工作。

中国古典诗词内在美表现在意境和神韵之美,外在美表现在辞采、声律和结构之美,既如此,就必须把享受美感作为诗词教学的最终目标,不能疱丁解牛,肢解诗词美感,使学生学习味同嚼蜡。

2、以明确的诗词知识建立古典诗词知识架构。

学生进入高中,学过的古典诗词并不少,可要让学生说出古典诗词发展史、不同时代的特点、代表作者、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学生往往会一头雾水。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老师的有意肢解和概念堆砌,分不清意象和意境,表达技巧和表现手法,更不能说清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联系和区别了。学生获取的知识难成体系,无法支撑古典诗词的深入学习,因此,教师要在进行诗歌单元教学时,有意识地分期讲述相关知识,让学生建立起知识架构,从而逐步消除学习的盲目性,让学生从容学习,不再觉得古典诗词高深莫测,无所适从。

3、以富有感情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词。

诗词独特的韵律美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学作品的最大特点。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韵律美,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教学之初,可以先播放名家朗读录音,或配以相关的诗词改编的歌曲,如学习《琵琶行》,可播放经典琵琶曲《十面埋伏》,在讲授《孔雀东南飞》刘兰芝拒婚一节时,可借用《梁祝》中表现祝英台抗婚的一段乐曲,让学生在聆听和模仿中感受诗词的感情基调,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诗歌的节奏,通过诗词句想象、联想其描绘的场景和抒发的感情,锻炼思维能力,在感情上与作者产生共鸣,增强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在朗读指导的基础上,可采取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范读,若学生兴致很高,还可以引导学生仿写或填词,巩固学习成果。

4、以背景故事为抓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古典诗词是作者思想感情深切、真实的流露。是诗人特定形势、环境、背景下的特定情感的流露。这其中有很多台前幕后的故事,学生也非常渴望了解这些背景故事,进而了解作者,认识作者,理解作者和作品。但教学实践中,教师往往将其忽略不计,这的确让人遗憾!如本人在讲宋朝陆游的《书愤》时,特意设问:陆游一生写了九千三百多首诗词,为什么多以“痛击狂胡”的爱国主义诗篇居多?学生无从作答。我便从陆游的爱情说起,谈及其和唐婉都著有的《钗头凤》,告诉学生他们原是表兄妹,两人婚后不但情投意合,唐婉的才情更是让二人亲密无间,但陆游母亲从中作梗,逼陆游休掉唐婉,另娶一妻,还修改了陆游给唐婉的情书“重圆有日,待我三年”中的“三”为“百”,致使唐婉心死再嫁。三年后二人再聚沈园,非常伤心,陆游在墙上题写《钗头凤・红酥手》,唐婉看后,唱和《钗头凤・世情薄》,此后不久抑郁而终。婚姻的失败,成为陆游转而从军,痛击狂胡的原因之一。讲罢,学生成了作者的知音,走进了他们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与他们进行着心灵上的对话。

5、以关键字词和诗句为突破口鉴赏诗词

古人讲究遣词造句,把浓厚的感情浓缩在几句诗词里,每一个字词都饱含深远的意义和感情,因此,对重点字词和诗句的赏析能够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的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着一“空”字,渲染出了一幅雨后山村清新宁静的自然画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助了六种景物和六个修饰词,渲染了环境,对仗极其工整。学生对诗词的学习重在鉴赏,教师不必逐字逐句分析,可让学生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字词、诗句,表明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不必追求答案的统一和规范。

6、以诗词意境为灵魂把握古典诗词

意象既是自然之象,也是作者感情之象,意境既是由意象构成的自然之景,同时也是作者的心中之境。

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探求古典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可以说,学会通过意象把握古典诗歌的意境,就掌握了理解古典诗歌的关键。诗词的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把握诗词的意境不能照本宣科,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细细品味和体会。比如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开头就以“寒蝉”“凄切”“骤雨”渲染了一种清冷的气氛,为后文的恋人分别做铺垫。古人往往习惯借助一些固定的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比如“月”是用来思乡的,“落日”表达凄凉失落的情感,“杨柳”表怨别,“松”表正直,“菊”喻高洁,“梅”喻坚贞等,学生可以通过这些意象来体会意境。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教师需要指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一灵魂。

总之,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教师要采取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循序渐进,突破难点,不断提升古典诗词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古典文学鉴赏集》,辽宁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2]《古代诗文名篇赏析》,北京出版社1985年版

[3]《中国大百科全书 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上一篇: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教学的路径探讨 下一篇:手指上有趣的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