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工作形塑的相关研究

时间:2022-07-07 12:21:27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工作形塑的相关研究

摘要:采用教师工作形塑、职业认同量表和教师职业倦怠量表对262名高校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考察了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工作形塑的状况及关系。结果发现:(1)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形塑及其因子任务形塑、认知形塑、环境形塑都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中的情绪枯竭与工作形塑、认知形塑呈负相关。(3)职业认同中的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倦怠中的低个人成就感是工作形塑的预测因子,对高校教师工作形塑有显著的回归效益。

关键词: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工作形塑;高校教师

1问题提出

在组织行为研究中,从工作的个性化角度出发,关于个人塑造自己工作最初的观点来自于Miner对“量身定制工作”(Idiosyncratic jobs)的探索。他就一些政府部门的组织作了相关的研究,认为工作并不是预先计划好的,实际上是根据员工个人来建立的,这就颠覆了传统的观点。“量身定制工作”指的是设计一个工作要取决于现有的工作执行者,工作中任务的设计要符合个人可感知到的能力和优势技能。从个体在工作过程中对自身的调整角度来看,尽管已有研究承认了工作是根据具体个人的优势技能和能力来设计的,但并没有阐明当一个人接受了为他量身定做的工作后,是否继续塑造工作。学者们号召要研究工作机制中的“黑匣子”,就是要研究个体是如何在组织中开展自己的工作。button对医院的清洁工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工作形塑(job crafting)的概念:“在执行工作时,员工对其工作任务和工作关系产生的身体或认知上的改变”。他们认为工作描述与人们实际的工作行为存在显著的不同,人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塑造自己工作中的任务,譬如改变任务的顺序,也可以通过改变工作中与他人的交往来塑造自己在工作中的人际关系。总的来讲,个体虽然执行同样的工作,不同的个体在方式上会与他人有所不同,个体就会对所承担工作的意义形成自己的认识。

高等院校输入学生和输出人才的过程,是一个不稳定的动态过程,作为中间纽带的高校教师置身于此动态过程中,决定了其工作的特殊性和不明确性,高校教师需要不断协调与外部环境的关系,采取多种方式处理自身与外部环境的矛盾,这关系到高等院校结构的稳定和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在教师在职业成长的历程中所关注的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各不相同,从关注生存到关注情境再到关注学生,教师在不断的调整内在的动机和外在的方式方法。因此高校教师的工作中必然存在大量的工作形塑行为。

工作形塑最大的特点就是强调了工作中人的主观能动性,个人对工作的认识意义是工作形塑的核心。高校教师工作形塑必然受到教师个体对工作的认可程度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教师自身对 “教师”这一职业的认同程度,也就是教师职业认同,具体讲教师本身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角色价值观越强,工作形塑必然会越主动。高校教师体验到的职业归属感越强,工作形塑就会越积极。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倾向越强,自然在工作中会投入越多,也就是说教师个体的卷入自然会影响到工作形塑,而反应个体工作卷入程度最好的指标就是个体的职业认同,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对工作形塑必然有一定的影响。

工作形塑是个体对工作的任务、环境和认知进行调整改善等具体的意志行为,自然会受到个体内在动机的影响,激发动机的主要因素又是个体的需要,如果教师这一职业能够满足教师的高层次的需要,也就是高校教师如果在工作中有强烈的归属感,能够得到同事、学生的尊重和认可,能够通过教学等实现自我的价值,教师就会有较强的工作动机,促进工作形塑行为。而教师的职业倦怠程度能较好的反应教师的工作动机水平,那么高校教师不能很好的应对组织的工作要求,则会丧失工作的情绪资源,即无法从工作中获取积极的情绪体验,自然会引发其对工作的厌倦,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态度、情感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工作形塑;去个性化反应的是教师在工作中与他人的互动情况,如果个体以冷漠的态度与方式回应周围的同事与学生,个体不会积极调整改善自己的工作的人际环境;如果教师在工作中体验不到成就感,其工作行为无法得到长期稳定的强化,自然不会在工作中投入大的积极性,会对自己工作的价值产生怀疑。而因此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必然会对其工作形塑产生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和职业认同会对其工作形塑起到一定的消涨作用。从教师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工作形塑三者的内涵分析,这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从横向来看职业认同作为一个增力的心理学因素直接影响工作形塑,职业倦怠作为一个减力的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工作形塑;从心理结构系统来看,职业认同其核心是对职业的认知,职业倦怠是以对职业的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工作形塑是对工作有意识的调整和塑造。三者处于一个完整的系统中,即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行为一个完整的心理过程,所以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和工作形塑三者之间应存在递进与并存的双重关系。因此,通过关注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职业倦怠对高校教师工作形塑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加深入的了解高校教师的工作状况,从组织层面和个体层面较好的反应个体工作的内在机制,从而提高高校教师的工作效率。

2研究方法

2.1研究对象

运用整体随机取样,选取国家211院校和地方普通高校共284人,回收有效问卷262份,回收率为92.25%。其中男性93人,女性169人。因学历中专科、博士后的被试和55岁以下的被试较少,因此不作为数据分析对象。

2.2研究工具

2.2.1教师职业认同问卷

采用魏淑华博士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量表》,量表包括18个项目,4个因子,即职业价值观、角色价值观、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行为倾向。问卷采用里克特(Liken)5点记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别记1-5分。已有研究的Alpha系数为0.919。表明其有比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数越高说明职业认同程度越高。

2.2.2教师职业倦怠量表

该量表是由Maslach等人于1986年专为教师编制的工作倦怠问卷,包括22个条目,分为3个评价职业倦怠的维度:情感衰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采用1~4级计分,1代表“从未如此”,4代表“经常如此”。本研究的Alpha系数为0.842。表明其有比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若情绪衰竭、非人性化和低个人成就感(反向计分)得分越高,说明该教师的工作倦怠也就越严重。总分越高,工作倦怠程度越高。

2.2.3工作形塑问卷

该问卷是河南大学郑P编制的《工作形塑问卷》,本问卷包含11个项目,3个因子: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问卷采用Liken 5点记分,分别记1-5分,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数越高说明工作形塑水平越高。本研究的Alpha系数为0.819,表明其有比较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

2.2.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对资料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进行了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3结果

3.1高校教师工作形塑总体状况及人口学因素与社会学因素差异

3.2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形塑的相关研究

高校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与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r=0.480、r=0.541、r=0.309和r=0.543,PQ0.001),说明高校教师的职业价值认同越高,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越好。高校教师的职业归属感与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r=0.271、r=0.175、r=0.336和r=0.337,PQ0.001),说明高校教师的职业归属感越高,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越好。高校教师的角色价值观与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r=0.494、r=0.541、r=0.442和r=0.610,PQ0.001),说明高校教师的角色价值观感越高,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越好。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倾向与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r=0.546、r=0.436、r=0.329和r=0.529,PQ0.001),说明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倾向越高,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越好。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r=0.546、r=0.436、r=0.329和r=0.529,PQ0.001),说明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越好,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越好,结果见表1。

表1 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形塑的相关分析(n=262)

3.3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形塑的相关研究

高校教师的情绪枯竭与工作环境形塑呈极其显著负相关(r=-0.233,PQ0.001),说明高校教师情绪越枯竭,工作环境形塑越低。高校教师的情绪枯竭与工作形塑呈负相关(r=-0.138,PQ0.05),说明高校教师情绪枯竭体验越强,工作形塑越低。高校教师的低成就感与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r=-0.489、r=-0.629、r=-0.310和r=-0.582,PQ0.001),说明高校教师低成就感体验越高,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越差。高校教师的去个性化与工作任务形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175,PQ0.01),说明高校教师体验到的去个性化越强工作任务形塑越低,与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r=-0.312和r=-0.200,PQ0.001),说明高校教师体验到的去个性化越强,工作环境形塑与工作形塑反倒越高。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任务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r=-0.338、r=-0.552和r=-0.429,PQ0.001),与工作认知形塑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r=-0.169,PQ0.01),说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越高,工作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越差,结果见表2。

表2 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工作形塑的相关分析(n=262)

3.4高校教师工作形塑、职业认同与职业倦怠回归分析

通过相关分析(表7和表8)发现,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与工作形塑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本研究以工作形塑为因变量,以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各因子为自变量,采用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法确定在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中影响工作形塑的主要的因子。结果见表3。

表3 职业认同和职业倦怠各因子预测工作形塑的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摘要表

由上表可知,职业认同中有角色价值观因子、职业倦怠中个人成就感因子和职业认同中职业行为倾向因子依次进入回归方程,其多元相关系数R为0.690,决定性系数R2为0.477。对总体工作形塑构成显著回归效应。标准化回归方程:工作形塑=2.542+0.327*角色价值感-0.286*个人成就感+0.211*职业行为倾向。

4分析与讨论

4.1高校教师工作形塑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

4.1.1高校教师工作形塑与职业认同的相关分析

从研究结果来看,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及其各因子与工作形塑及其部分因子之间均存在正相关,这与研究假设及理论依据是相一致的。具体来看: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以及其因子职业价值观、职业归属感、角色价值观与工作形塑及其因子任务形塑、工作认知形塑、工作环境形塑都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说明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越高工作形塑越好。

具体来讲,职业价值观与工作形塑及其所有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对自身职业的意义、作用等的积极认识和评价越高,越积极主动的去调整改变工作的任务、环境和对工作的认识,工作形塑倾向就越高,工作形塑行为发生率越高。角色价值观与工作形塑及其所有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教师个体对“教师角色”对自我的重要程度等积极认知和评价,譬如,教师个体以“教师”自居并用“教师”角色回答 “我是谁”的意愿越强烈,说明教师越认可自己的职业,在工作任务、环境以及对工作的认知中的自我卷入就越多,工作形塑就越强烈。职业归属感与工作形塑及其所有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高校教师个体能时刻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属于教师群体中的一员,经常与教师职业荣辱与共的情感体验越强,说明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越能满足个体的安全与归属的需要,个体产生工作行为的动机就越强,工作形塑就越积极。职业行为倾向与工作形塑及其所有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教师表现出的完成工作任务、履行职业责任必需的行为越多,或者是虽然没有在职业责任中明确规定但却有益于提供职业工作效能的行为倾向越强,也就说明其职业行为倾向越积极,工作形塑行为越多。

4.1.2高校教师的工作形塑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从研究结果来看,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及其各因子与工作形塑及其部分因子之间均存在负相关,这与研究假设及理论依据是相一致的。具体表现为:高校教师的情绪枯竭因子与工作形塑总体、环境形塑呈负相关。说明高校教师情绪越枯竭,环境形塑、工作形塑越低。高校教师的成就感与工作形塑及其所有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高校教师成就感体验越低,任务形塑、认知形塑、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越差。工作成就感给个体工作行为一个强化作用,那么成就感越低,工作行为越得不到强化,那么工作行为动机就会下降,行为会减退。所以就出现了成就感与工作形塑及其所有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高校教师的去个性化与任务形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高校教师体验到的去个性化越强任务形塑越低。工作中个体越是缺乏个性体验,对工作任务的调整就会从众,这样对任务调整空间就会减少,工作任务形塑自然会降低。高校教师的去个性化与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高校教师体验到的去个性化越强,环境形塑与工作形塑水平越低。这是因为高校教师在工作中体验的个性化成份越少,对工作环境和工作方式等等方面的改变调整的动机水平越低,越容易在工作中出现从众现象。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形塑及其所有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越高,任务形塑、认知形塑、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越差。个体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出工作动机的降低,这必然会影响到工作行为。也就是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感越强,工作动机就越低,工作形塑行为产生频率就越低。

4.2高校教师工作形塑与职业认同、职业倦怠的回归分析

对高校教师工作形塑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职业认同中的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倦怠中的低个人成就感是工作形塑的预测因子,对高校教师工作形塑有显著的回归效益。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和个人成就感能联合预测高校教师工作形塑47.7%的变异量。高校教师的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和个人成就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预测其工作形塑的特征,从实质上分析,这是一个经典性的条件反射模式,职业行为倾向反应的是个体对工作的接受性,其分数越高,则说明个体越积极主动去从事教学工作行为,行为的结果就是个体能体会到更高的个人成就感。在这个作用机制中,角色价值观起到一个长久的奖励支持作用,对职业行为倾向产生替代强化作用,这个外在的长效的奖励和高个人成就感相结合共同强化了高校教师的职业行为倾向,促进了高校教师的工作形塑。

5结论

5.1 高校教师工作形塑与职业认同、职业倦怠相关研究结论

(1)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工作形塑及其因子任务形塑、认知形塑、环境形塑都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说明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越高工作形塑越好。职业价值观与工作形塑及其所有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角色价值观与工作形塑及其所有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职业归属感与工作形塑及其所有因子存在及其显著的正相关。职业行为倾向与工作形塑及其所有因子存在极其其显著的正相关。

(2)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中的情绪枯竭与工作形塑、认知形塑呈负相关。说明高校教师情绪越枯竭,认知形塑、工作形塑越低。高校教师职业倦怠中的成就感与工作形塑及其所有因子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职业倦怠中的去个性化与任务形塑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职业倦怠中的去个性化与环境形塑和工作形塑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3)对高校教师工作形塑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职业认同中的角色价值观、职业行为倾向和职业倦怠中的低个人成就感是工作形塑的预测因子,对高校教师工作形塑有显著的回归效益。

参考文献:

[1]Diner A S.Structural evolution through idiosyncratic jobs:The potential for unplanned learning.Clrganization Science.1990.1(2):195-210

[2]Ghitulescu B E.Shaping tasks and relationships at work:Examing the 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employee job crafting.PhD Thesis.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06.31:99-108.

[3]郑P.高校教师工作形塑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论文.2009

[4]朱智贤主编.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6]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西南大学,2008

[7]李雪丽.陕西工学院教师职业倦怠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

上一篇:有效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课堂反思 下一篇: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