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对教学能力结构的认知

时间:2022-05-17 10:55:56

高校教师对教学能力结构的认知

摘 要: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师能)是教师可以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成功驾驭教学和教育体系的宏观能力。关注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考察教师对师能的普遍认识,有利于培养教师的综合能力,为高校教学水平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本文通过分析教师和学生调查问卷,初步掌握高校教师对教学能力结构的认知程度,可为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准确定位和寻求有效的改进办法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师;资格能力;教学能力;结构认知;调查分析

暨南大学工会和暨南大学师德师风建设研究课题组承担了广东省教科文卫工会2010年度的调研项目“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研究”,通过向师生发放调查问卷、组织教师座谈会和走访兄弟院校等各种形式,收集数据和材料,对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结构的认知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以便进一步厘定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和外延,既为教师提高教学能力提供参照原则,又为相关部门制定教学激励机制提供思考因素。

本次调研的主要平台是该课题组设计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调查问卷》(下称《问卷》)。《问卷》共有86题,其中17.4%题量的内容属于教学能力。笔者通过学校工会向暨南大学师生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教师卷)1452份,有效回收1281份,提示参与该项活动有1337人,提出文字意见273条,获得统计数据11万个;发放《问卷》(学生卷)600份,有效回收556份,提示参与该项活动有600人,提出文字意见260多条,获得统计数据1.5万个。①根据课题组回收的调查问卷数据统计,笔者对高校教师的资格能力、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及教师们对师能结构的普遍认知,做出有限分析。

一、高校教师资格能力的认知调查和分析

高校教师的资格能力,指的是拥有高校教师资格所必备的基本任职能力。

与中小学教师不同,高校教师的资格能力表现,不仅仅是在课堂上传授知识,更重要地是传授治学治世治人的方法。治学,帮助学生寻找学科规律和顺利解决专业问题的有效途径;治世,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掌握处理一般社会问题的实践方法;治人,帮助学生了解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的基本规律,提升他们的人格魅力,引导他们在未来的社会和工作中学习为人处事,避免被时代和社会所边缘化。由此可见,高校教师的资格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构造,与众不同。

本项《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对于“优秀教师”的界定,如果仅从资格能力结构来看,83%的调查对象认为,高校教师中的佼佼者应“具有尖锐的头脑和宽厚的知识基础”(A答案),8.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有尖锐的头脑而无宽厚的知识基础”(B答案),6.5%的调查对象认为应“有宽厚的知识基础而无尖锐的头脑”(C答案),2%的调查对象认为应“既无尖锐的头脑又无宽厚的知识基础”(D答案),详见表1。

由表1可知,40-49岁是各个年龄段中最突出的,他们中有89.92%的人选择A答案(用正三角形代表),而其他各年龄段的同答案选择则基本持平,都在85%左右。可见,40-49岁年龄段的教师积累了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又保持着较强的比较、判断和感知能力,精力充沛,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团体。

对于B答案(用菱形代表),选择比例较高的是20-29岁年龄段,占该群体人数的8.93%。其他群体对该答案的选择分别是:30-39岁为7.25%,40-49岁为4.77%,50-65岁为7.04%。显然,20-29岁的教师基本上是入职年限较短的博士和硕士,有待于进一步积累学科专业知识,但他们聪明善察,敢为敢言;50-65岁群体中尚有这样的选择,估计是对社会现状有不同于组织中正式群体的看法。

出乎我们意料的是对C答案(用哑铃形代表)的选择。一般而言,资格能力结构呈菱形(即B答案)的工作者,年轻时容易出成果,但持续一段时间后,由于内存知识和经验不足,后继乏力,在事业的中、后期易陷入困局;资格能力结构呈哑铃形(即C答案)的工作者,年轻时因为本质谨慎,成果不多,但他们凭着自己宽厚的知识基础,或许大器晚成。本次调查显示,在1238人中,仅有81人,即占调查总人数的6.54%,选择了C答案,甚至在50-65岁年龄段的教师中,也只有6.34%的人做出这样的选择,比选择B答案的人还要少。这意味着,环境,如重科研轻教学的环境,促使教师们不得不将“创新”放在“积累”之先。当然,也应考虑填写调查问卷时存在审题不清的因素。

选择D答案(用倒三角形代表)的,基本上代表了这部分调查对象的内在心理和行为现状是较为消级的。

从表2中可见,学生对教师资格能力的看法,与教师的看法十分接近。

在关于“教师们如何看待科研和教学的关系”上,调查对象的倾向性是很强的,详见表3和表4。从表3、表4可知,在回答“专注于教学而缺少科研成果,是不是一位称职的高校教师”时(见表3),1250位调查对象中,有48.48%的人选择B,31.6%选择A,17.76%选择C,只有2.16%选择D。与这一调查相关联的,是问题“专注于科研而基本不上本科讲台,是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见表4),在1220位调查对象中,73.77%的人给予否定的回答,仅26.23%的人给予肯定的回答。两表表明:大多数教师对大学的定位是明确的,将高校看成是教学机构,只有20%左右的教师承认大学受到社会的影响,已不能将其视为纯粹的教学机构,还要兼顾知名度等。超过70%的教师看重教学,将教学能力看成是一位称职教师的基本能力;但在发展教学能力的同时,有60%以上的教师认为,还应发展科研能力,最好是教学科研兼顾;更有18%的教师认为,只懂教学而不搞科研,并不是一位称职的教师。两项调查中,有20-30%的教师认为,为了提升大学的知名度和体现教师个人的学术价值,教师可以基本不上讲台,只搞科研。

上述调查还发现了一种情况:对于“高校是教学机构,不应设定为研究所,只埋头科研不上讲台的教师不是称职的教师”,持这种看法的青年教师(20-29岁)最多,占该群体人数的71.17%,这表明科研要求对青年教师的压力最大。这印证了一种观点,青年教师刚出校门,积累不多,而作为新手,他们的首要工作是尽快适应和熟悉教学工作,这时候,科研多少成为他们选择的“两难”:不搞科研,无法完成工作量指标,也无法提升自己的教学层次;搞科研,又确实分身乏术。

上一篇:高校实验教学目标探析 下一篇:高校人文社科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