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撼大上海:复旦学子背母求医

时间:2022-05-17 09:31:45

复旦学子张顺的母亲不幸患了癌症。为了给母亲治病,张顺赶回贵州老家,执意把母亲接到上海,每天背着她去医院做化疗。但高额的治疗费用成了拦在张顺一家人面前的大山,他甚至想休学打工,为母亲筹集医药费……

张顺的同学得知情况后,纷纷向他捐款;许多同学通过网络发帖,为张顺寻求帮助。张顺的孝心感动了大上海,许多热心市民向张顺母子伸出援助之手。2006年2月8日,阳光媒体投资主席吴征带着现金和实习岗位,特意赶到张顺一家在上海租住的出租房,决定以自己和夫人杨澜的名义,帮助张顺一家渡过难关。

名校学子出自贫寒人家

今年20岁的张顺出生在贵州省遵义县鸭溪镇一个贫困家庭,他的父亲是镇上一家酒厂的工人,母亲也在酒厂干临时工。张顺出生时,因为没有钱去医院,是母亲在自家阴暗的小屋里用剪刀剪断了脐带,把儿子迎接到这个世界的。

尽管家里很穷,但父母从没亏待过张顺。张顺上小学时,父母就对他说:“家里再苦再难,也要供你读书!你一定要争气,将来考上大学,不要像我们这样窝囊地活着。”

张顺上六年级那年,父亲从单位下岗,从此父母只好到处打零工甚至靠捡废品维持生活。每天,父母都用辣椒加茶水泡饭吃,省下钱来给儿子买肉补营养。幼小的张顺在心里暗暗发誓:好好读书,学好本领,长大了一定要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张顺没有让父母失望!2001年,他以全镇第一的成绩升入了省级示范性高中。为了方便儿子读书,父母到县城租了间小房子,一边做小工,一边照顾儿子。那时候,他的母亲在一家胶鞋厂打鞋帮,每天都是上夜班,凌晨6点才能回来。有一天,母亲的手被机器割了道很深的口子,尽管包扎起来了,但血还是浸红了整块纱布。一大早,母亲回到家,就用那受伤的手给张顺下好面,唤他起来上学。张顺无意中看到了包在母亲手上的血红的纱布,他的心猛的一颤,大滴大滴的泪落到了面汤里。那一瞬间,张顺的心像被刀割一样痛。他知道,母亲这样拼命干活,都是为了他啊!他甚至不想再去念书了,他要去打工,为母亲分担一切,但是,当他面对母亲那布满血丝的眼睛时,他的心再一次震颤,因为他早已读懂了母亲目光里那殷殷的期望。

2004年,张顺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复旦大学中文学院。领到通知书的那天,他的母亲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我们家虽然穷,一直遭人瞧不起,但是养了你这个儿子,妈妈这一辈子再苦再累也值了!”本来,张顺打算贷款读书,但是母亲没有同意,她说:“贷款总是要还的,到时候增加你的负担,妈妈舍不得。”于是,母亲四处找人借钱,终于凑足了8000元,把儿子送进了大学。

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上大学后,张顺再没向家里要过生活费。学校每个学期发的助学金,加上做家教、打零工的收入,他在经济上已经能够独立了。

“我知道自己的肩头承载着父母多年的梦想。他们一再叮嘱我不要在生活上和别人攀比,所以在别人玩着电脑、穿着名牌、四处旅游的时候,我都是静静地在教室或图书馆的角落度过的。”张顺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一年多的大学生活就这样平平淡淡地过去了,张顺家的苦日子也眼看就要熬到头了。然而,就在这时候,一个巨大的灾难降临了。

19岁的脊梁

给重病母亲撑起一片天

2005年11月25日傍晚,张顺回到寝室,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是从未给他打过电话的大姨打来的。大姨在电话里说:“顺儿,这个电话你妈你爸不让我打的,可我觉得你是个大学生,应该让你拿主意了……”张顺本来就觉得大姨这个电话打得蹊跷,听到这里,他猛的有一种不祥之感,焦急地问:“大姨,你赶快告诉我,家里发生了什么事?”大姨声音都变了,哽咽着告诉他:“你妈昨天在医院查出病了,是鼻咽癌,她还不让人告诉你……”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张顺只觉得头脑里一片空白,泪水顿时模糊了双眼,大姨后来说了些什么,他也听不清了。

张顺怔在那儿,过了好一会儿才回过神来。他想立即打电话给母亲,但家里没有电话,他只好把电话打回大姨家,让大姨转告他母亲,一定给他来个电话。大约过了一个小时,母亲的电话来了。张顺一听到母亲的声音,拿电话的手颤抖起来,泪水再一次夺眶而出:“妈妈,你得这么重的病,为什么不告诉我……”电话那头,显然母亲也哭了,但又在努力克制着:“顺儿,妈这病不碍事的,你千万不要多想……”母亲得知自己患了绝症后,最担心的仍然是儿子!她在电话里不提如何去治病,而是告诉张顺,家中现在还有8000块钱,是父母一年来为他存下的学费,他只管好好念书,家里的一切都不用他操心……最后,母亲哭着说:“妈妈这辈子没能留给你什么,让你生在这个家里,真的对不起你……”

泪水顺着电话静静地淌下来,张顺咬着牙控制住不停颤抖的身体。在这一刻,他真的恨透了自己:不是因为我,母亲就不会吃这么多苦,身子就不会这么弱;不是因为我,她就不用去干那么重的活,以至于积劳成疾;不是因为我,她怎么可能早有征兆却硬拖着不肯花钱看病!就在这面对死亡的时候,母亲想到的,仍然是我下一年的学费!张顺明白母亲的意思,她不是不怕死,她是担心因为治病而影响到他,怕他上不了学,怕他背过多的债,所以母亲咬紧牙关,打算拖下去。但是,她这样做,是在等死啊!

“妈妈,为了我,你不能放弃啊!我这些年的努力都是为了你和爸爸。就算失去一切,我也不能失去你呀!妈,你明白吗?我会好好念书到毕业,我会找个好单位,我会赚钱给你买一套房子……你真的不要担心我,一定要把病治好。知道吗?”张顺一个劲儿地安慰母亲,泪水也在不停地流。放下电话,他把头埋在膝盖里,发出一声揪心的哭喊:“妈妈……”

张顺的痛哭声惊动了同学们,大家得知情况后纷纷过来安慰他。张顺渐渐安静下来,他在心里很快做出决定,他要立即回趟家,把妈妈接到上海治疗,上海的医疗条件肯定要比家乡好得多。

第二天,张顺就把自己家里发生的情况跟系里做了说明,并请了一个星期的假,连夜乘车往家里赶。当张顺风尘仆仆地推开家门的时候,他的父母简直不敢相信儿子就在面前。一家三口随即拥抱在一起,任泪水默默长流。

张顺这次回来的目的很明确,他要带母亲到上海治病。而母亲却感到深深的不安,她觉得自己的病让儿子这样揪心,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学习;如果再到上海去,不仅没有足够的钱,而且还会给儿子带来更大的压力,所以她坚决不同意。于是,张顺跪倒在母亲面前:“妈妈,上海的医疗条件好,你一定能治好的!你要是不跟我到上海,我就不回去了!”

在张顺和亲友的劝说下,母亲终于同意去上海治疗。然而接下来,他们遇到了一个最大的难题―母亲的医疗费还没有着落。张顺和父亲便到亲戚朋友那里挨家去借,但亲戚也多是穷亲戚,好不容易才借了1.3万元,加上家里的存款,一共也只有2万多元钱。指望这些钱治疗癌症显然不够,怎么办?张顺和父亲一合计,决定把家里的两间住房卖了,应该还能值一两万元。可是,张顺母亲得了绝症的消息已经在小镇上传开了,按照当地的风气,他家的房子就是降一半的价也根本没有人买。

时间不等人,张顺一家只好带着这2万多元钱动身了。临行前,张顺看到母亲和大姨抱在一起哭别:“姐姐,我不想离开你呀!我这辈子连一件好衣服都没有穿过!” 母亲的这一句话让他痛彻骨髓!母亲啊,你把一切都给了儿子,自己多少年来甚至连一件新衣服都没有买过,都是捡别人的穿呀!

张顺把母亲带到上海后,便立即把她送到治疗鼻咽类疾病的权威医院―上海五官科医院。医生检查后说,张顺母亲的鼻咽癌发现得不算早,但治好的希望很大。预计前期的医疗费用需要6万至8万元。

听说治疗费最少要6万元,张顺一家就像被迎头泼了盆凉水,刚刚燃起的希望又被浇灭了。母亲无助地望了张顺一眼,那眼神中深深的绝望和无奈令张顺铭心刻骨。母亲对父亲说:“我不治了!我们回去吧,把钱留给儿子读书。”父亲和张顺没有说话。现在他们只有2万元钱,离6万元还相差一大截,怎么办?父亲蹲在地上哭了,最后摇着头说:“实在没办法了,我们回去吧。化疗哪里都应该差不多,那就回去治吧。”

“不行,你们不能回去!”这时,张顺一把抱住母亲,坚决地说,“我的书可以不读,但妈妈的病一定要治!”此时此刻,张顺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绝对不能让妈妈回去,因为回去就是等死!

在张顺的坚持下,母亲最终留了下来,并开始在医院进行化疗。化疗前,母亲把自家的情况告诉了医生,让医生为她用最便宜的药。张顺看在眼里,痛在心中。他在心里暗暗发誓:我欠妈妈的太多,我就是休学打工,也要给妈妈治病!

开始几天,张顺把父母安顿在医院附近一家小旅馆里,他自己则住在学校。为了陪母亲看病,以前几乎足不出校园、对上海完全陌生的张顺就这样每天往返于学校和医院之间:早上6时,他从学校出发,乘公共汽车、换地铁,斜穿上海大半个城区,再步行很长一段路,上午9时才能赶到医院,陪母亲化疗一次需要七八个小时,之后他再赶回学校……

住旅馆的费用高,后来,张顺就在靠近医院的太原路租了间10平方米左右的小屋给父母住,自己依然每天来回奔波。从住处到医院有两站路,母亲化疗后身体太虚弱,根本走不动。乘出租车太贵,坐公交车,母亲上车后一拥一挤就会呕吐,张顺就和父亲轮流背着母亲往返。有几次,母亲在张顺的背上默默地流泪,她觉得自己到上海治病连累了儿子,耽误了儿子的学习。张顺就一边背着母亲,一边宽慰她:“妈妈,我的功课好着呢,每天晚上我都让同学给我补课,一点也没耽搁,你放心好了。”有时候,母亲怕他累着,不让他背。张顺就笑嘻嘻地说:“妈妈,我这可是锻炼身体,我在学校每天下午都要搞锻炼,出的汗比这还多。”为了让忧心忡忡的母亲能安心治病,张顺从不在她面前提及医药费这些闹心的事,总是拣些学校里发生的趣事讲给她听;为了给母亲加强营养,他买不起滋补品,就买来排骨和黄鳝,炖汤给母亲吃。

因为张顺的父母都不太会说普通话,所以到了医院后,拿药、付钱、请护士……什么事情都靠张顺一个人楼上楼下地跑来跑去。张顺还跟医生详细询问了母亲治疗一个疗程所需的费用情况,心里默默地计算着医药费和生活开销,盘算着如何能筹到钱,让母亲把病治下去……

羊羔跪乳,乌鸦反哺。19岁的张顺,俨然成了这个家的顶梁柱。但是,这相差一大截的医疗费,已经像山一样压过来了,单靠他一个穷学生的肩膀,无论如何也扛不住呀!

情撼大上海

如潮爱心涌向真情母子

母亲留下来了,但她的医疗费问题成了张顺天大的难题。张顺曾在父母面前提过自己想休学一年打工挣钱的念头,但父母坚决反对,母亲甚至还说了气话:“你要这样做,还不如让我去死!”听了这话,张顺从此不再提休学的事。这天,张顺忽然想起自己在网上看到过一篇报道:一名大学生为了筹一笔钱,在网上发帖子说,只要哪个单位预支他这笔钱,他可以跟这个单位定下“卖身”协议,毕业后无偿为这个单位服务若干年。张顺觉得,如果有这样的单位,自己也可以这么做,只要能筹到母亲的治疗费,这样的“卖身”协议他也愿意签!

但是,当张顺把这个想法告诉班上一个要好的同学之后,同学却不赞成他这样做。一是这样的单位恐怕很难找到,二是“卖身”救母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另外,这位同学给张顺透露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消息:班上和中文学院的同学们得知他的情况后,已经开始为他想办法了。

果然,从2005年12月中旬开始,复旦大学中文学院的许多同学便通过网络在BBS上发帖,为张顺寻求帮助。紧接着,他们把张顺的困境和他的孝心故事制作成传单和海报,并提出口号“希望大家少买一件衣服,少吃一顿大餐,少喝一杯奶茶,挽救一位患病母亲的生命”,在校园内广为散发。时值寒冬腊月,上海气温骤降,几十名同学连续几天冒着寒风,在复旦校园里一字排开,向每一位过往的同学分发传单为张顺募捐,并向每一位捐款者齐声道谢。此情此景,让许多师生感动得热泪盈眶,大家纷纷解囊相助。短短几天,捐款额达到了4万元。与此同时,学校方面也为张顺提供了数千元的紧急救助。

12月29日,大学校园网“激扬互动视界――多彩的校园”专门开设了支助张顺的网页,12名北京、上海、南京、重庆等地的应届大学生在得知张顺的遭遇后,向张顺捐款5000元。

通过网络和媒体宣传,张顺的孝心故事也感动了无数上海市民,许多热心人向张顺一家伸出了援助之手。

在一家报道张顺事迹的报社,爱心互动热线整整一天没有停过,接线记者忙得不亦乐乎。在这些来电中,表示要向张顺母子捐款的占绝大多数。也有人表示,要为张顺的母亲买一辆轮椅,这样张顺就不用再背着母亲上医院了;有人说,想请张顺一家一起过年;甚至有一些志愿者提出,愿意给张顺不会说普通话的父母当翻译……当然,更有不少市民直接赶到报社进行捐款。

2006年1月4日,市民张先生冒雨将500元钱交到了报社记者的手上:“我想捐助张顺,像他这样自尊自强、有孝心的孩子太难得了。我还想让自己的孩子跟张顺见一面,让孩子好好向张顺学习!”

一位净菜社老板看了报道后,辗转找到张顺父母租住的地方,决定每天免费为张家送来配好的新鲜净菜。他说:“张顺这孩子太不容易了,既要上学,又要照顾母亲,他还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真让人心疼啊!我没什么大能耐,能让他一家人每天吃上新鲜的蔬菜,也算我对这孩子的一份心意。”

许多捐款市民不愿意说起自己的姓名,“别告诉他们这钱是我捐的,我发自内心地想帮帮他们,不需要他们对我心存感激……”

在学校、同学及众多上海市民的帮助下,张顺母亲的前期治疗费用得到了落实,让濒于绝望的母亲重新看到了希望。在这寒冷的冬季,张顺一家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久违的笑容,重新回到张顺和他父母的脸上。为了报答关心、爱护他的人们,为了让母亲宽心,张顺在期末考试前夜以继日地学习,终于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狗年春节前夕,张顺把几位同学请到租住的“新家”里,他和父亲做了几样家乡菜,热情地招待了大家。他说,因为这个“新家”实在太小,所以只能请少数几个同学过来,但是,他要借这个机会,向所有给他们帮助的人道一声衷心的感谢!这种在绝望中感受到的温暖,他会终生铭记!

2006年2月8日下午,张顺简陋的“家”里迎来了一位尊贵的客人――阳光媒体投资主席吴征。原来,吴征和夫人杨澜春节前在法国巴黎的一份华文报纸上看到了张顺的事迹,夫妇俩立即被这个孝顺的复旦学子深深感动:“中国人最讲究的就是孝道,这样的孩子应该得到大家的帮助。”因此,春节后一回到上海,吴征就多方打听张顺的消息。虽然事务繁忙,可他坚持要亲自赶到张顺在太原路上的“家”。

“你就是张顺吧,终于见到你了。”一见面,吴征就亲切地拉住了张顺的手,问起他的生活、学习情况以及他母亲的病情,继而风趣地说:“我今天来,不仅代表我本人,也代表我们家‘那口子’一起问候你。”

吴征幽默的话语让腼腆的张顺一下子消除了紧张感,他很快跟吴叔叔说起了心里话:由于母亲得的是鼻咽癌,肿瘤的位置靠近颈动脉,因此只能靠放疗,虽然前段时间的捐助大大缓解了家庭的窘境,但是母亲经过前期放疗后,下面仍需要漫长的治疗过程。

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吴征当即决定,“揽”下张顺母亲所有的后续医疗费用:“用最好的药,后续的费用我们全包。”接着,为了能让张顺尽快自立,吴征还特意根据他的新学期课程表为他在阳光传媒安排一个实习岗位。最后,吴征将一个数千元的红包交到张顺手里,拍着他的肩膀说:“以后,到我们公司好好干,如果做得好,欢迎你长期在我们那里工作。”

笔者发稿前与张顺取得了联系,张顺欣喜地告诉笔者,因为治疗效果良好,他母亲的病情目前已趋于稳定,他近期就要到阳光传媒实习了。张顺真诚地感谢吴征、杨澜夫妇对他母亲的救助和对他的关爱,他会珍惜这个难得的机遇,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扎实的一步。

上一篇:爱你,我别无选择 下一篇:从一个自己到下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