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急救外国的月亮更圆吗

时间:2022-05-17 07:51:51

关于急救外国的月亮更圆吗

在许多发达国家,急救知识的普及率是非常之高的。他们是怎么做到的?我们不妨看看“歪果仁”究竟有哪些过人之处。

全民参与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产生了急救医学和专业急救培训,并向民众推广,到目前已经逐步完善。在美国,仅接受过心肺复苏技术培训的人数就超过7000万名,相当于全美总人口的1/3。

由于自然灾害频发,日本人对灾害有很强的防范意识。日本政府发现,比起预测灾害,提早防灾更重要。在日本,最大的急救知识传播机构当属红十字会。据统计,日本每年约有35万人参加红十字会组织的培训,经过2天讲座后,获得急救员资格的人大约12万。此外,日本消防署也会定期举办急救讲座,每年大约100万人听讲。

在德国,急救知识普及各个阶层,应急医疗救援组织拥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据统计,在德国8200万人口中,有各类志愿者2300万名,从事各种类型灾难救援的志愿者就有180万人,其中消防志愿者有130万,其余主要分布在德国红十字会、圣约翰救护机构、联邦技术救援署、马耳他救护机构等志愿者组织中。

急救从娃娃抓起

最早开始对在校学生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培训是1960年的挪威,自那以后,各个国家陆续开始了对学生的相关培训。在荷兰,儿童从10岁就开始接受急救知识教育。英国孩子更是从学龄前就开始学习自救了,幼儿园老师会通过“过家家”等形式,让孩子认识急救设备;初中时,孩子们则要学会简单急救程序。

美国对普及急救知识教育也是极为重视的,美国法律规定,任何一个国民在18岁之前,必须全部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而在日本,小学则要求教师必须掌握包括心肺复苏、使用心脏除颤器等在内的急救基础知识。大学和中学则每年举办一到两次急救知识讲座。

高度发达的急救装备

日本是心脏除颤器设置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公共场所几乎每步行3分钟,便可找到一台。据悉,东京有条“巢鸭老人街”,来购物的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在这条街上,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心脏除颤器。很多商店都把急救课程纳入了员工上岗培训,如果有老人在购物时昏倒,送医院前,店员就可先进行急救。

德国是世界上应急管理体系高度发达的国家之一,国际医学界普遍的一种看法是:“德国的急救水平堪称一流”。德国的急救技术装备采用水、陆、空立体结合的模式,每个公立事故医院都设有直升机的停机坪。据悉,德国有30个直升机救护站,覆盖全国95%,实行50公里半径空中救护,10分钟赶赴现场,成为世界上空中急救界中当之无愧的“老大”。

十分严(较)谨(真)的德国人,对急救用品的要求也十分精(较)细(真)化。急救药品箱统一,厂家统一,大小尺寸统一,箱内药品编号统一,连计算机记录软件程序也是统一的,目的是便于记录与质控。由于救护车的“标准化”,急救医护人员在车内能为伤病者做各种急救服务。

逆天的救护车

美国的交通法规对鸣笛闪灯的规定非常严格。只要听到警笛,不管在车的哪个方向,是红灯或绿灯,路有多么堵,所有其他无关车辆必须立马靠边停下,给救护车或者消防车让路。

此外,德国急救车也十分逆天。据悉,在德国鸣响警笛后,急救车在道路上几乎可以“横冲直撞”。如果其他车辆在可以让路的情况下没有让行,造成交通事故后,急救车不负任何责任。

驾照与急救证联动式

想在日本考驾照,上急救课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如果不上满规定的课时,就没有资格获得驾照。无独有偶,在德国也有类似的规定。任何驾驶员在考取驾驶执照前,要参加6-8小时的急救培训,不拿到急救培训认可,就无法申请驾驶执照。

除此之外,“歪果仁”急救知识拥有较高普及率的“秘诀”,还涉及了许多方面,比如较为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上一篇:网上药店历险记 下一篇:打造“狼”一样的团队,“鹰”一样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