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与人力资本对比较优势实现的研究

时间:2022-05-17 06:29:09

企业与人力资本对比较优势实现的研究

[摘要] 在国际贸易中,一国比较优势的实现最终要靠企业去具体落实,而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必须通过一定的人力资本才能转化为现实利益。因此,企业与人力资本对比较优势的经济实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企业;人力资本;比较优势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并论证互惠贸易只需具备比较优势条件。他认为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的产品上都有成本优势或一个国家在生产所有产品上都没有成本优势,但对这些国家来说,优势中有最优,劣势中有次劣。如果两国根据“两优取重,两劣取轻”的原则进行国际分工,也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资源有效配置,享受国际分工的好处。因此,他认为,各国间的比较成本差异是产生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根源。

后来赫克歇尔・俄林提出了资源禀赋优势学说,即著名的H―O理论,认为地区贸易或国际贸易存在的必要条件是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在不同区域或国家间存在差异。由于生产要素价格的差异,导致各个地区生产同种商品的成本各异。这时,各个地区较缺乏的生产要素的商品较有利。换言之,“每一地区在生产某些产品上具有优势,即该产品含有该地区拥有丰盛而便宜的相当大量的生产要素。”[1]

一、企业实现比较的内在机制

1企业与综合成本的优势

企业组织商品生产的综合成本取决于生产要素的综合利用。

要素价格是由要素市场给定的。要素生产率与要素质量有关(如劳动力要素),同时也与要素的组合、要素的组织与利用有关。同样的要素,由于组织方式不同,效率会相差很远。企业是生产的组织者,它不能控制要素市场结构。因此要取得综合成本优势,企业要合理组织要素,充分发挥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生产率。而企业组织要素的效率与企业本身的状况有关。如果企业是真正的市场主体,“产权明晰、权责明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管理科学”,那么企业组织管理费用低,组织效率高,能节约大笔交易费用,同时也能有效提高要素生产率。这时企业自然的取得了综合成本优势。

2、企业与规模经济优势

众所周知,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其平均成本会趋于下降。如图1所示。企业平均成本与企业规模成反方向变化。这一观点源于斯密关于“劳动分工的扩大受到市场规模的限制”的思想和马歇尔的公司内部组织结构及专业化所带来的规模节约的经济效应以及斯蒂格勒的产业组织理论。由于固定成本的存在和固定投资的不可分割性,生产规模的扩大,能带来成本节约效果。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基础是规模经济。规模经济影响企业成本,企业成本又直接影响一国比较优势。企业规模是企业的函数,因为企业规模取决于企业的组织管理费用(或者是企业内生的交易费用)与节约的交易费用。由此,降低企业内生交易费用,提高效率,能有效扩大企业规模,显然这是企业份内之事[2]。

3、企业与市场竞争优势

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认为一国竞争优势来源于四个基本因素及两个辅助因素。四个基本因素为生产要素、国内需求、相关和支撑产业和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两个辅助因素为机遇和政府的作用,由此构成所谓的“波特菱形”或完整的“钻石系统”,如图2所示:

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企业是波特“钻石系统”的重要一环。增强企业竞争优势能使一国赢得国家竞争优势。那么如何才能使企业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呢?首先,要加快人力资源的培育与开发,合理组织资本要素。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生产部门可以产生不同的生产效率,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不同的部门对资源的培育与开发程度不同。后天的培育开发能最大限度的发挥一个人的潜能。合理组织资本要素必须充分发挥资本作用。这就要求融资渠道畅通,融资成本低。其次,企业必须有适宜的创新机制和充分的创新能力。企业获得长期盈利能力的创新应当是整个波特价值链的创新,而非单一环节的改善。这要求企业在促进价值链的边疆性和升级上下功夫,在强化管理、研究开发、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等方面实现全面改革。比如研究、开发产品时,采用“精干体制”,把设计、制造、销售、服务人员组织在一个班子里,从头至尾紧密合作,改变过去那种各道工序间流水作业的方式,以缩短产品研制周期;又如为满足消费者迅速变动的需求,采用柔性制造系统,缩短产品换代周期等。最后,要增强捕捉商机能力,建立强大的销售网络。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两家同等规模,生产同一种类新产品的企业,经营状况截然不同:一家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另一家加班加点仍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何以会出现如此情形呢?其关键就是企业捕捉商机能力的不同。营销网络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脱离,都会导致整个网络系统的整体失灵。网络系统中各网点衔接顺畅,能保证卖方效应尽快实现。

二、人力资本实现比较优势的内在机制

1、人力资本与比较优势创造

波特将禀赋分为自然禀赋和高级禀赋。高级禀赋包括资本、技术等。自然禀赋优势是自然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先天比较优势。高级禀赋优势是通过后天努力形成的,它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后创比较优势,其中人力资本是关键性因素。如印度,经过后天努力,培养了一大批高、精、尖软件人才,造就今天印度软件业的辉煌。印度在软件业具有的比较优势就是典型的后创比较优势。

在传统经济中,自然要素优势构成了一个国家对外比较优势。即传统经济更多地位依赖自然要素。现代经济是知识经济,自然要素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与作用越来越小,而技术和知识等智力要素已成为生产力中决定性要素,知识和技术在整个社会中显得稀缺。知识以及与知识相关的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源泉,全球经济形成了以知识为中心的新的劳动力――以知识、技能堆砌为特征的智力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不断加强,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价值增值的主体。这种高级劳动力就是人力资本[3]。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家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愈来愈显著。纵观世界经济的发展,新兴国家的兴起无不得益于其有一个宠大的企业家群体。正如熊彼特所言,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是经济发展的力量源泉。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任何一个充满活力、竞争力的企业,都有一位杰出的企业家,从某种程度上讲,企业的发展就是企业家作用的结果,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家是实施与组织创新的人。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企业家能在不同环境中创造比较优势。

2、人力资本与比较优势的实现

一个国家劳动要素价格低,该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这种优势只是潜在的比较优势,潜在的比较优势并不一定就能无条件地转化为现实的比较优势。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比较优势,必须依靠优秀的商人去开拓市场,在市场中寻找消费者群。企业组织劳动要素,生产出产品,但如何使产品满足市场需要,在市场中联络买主,这显然是商人的职能。在市场学教材中带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欧洲两家公司的销售员同到非洲某岛推销鞋子。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向公司回复鞋子卖不出去,因为该岛居民没有穿鞋子的习惯,整天光着脚丫。而另一家公司的销售员向公司回复,鞋子能顺利卖出去,因为该岛居民都没鞋子穿。两种完全相反的观点决定了两家公司销售鞋子的命运:前一家公司以推销失败告终,而后一家公司在优秀推销员的作用下,顺利占领该岛市场。从这个故事我们不难看出,优秀的商人能在效地创造市场,创造消费,甚至能改变某一消费者群的消费理念。

在市场竞争日越激烈的今天,一旦先入为主地进入某一市场,就可以成功地阻止竞争者进入,这就是所谓“胜者通吃”。因此推销必须处处抢占先机,快人一步。优秀商人正具备这种素质。他们通过建立宠大的销售网络,把触角伸向每一个目标市场。对未知市场采取强大的宣传功势,捷足先登,把竞争者拒之于门外。

三、结束语

作为微观经济单位的企业是一国比较优势的体现者,一国比较优势的实现最终也要靠企业去具体落实,因此企业在一国比较优势的实现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企业生产必须走向国际市场,在国际大市场中寻求自己的比较优势,同时制定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相应的措施,合理组织自己的生产,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在世界大舞台中实现自己的比较优势。但并不是所有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都能走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开展对外贸易。有些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完全分开,产权不清晰,没有真正走向市场,纵然具有比较优势,也难以在世界大市场中施展拳脚。还有些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仅拘泥于国内企业市场,其产品开发、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研究也囿于国内市场。象这种企业不能发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差异,当然也就不知道自己是否具有比较优势,更谈不上如何利用自己的比较优势去满足国外消费者的欲望,而实现自身价值。当然有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不是自己不想去开拓国际市场,而是受国家政策所限,如军工企业,某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矿产企业,这就另当别论了。

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展开的基础,但客观存在的比较优势必须通过一定的人力资本才能转化为现实利益。在国际贸易中,人力资本集中表现为优秀的企业家。正是他们使潜在的比较优势得以实现,或者通过“干中学”与创新,创造出动态的比较优势。因此,优秀企业家群体的培育成为一国比较优势实现的大前提。按照熊彼特的观点,一个优秀企业家必须是“创新者”。一个优秀的创新者企业家肯定具有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胆识,也一定能在国际分工与交换中认识自己的比较优势,抓住机遇,在国际市场中使自己的比较优势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俄林.地区间贸易和国际贸易.1996:55

[2] 张二震.比较国际贸易学.1995:70-80

[3] 杨宏进.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1997:30-40

作者简介:周伟(197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讲师(湖南长沙 410004)

基金项目: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才引进启动金(编号:101-0301)

摘自《湖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学报》2006.6

上一篇:中资银行离“蝶变”不远了 下一篇:两税合并破茧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