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时间:2022-05-17 05:09:53

浅谈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课程基本理念: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是教学任务和目标之一。兴趣是学习数学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最清晰,思维活动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此,我在数学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探索,愿与大家分享。

一、注重师生间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亲其师则信其道。"当学生对他的老师有了好感,往往就会对老师所教的课程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学。重视师生之间的交往,形成情感融洽、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我每逢接过一个新班,不论是否当班主任,我都要与上一年级的老师交流,大体了解每一个学生情况,我还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谈一谈家庭问题、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等,在和孩子们的聊天过程中,我既分享了每一个孩子的快乐,也知道了他们的家庭状况与个人爱好,每当这时我才真正体验到孩子们的天真以及对老师的信赖与依赖,同时孩子们也会感觉到老师对他们的热爱。教师热爱学生,就要去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想方设法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设置教学悬念,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设计或制造悬念,悬念的设计,能引起学生注意,激起学生心中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和兴奋状态,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由我说数让学生判断能否被3整除(从比较小的、学生能一下判断出来的数开始,逐渐增大,以增加学生的判断难度,比如:12,18,30,120,231,321等),然后让学生随便说数(尽量大一点的数),由我来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验证,通过验证发现老师的判断都是正确的,这时学生会有疑问:"老师怎么判断的这么快?有巧办法吗?"学生感到迷惑不解,这样便很自然地设置了悬念,激起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三、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整个小学教学阶段,数学知识都是前后连贯的,新知的学习有时需要借助旧知来完成,这样既使知识简化,排除学生学不会的心理障碍,还能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上课伊始我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节课的任务是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在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后,我问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你们能不能把今天要学习的平面图形转化成原来学过的平面图形来研究,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呢?"因为学生都知道已经学习了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所以在听完我的问题后,他们开始小声议论,兴趣十分高涨,这时我让他们动手试一试,看能否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学生通过操作、转化、交流,自己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从孩子们充满笑容的脸上我看到了成功之处。

四、借用动手操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启动大脑思维的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加以运用。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一开始就让学生各自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圆形纸片,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自己手中的圆的周长,然后再测量直径,并将测量数据记录下来,然后组织全班学生汇报交流,教师记录下各小组汇报的数据,学生通过汇报交流发现:圆的周长总是这个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点。通过老师的点拨,学生很快理解了圆周率的意义,自己推出了圆周长的计算公式。这一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动手操作、自主交流、发现问题、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这一过程,学生体验了成功的乐趣,并提高了探究新知的兴趣。

五、采取多样练习,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练习是巩固新知,形成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练习过程只有符合学生实际,适合学生,才能使学生保持愉快的心情,使课堂练习达到"高效"。如:一式多变、一题多变、猜一猜、算一算等形式,让学生通过练习,在解决知识的新旧矛盾冲突中,提高学习的兴趣,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我们只有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就要求我们一线教师要注意研究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提高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发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上一篇:预制语块在英文书信中的运用 下一篇:诗词教学必须用好两把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