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时间:2022-05-17 01:54:46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曾经听过一篇重要文言文《岳阳楼记》的公开示范课,老师在课堂上把这篇课文分析得头头是道,可谓是极为透彻,学生似乎听得也很入神,但是听后我觉得很是遗憾,因为在整节课上,学生读的时间几乎是寥寥无几,我觉得语文课本应该是时刻能听到那学生琅琅读书声的,可如今这种可爱的景象却被老师的讲读所压抑,反而成了语文课堂被人遗忘的角落。在这里,我要说:请重视语文课中的朗读,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吧!

朗读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通过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思想的理解,使他们的感情与作者发生共鸣。朗读像一位出色的导游,把诵读者引入神奇美妙的境界;朗读取得的效果有时靠分析是永远得不到的。其实,学生如果在讲解前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深刻透彻,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效果肯定不会好。如果让学生事先对课文进行了熟读,甚至达到了能背诵的程度,他们自然会从诵读中感知和领悟。俗话说的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诵来也会吟。”又像有人说的:“艺术作品的最终完成,是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之中。”这话很有道理,读的过程其实就是了解和领悟的过程。而文言文朗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由于离我们学生生活较远,比较枯燥,所以文言文朗读应该作为朗读教学的重中之重,下面,我对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谈几点看法。

一、重视教师的范读

有很多老师怕辛苦,往往省略范读这一环节或者找一些声音材料代替。但我觉得还是教师亲自范读比较好,教师有声有色抑扬顿挫的朗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教师的感情发生共鸣。当然,在教师范读的时候,应对学生提出一些具体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认真地听。学生亲身感受到了教师读的魅力,才能自然而然地想把课文读好。

二、重视学生的自读

老师范读后,要给学生自己读课文的时间,并且提出一些循序渐进的自读要求。

首先,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尤其是一些生僻字,多音多义字,通假字的读音要读准确,在读课文时,还应注意句中的标点符号,只有这样才能读清句读,才不至于把句子读破。其次,采用不同的方式朗读,一边读一边理解语义。这一环节要给一定的时间,一定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用来读课文,这也是朗读教学中的重要部分。朗读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自由朗读、个别学生朗读、分组朗读(可以分大组或者分成男女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表情朗读等,根据目的不同,形式也不同。为了让学生能竞争起来,也可以采取分组朗读,先让学生在组内朗读,再选出一个代表在班内朗读,当然,也可以采取组内讨论来进行。第三,再一次朗读,读出主旨,读出感情。这次朗读应该是高级的,是在前面阅读基础上的升华。应该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有同作者感同身受的情感,“是激昂处还它个激昂,是哀伤处还它个哀伤”。这一环节要动口,动心(就是在朗读中想一想每个句子是写什么的),动情(就是读出自己的情感),动容(就是要进人情景,要读得脸上都有表情)地读,要读出语文的美来。如:文言文《岳阳楼记》的《教学思路如下:

1.学生动口大声朗读,感知课文内容。这是在教师范读之后,首先是学生。大声动口朗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大体感知内容,这一环节至少读两遍。

2.学生动心朗读,参照注释理解文意。这一环节学生要先独自完成,既要动口,又要动心,想一想每句是什么意思,然后小组内互相解说文意,最后齐声动心朗读一遍,再次体会文意。

3.学生动情朗读,分析课文。在简单分析课文中,还要朗读课文,包括分析前和分析后两种朗读,尤其是分析后的朗读,由于已经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和表达的情感,所以这次朗读要动情,要读出抑扬顿挫,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

4.学生动容朗读,品味语言。这里的动容朗读,也就是表情朗读,要进入情境,要读得脸上有表情,然后品味语言。

5.学生背读,听读课文,以致成诵。找一个朗读能力强的学生有声有色地朗读,其他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听读,感受,这样大多数学生不仅读了一遍,也听了一遍,读过几遍后,学生很快便能背诵了。当然,放适当的背景音乐会更好。以上这个教学设计思路里,“朗读”是每一个步骤里都有的,我们应该让朗读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手段。

总之,我认为朗读课教学应体现三个特点:一是目标明确、具体;二是朗读方法要灵活、多样;三是朗读过程要合理、有层次。作为语文课教师,我们应还语文课堂琅琅的读书声,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尤其是语文文言文课堂的主旋律,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实现少教多学的教学效果。

上一篇:日本艺术家的中国情 下一篇:教育消费何去何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