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期中国艺术品投资趋向:多元化与国际化

时间:2022-05-17 12:50:19

调整期中国艺术品投资趋向:多元化与国际化

2005年秋季以来,艺术品市场面临因书画市场调整而导致的整个拍卖市场的调整,有人说我国的拍卖市场会由此走向衰落,甚至崩盘。那么,中国艺术品投资的前景将如何?不断积累的大量民间资金是否不再青睐这块投资领域?这是当下收藏者普遍关注的问题。

民间资金的投资取向取决于国家经济的总体形势和文物艺术品市场的总体态势。近十几年来,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人均GDP已由2003年的1000美元增长到2005年的1700美元。与之相应,文物艺术品市场,特别是拍卖市场有了长足的发展,文物艺术品收藏、拍卖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文化产业。从2000年至2005年,文物艺术品年拍卖成交额从不足4亿元依次上升到6.4亿元、11.4亿元、35.0亿元、59.9亿元和134.08亿元。2005年,北京的44家文物艺术品拍卖公司中,有12家成交额超过亿元,其中中国嘉德春秋两季的拍卖成交总额达到13.6亿元。与此同时,百姓收藏、投资文物艺术品的回报率达到30%,超过证券及房地产投资的收益率。此次拍卖行业内部调整不足以撼动艺术品市场长期形成的坚实基础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不足以消弥人们对文物艺术品的收藏、投资热情,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仍将处于上升趋势。从拍场热点看,将从现代书画一枝独秀变为历代书画精品、瓷器以及杂项多头并举;从投资区间上看,实力派收藏家对海外中国艺术品市场会明显加大投入,从而形成投资国际化现象。

初步分析,调整期中国艺术品投资的重点为:

投资多元化

一、具有永恒艺术价值的历代书画精品。基于艺术品市场多年来形成的拍品格局,书画仍将是收藏家关注的主流,但总量会有所缩减,收藏家将更注重作品的艺术价值。事实上,从2006年春季拍卖开始,各大拍卖公司就已适时调整了现代书画拍品的数量,那些技法平庸、急功近利的书画家被迫退出供方市场,收藏家也一改过去受炒家误导,大面积、粗放式购藏当代书画的做法,转而对书画的艺术价值多加考究,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古代、近代书画的价值正逐步得以回归。另一方面,书画市场的调整使收藏家惜售手中的书画精品,拍卖市场的短炒行为将会减少,同时,市场上的大师级精品会成为收藏家和收藏机构激烈竞逐的目标,价位将继续提升。这一点从2006年翰海春季拍卖会上以3300万元成交的徐悲鸿《愚公移山》可见一斑。市场上一直相对平稳的古代作品的价值潜力也有望得以释放,精绝之品实现单件超亿元也不是不可能的。

二、过去乏人问津的古籍拍品。相比书画,古籍因存世量小、鉴定难度大、学识门槛高等原因而不被拍卖市场的操盘手垂青,其价位是逐年自然累积的,这个市场区域基本没有泡沫存在,为其自身发展奠定了基础,蕴涵的升值能量很大。

2005年秋季古籍拍卖有不俗表现。如中国嘉德古籍专场推出374件拍品,总成交额达到1792万元。又如北京翰海,古籍专场推出拍品96件,成交总额由春拍的556万元上升到940万元。

2006年表现更佳,如上海嘉泰春拍古籍善本专场341拍品成交总额达786万元,较创纪录的2005年秋拍高出48%,成交率也达到77%。其中以308万元成交的《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六册,刷新古籍善本单件拍卖的最高价纪录。该册古籍曾于2000年中国嘉德春拍中以209万元成交,6年间增值100万元。上海嘉泰古籍文献部主管崔尔平在分析目前古籍拍卖形势时说,古籍善本的稀有性、唯一性、不可再生性、难以造假性等特点正被收藏家逐步认识,而年代久远、经名家收藏、批校的古籍版本更是备受追捧,嘉泰2005年秋拍中即有不少书画买家转而买进古籍善本。他同时提醒藏家,随着古籍板块升温,市场上已涌现名家书札赝品。

三、富于传统文化内涵的器物类文物。器物类文物指陶瓷、玉器、文玩、金银铜器、家具漆器、佛像珠宝等,其中除陶瓷以外的各项又常被统称为“杂项”。杂项过去不属于拍卖市场上的主流拍品,但却是最富传统情趣的收藏品类,种类繁多,存世量大,是民间收藏的主项,对小康型收藏家极具吸引力,有条件也有理由成为艺术品市场的后续发展方向。

近两年来,整个艺术品市场行情的上扬已带动杂项板块明显升温,但目前整体价位尤其是杂项中的文玩价位仍旧偏低。从国际拍卖会的热点看,买家的偏好主要集中在瓷器和文玩用品上,例如2005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的清康熙竹雕人物笔筒和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的明末犀角雕双螭海棠形杯都以1140万港元成交,并列当年文玩板块世界拍卖榜首,相比之下,国内目前的价格还远远没有到位。又如玉器,这是最契合大众文化品位的一个品类,人们对精致玉器的追求具有普遍性。目前内地明清玉器拍卖市场的能量还未得到激发,行情与国际市场不可同日而语。再如翡翠,这是外来品种,因其产地的唯一性、成矿的复杂性以及产量的不确定性,国际市场上翡翠饰品的价格逐年大幅度上涨,苏富比和佳士得此项拍卖的年成交额都数以亿计。国内开展翡翠钻饰拍卖不过五六年时间,2006年北京保利春拍推出珠宝翡翠专场,上拍翡翠珠宝38件,总成交额为3407.58万元,但在国际市场,一件高档翡翠的成交额即达上千万元。目前国内翡翠市场的价格正处于初期的攀升阶段,随着女性时尚的追求和人们对翡翠认识的深入,这种兼具装饰和保值功能的艺术品将成为更多收藏者追捧的目标。

佛教造像是各拍卖公司杂项专场的固定拍品,成交情况一直比较平稳,2003年“非典”后,中国书画的飞升行情带动佛教造像的拍卖价格稳步增长,2004年秋季拍卖中,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两大公司适时推出佛像专场,分别刨下1288.8万元、2712.9万元的成交额和57.8%、82%的成交率,其中翰海公司的一尊15世纪药师佛以379.5万元成交,一件明永乐四臂观音以225.5万元成交。此后各公司纷纷将佛像拍品整合成专场推出,同时,受国际艺术品市场佛像高额成交价格的影响,佛教造像超凡脱俗的历史、艺术与宗教内涵和可观的投资价值日益为大陆收藏家关注。尤其是2006年10月8日香港苏富比“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的轰动效应和风向标作用,在拍卖市场的调整期,中国佛教造像将成为收藏家瞩目的一个焦点,佛像收藏有望进入一个新的天地。

陶瓷一直是人们的至爱,它同书画一样,是最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味的藏品。如今在民间古玩市场上,大量收藏者寻求的仍是瓷器,海外拍卖市场独领的也一直是古董瓷器。但由于拍卖市场上操盘手热炒书画,近年来内地瓷器的份额和价格相对于书画都显得过低。在未有炒作资金运作的2003年之前,瓷器与书画拍卖一直平分秋色。例如2002年,中国艺术品市场上居成交价前100名 的拍品中,瓷器有53件,在当年中贸圣佳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乾隆粉彩山水如意琵琶尊以1122万元成交,创国内瓷器拍卖最高价。但在2003年,书画拍卖井喷行情风起云涌,瓷器行情却一路滑坡,以致该年居内地拍卖成交价前10名的瓷器的价格总和仅为2000多万元。此后瓷器市场便滑入低谷,局面冷清。到书画行情攀升到峰顶的2005年春季,内地瓷器专场的拍卖总成交额为5亿多元,仅相当于中国书画总成交额的10%。即便是被公认为大陆艺术品拍卖风向标的中国嘉德,其瓷器杂项专场的总成交额也只有1亿元,占拍卖会总成交额的15%,尚不足其现代书画专场成交额的30%。

至今,瓷器拍卖的国内外温差已非常悬殊,同样是明洪武釉里红缠枝牡丹纹玉壶春瓶,2006年春季拍卖中,北京诚轩的成交价是107.8万元,而香港佳士得的成交价是8323万元。专家指出,书画过热瓷器过冷的现象与收藏家盲目追风,弃古董而就书画大有关系,说明内地收藏家还远没有成熟,由此造成古董重器暗流海外的后果不容忽视。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嘉德春拍传来好消息,一件清乾隆粉彩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创造大陆瓷器拍卖最高价纪录,也传达着瓷器板块将要回暖的信号。

投资国际化

实事求是地讲,储备量巨大的现代书画能够被炒作得身价激增,也是因为市场上出现的重量级文物数量日益减少的缘故,对于那些不满足于国内市场的收藏大家,国际艺术品市场的夺人魅力是显而易见的。

资料显示,现在中国个人资产超过千万元的不少于100万人,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从事艺术品投资。例如江浙地区资产排名前10位的企业家都在投资艺术品,他们高调进军文物艺术品拍卖市场的大手笔令世界瞩目。如2006年香港苏富比春季拍卖会上,以1468万港元成交的清乾隆御制缂丝黑地海水云龙纹仪仗用甲胄,以594.47Y港元成交的清乾隆酱地褐彩山水庭廓图笔筒,以572万港元成交的清乾隆剔红乾隆御制诗笔筒,以创造中国御制工艺品拍卖纪录的4604万港元成交的清乾隆御制金桃皮销“天字十七号”“宝腾”腰刀,以及在新近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以破纪录的1.166亿港元成交的一尊明永乐释迦牟尼像,它们的买家都来自中国内地。据佳士得公司公布,佳士得伦敦2001年拍卖中国艺术品的价值为600多万英镑,2005年达到2400万英镑,中国买家强劲的购买力是这一数字上涨的重要因素。在中国拍卖行业协会2005年国际论坛上,苏富比公司发言人也说,从2003年到2004年,苏富比拍卖中国艺术品的业绩由17亿美元上升到了27亿美元,许多买家来自中国大陆。他还透露,从1999年开始,购买中国艺术品的中国收藏家的比例逐年上升,中国书画的最大买家来自大陆。

基于中国艺术品和中国买家的非凡表现,从两年前开始,佳士得和苏富比公司就将北京和上海作为其拍卖会亚洲区巡展的第一站,而此前其亚洲区的巡展地是东南亚国家。2006年4月17、18日,德国纳高公司也继佳士得、苏富比春拍巡展之后在北京举办其春季拍卖会的中国内地首次预展,以期吸引更多的大陆买家赴海外竞拍。据德国纳高负责人罗宾先生介绍,纳高近年来的统计资料表明,其买家组成中有五成是中国人,他们的购买份额占拍卖总额的25%~30%。另据业内报道,在香港地区的拍卖会上,中国内地藏家对上千万港元的拍品表现较为慎重,但对几十万、上百万港元的拍品一追到底,气势夺人。

因历史原因,中国大量文物艺术品流失海外,其中单是明清两代出口到外国的瓷器就有60007Y件。中国最好的唐三彩、青铜器、玉器和书画,有许多是在海外。这是中国收藏家搏杀的广阔空间,也是中国收藏家民族感情之所系。

除了本国的文物艺术品,中国买家在国际上的潜在消费趋向还表现在对于西方绘画投资的涉猎。从三年前才开始发轫的华人西画拍卖,到现在已颇具声势,单2005年浙江省投向油画市场的资金就有5亿元。中国嘉德2005年秋拍的15个专场中,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的总成交额为1.3亿元,几乎占此次秋拍总额的1/5。目前,油画市场的消费者已经相当地群体化,徐悲鸿《愚公移山》以3300万元拍出(2000年嘉德在线网上拍卖成交价为2507Y元),也说明中国油画的高价时代已经来临。不久的将来,世界市场上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竞逐西方经典油画。事实上,国际上的拍卖公司已经敏感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2006年4月先后于上海、北京举行的佳士得春季拍卖巡展上,佳士得公司除了展出即将在香港亮相的精美拍品,还把5月将于纽约拍卖的莫奈、雷诺阿等印象派大师的13幅作品同台展示,在国内藏家中引起热烈反响,有不少江浙地区的民企老板驱车专程前去观看,投资兴趣明显。

总之,书画市场的调整将使前期炒作过度的画家的作品行情大幅度回落,带动整个拍卖市场回复到较为合理的行情,买家的能量因此得到蓄积。继而,民间的中小额投资者会更有力度地进军拍卖市场上处于中、低价位的书画和古玩杂项等领域,推动整个大盘上升,巨额资金则针对国内大型艺术品拍卖公司和国际市场上的重要书画、瓷器等拍品掀起狂澜。在这个过程中,收藏家将面临更大的学识、眼力的考验,以保值和文化追求(而非投资)为主要出发点的传统收藏观念也将得以回归和升华。而拍卖市场的调整将使拍卖公司征集重要拍品的压力随之增大,促进拍卖公司的整合与集约化的提高。这些都是发展中的调整,是调整中的发展。

责编 水清

上一篇:旷世瑰宝 琵琶古曲谱 下一篇:三希堂国拍公司首场拍卖续写拍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