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的变化

时间:2022-05-17 12:32:03

浅析新课程改革下历史教学的变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2-0298-01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为一名改革时代的历史教师,在经历了一轮新课程教学工作之后自己也有了一些认识。现在的历史教学目的和任务是素质教育,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思想,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新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1 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课程教学中要发挥课堂教学的最大效率,必须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传统的历史教学因为教师过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前按照自己的方案备好课程,然后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思路授课,这样就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忽略了学生应有的作用和地位。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愿意去学习并且享受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前学生被动地学习历史课本知识、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这样就使学生增强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现在的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应该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动起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起主导、引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导”,就是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这样学生不处于被动的地位,就会更加主动学习,增强学习自信心,有利于发展创新精神和思维能力。

2 重视探究性学习

在课改中不仅仅是师生角色的变化,教学的方式也要随之改变。新时期教学突出思维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不仅是掌握某些知识,而是要真正了解知识的产生过程。正如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主张的:“我们教一门学科,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历史探究性学习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强调的是如何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历史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学会广泛收集资料、接触教材以外众多的史籍、文献和实物等史料,让他们学会对史料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弄清:历史事件和现象是如何发生的,如何影响其他历史事件的发生,教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并初步分辨出哪些文献和证据是可信的等等,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正确认识历史的科学方法,这种学习方式才符合现代教学思想。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不断培养。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指出较为明确的方向,例如,开出参考书目、列出相关网址等。让学生学会使用图书馆和应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相关学习内容的资料,同时,根据探究内容的需要,指导学生设计调查问卷。通过调查、收集的资料,以及学生小论文所注明的资料来源和为评价探究成效而设计的问卷,能够显示出学生初步收集资料的能力。

3 情感互动的增加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只是知识结构的建构,而忽视了传授知识的人文性、艺术性,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以至于学生情感严重缺失,抑制了历史教学功能的整体体现,也是学生素质的一种缺憾,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是历史教学承载着培养综合素质的任务。对教学而言互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开放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互动意味着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互动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教学方式必然要改变,符合规律的教学就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性和积极性,激活课堂教学气氛,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教学还要海纳百川,消化吸收,创新发展,让历史学科在新时期展现青春活力。

上一篇:浅谈新课程教学中物理概念生成 下一篇:情感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