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 反思 对策

时间:2022-05-16 07:38:26

一、困惑

在新课程的语文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只有不断地深入学习,冷静地思考,不断地反思,探寻对策,才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走进新课程。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在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产生了种种困惑:

1.学生已经形成了“满堂灌”“填鸭式”的学习习惯,我该怎么办?新学期伊始,我开始教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我试着抛出一个问题:“大家读过的诗词,也一定会有很多的感悟与体会,你能表述一下吗?”让我惊奇的是,除了空气在流动,学生们面面相觑、默默无语。而我,仿佛置身于无人的旷野:没有“对话”,没有“共享”;只有静默,只有冷场。是的,学生已经习惯了默默聆听,忽然改变,当然会不知所措。当这种习惯演变成学习方式时,我不仅困惑,而且无奈。

2.如何把握课堂的“放”与“收”?我在教学《雨巷》时就遇到了“放开”之后,无法“收回”的情况。在教学“体会意境”部分时,趁着下雨天,我让学生把学校的中路想象成雨巷,突然有个学生问:“老师,‘雨巷’指什么?我又没去过,怎么能体会得出来。”一瞬间我目瞪口呆,十分紧张,不知如何接这个“烫手山芋”。课堂放开之后,学生扯得野了,我无法收场,真是既惭愧又困惑。

3.在进行“综合性口语交际学习”的教学时,我有不知如何操作,难以驾驭之惑。新课改的综合性学习课有别于传统的单一的作文训练课。它集口语表达、书面语言表达、综合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于一体,人文精神贯穿始终,并充分体现了语文的“三维一体”,加大了教学的难度。且综合性学习课覆盖面广,涉及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关于追“星”、戏曲、探险、民间采风、动物世界、古典诗词……真可谓包罗万象。每当上这种课时,我总是十分惶恐,不知如何把握各个环节。

4.新课改背景下的文言文应该怎么教?我始终十分困惑。以前的文言文教学大抵是教师逐字逐句地翻译全文,反复强调重点的字、词、句的用法后,教学即可宣告结束。这与新课改中的“以学生为主体”理念背道而驰。我在教学中发现,文言文有别于其他文体,它是一种古代文化的积淀,而学生对此却知之甚少。如果在文言文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会不会本末倒置、流于形式呢?我是既困惑又心焦。

二、反思

该如何从容面对,走出困惑?我深入地进行了反思:

1.认真领会新课改内涵,转变教育理念。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在重形式或重内容上左右摇摆,因此形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反复拉锯角力。其实,我们既不能重“工具性”,轻“人文性”;也不能重“人文性”,轻“工具性”。二者应有机结合,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苦练教学基本功。为了在课堂上能收放自如,从教学设计、板书到教学语言,每一个环节我都认真揣摩。尤其注意在语言表述上下工夫,语言力求生动优雅、明朗亲切,能启迪学生思维,拨动学生的心弦。为此我经常观看《百家讲坛》,欣赏大师们奉献的一场场文学盛宴,努力从大师们的语言中汲取养分,锤炼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让自己的教学语言修养得到了提高。

3.坚持业务自修。一个教师扎实的专业基础,深厚的文化底蕴,对提高自身素质十分重要。我坚持广泛阅读哲学文化著作,积极与同事交流思想,探讨文化现象,不断丰富自身的内涵,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另外,在繁重的教学之余,我总是坚持教后反思,找出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遗憾。学习、接受新理念、新模式之后,我融入自己的想法,设计出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教学方式,使自己的教学具有个性的魅力。

三、对策

经过一番反思,我开展了创新教学,努力实践以下对策:

1.钻研教材,善于引导。教师只有“爱己之爱以及人之爱”,沉浸于凝练的字里行间,沉浸于灿烂的文学佳作中,在“诲人不倦”的同时“学而不厌”,不断提高自身的素养,培养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热爱,才能感染学生。教师的认真点拨会让学生如沐春风,触摸先贤的灵魂,从而丰富思想,启迪智慧,砥砺心志。

2.了解学生,尊重主体。教师要分析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原因:(1)教法死板,学生觉得索然无味;(2)内容与生活实际相差太远,引不起学生共鸣;(3)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转变教学理念,只需在疑难处启发点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培养能力,让问题在师生互动中解决。

3.完善手段,品味感情。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使他们自然而然走近先哲,走近经典,在与先哲“面对面”对话交流中碰撞出心灵的火花,在品味中实现自我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明白人生哲理。

4.传授方法,培养能力。古语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汉文化博大精深,教师是永远讲不完的。教师应教给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让他们借助工具,自己去探索、分析,来获得知识和培养能力。(1)要教会学生积累知识;(2)要培养学生推断语义的能力;(3)要引导学生寻找规律,总结方法,自然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给片蓝天,学生就能飞翔。经历了这些艰难的探索与实践,我坚信:教师本着“处处留心皆学问”的意识,树立“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观念,通过改革教法、引导学法、拓展空间、启迪灵性,定会开创教育教学的新天地。

(作者单位:河南省灵宝市实验高级中学)

上一篇: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其对学生人格教育的启示 下一篇:对初中语文教学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