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困惑

时间:2022-09-21 10:09:24

听了一名青年女教师所执教的《狐假虎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几点思考。《狐假虎威》是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四册中的一篇课文,讲述了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故事的情节生动有趣,很适合朗读和表演。在这节课中,这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

一、多媒体播放动画片《狐假虎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观看动画片时都兴致盎然。)

二、当小导演

你认为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表演?怎样才能演好?学生分组研究讨论。(学生有的在讨论,有的则茫然不知所措,总体来说,此时课堂气氛较热烈。)

三、当小演员表演

学生研究后分小组表演,指名上台演,师生集体评议指导。(从几组表演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文体会不深。)

从以上这些教学环节来看,教师努力体现了新课标的精神,以生为本,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笔者在赞赏之余,也生出些许困惑与思考,希望与执教者商榷,并求教于同行。

困惑之一:教师乎?节目主持人乎?

从这节课可以看出,执教者的素质确实很高: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一口标准甜美的普通话;自然大方的教态……但不少听课老师却有一个同感,台上的老师更像一个主持人,在主持一台搞笑的娱乐节目,时而还会来上一句港台腔:“好棒耶!”我想,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有组织调控能力,绝不能等同于主持人。主持人面对的是千千万万的观众,让节目给观众带来欢笑,带来思索,同时也更注重自己给观众留下一个深刻良好的印象。但作为教师,他所面对的、所关注的不应是观众――台下的听课教师,而是作为学习主体的、一个个个性迥异的学生,他心中所想的不是观众的掌声与欢笑,而是关注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了解学生想学习什么、想怎样学。

困惑之二:使用多媒体课件=高效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阅读实践中,学生的想象和独特的情感体验是一种珍贵的教学资源。萨特曾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的创造。”新课标也提倡个性化、多元化的阅读,对课文进行大胆诠释,激发自我的创造力和表现力,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达到双重发现。在这节课中,教学伊始,教师就播放了动画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同时也把作品本身一股脑塞给学生,以直观形象的东西取代了学生的想象,剥夺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是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这样,在后面的表演中学生还能去创新,还能有自己个性化的理解和表现吗?倒不如在动画片放到狐狸被老虎扑在爪下时便戛然而止,不仅能创设紧张的氛围,设置一种悬念,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老虎和狐狸的心理状态,为下面的读和演打下基础。

困惑之三:想研究哪一节就研究哪一节?

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都认识到要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究的时间与空间。近几年来,在课堂上有一句话较为流行:你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你对哪一部分最感兴趣就研究哪一部分。好像只要这么做,就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当然,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但笔者认为,此举虽好,却不是任何文章都适用的。如《烟台的海》、《济南的泉水》等内容并列、结构相似的课文,可以这样设计教学,但《狐假虎威》一文,是一个有趣的成语故事,它的情节是按一定的顺序向前层层推进的。在这节课中,执教者完全打乱课文的顺序,让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部分去读书表演,把整篇课文分解的支离破碎,课堂上虽热热闹闹,却不免有些流于形式,学生怎能体会到老虎是如何一步步被狐狸骗了呢?再者,教师在学生交流完毕后,又引领学生回到故事的开头,重新再来,转了个圈又回到了原地,岂非是徒劳而返,事倍功半吗?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作者思有路,遵路始斯真。”所以教师一定要深入地研究教材,根据不同的内容选择不同的教法与学法,切忌盲目地追求“时髦”。

困惑之四:评价=高分表扬?

前不久在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讲了这样一件颇有意思的事情:某教师听了于永正老师的的一堂精品作文课,看到于老师给学生作文打了一百多分,学生激动不已。他深受启发,回去后如法炮制,但最终的结果却是:班中自觉积累、认真构思、反复修改的学生少了,学生互相攀比分数,高分的炫耀,讥笑低分者,学生们忧心忡忡,布置老师把分抬高到什么程度为止,家长们也认为这是一种浮夸之风……

评价作为一种手段,是师生判断正误、共同学习提高的过程,是激发学生兴趣,取得成功的动力。新课标指出:评价应以鼓励表扬为主,要采用激励性评语。同时也指出:要客观地描述学生学习的不足,并提出建议。现在大家都提倡“赏识教育”、“激励教育”,课堂上的评价语大多是为学生唱赞歌,甚至达到了“学生无错、学生至上”的地步。对于学生的表现,无论水平如何,教师均是以“你真棒”、“你读的真好,老师仿佛真的看到了……”等话为评价。我想,评价具有激励性是对的,但同时更要具有指导性。否则,如上述例中,学生轻易地得到廉价的高分与表扬,长此以往,学生满足于现状,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与他人,语文素养又怎能提高呢?

这样看来,无论创新还是挑战,教师都应该坚持以文本为先,以学生为先,考虑课堂的实效性,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要一味地赶潮流、追求技巧与形式。面对新课标、新理念,不少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存在许多困惑,但我们相信,只要投身其中,不断地探索与实践,我们的学生必定会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必定会焕发勃勃生机。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双塘中心小学)

上一篇:日本全渠道零售业启示录 下一篇:提高小学音乐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