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保H股IPO冲刺 估值鸿沟当头棒喝

时间:2022-05-16 06:35:24

人保终于决定在上市申请有效期之前,搭上今年H股IPO的末班车。

11月14日,人保集团在港交所网站预览资料,显示其上市已步入最后冲刺阶段。15日,有媒体称人保集团最终的上市时间表已经排定,不出意外的话,11月26日招股,30日定价,12月7日挂牌,而当日已经启动发行前推介。

从最初计划的A+H股同步上市,到后来因A股疲弱无奈变更为先H后A,再到H股上市进程中途暂停,人保集团的整体上市反反复复。

对于人保健康的偿付能力及银保渠道缩小的顾虑,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称:“据2011年数据显示,人保健康的保费总额占整个人保的比例大约为1.85%,即使整体偿付能力出现特别大的问题,也不足以对人保集团IPO造成阻碍。”

资金压力迫在眉睫

市场消息称,此次IPO的融资额为30亿至40亿美元(234亿至312亿港元),其发行新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6%-17%,上市后人保集团的估值或高达208亿美元(约1622亿港元)。显然,此次人保成功上市,不仅可成为今年香港最大宗IPO,同时也将是继2010年农业银行IPO之后全球最大的中资企业IPO交易。

据时代周报记者此前报道,人保集团已经在今年6月21日通过港交所聆讯,但此后并未立即启动发行前的推介。按照港交所相关规定,首次IPO的公司,在通过聆讯后可以将上市时间延后,但不得超过6个月,否则需要重走聆讯流程。

“如果拖到明年,再重新递交上市申请资料就要提供今年的数据,无疑会增加许多成本。”对人保集团最终选择在今年底完成H股上市,国投某分析师表示并不意外,认为尤其是随着近期香港市况的好转,正是今年一个较好的时间窗口。

港交所规定,在港新上市公司刊发正式的招股说明书之前,需要先行在港交所网站登载网上预览资料。人保的预览资料显示,2012年上半年,人保集团实现净利润49.2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0.39亿元增长21.9%;2009年、2010年与2011年,人保集团的净利润分别为11.08亿元、39.87亿元和51.8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16.3%;上半年净投资收益率为4.5%,而去年全年为4.3%。

这是人保集团首次对外披露上半年盈利数据,相对今年上半年国寿、平安、太保、新华四大上市险企的净利增幅都没有超过10%的增速来看,人保集团的成绩的确抢眼。

不过,截至今年6月30日,人保集团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56%,比去年的165%有所下滑,其中除了人保财险的偿付能力为184%,人保寿险和人保健康险的偿付能力水平仅分别为136%和101%,均在监管Ⅱ类标准之下。

因此有保险界资深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从资金压力看,人保今年上市势在必行。”

银保渠道占比下降

人保健康曾于2007年第四季度至2008年第三季度这4个季度内因未能满足最低偿付能力充足率要求而被保监会采取相关监管措施。直至2009年9月25日,相关监管措施才解除。目前,人保健康的偿付能力又再度处于危险边缘。

对子公司偿付能力的问题,郝演苏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去年人保财险的保费多达2000多亿,人保寿险700多亿,人保健康仅为50多亿,鉴于人保健康在总份额所占比重很小,个人认为不会对人保IPO产生太大影响。”

“人保健康的偿付能力尽管接近监管红线,但还属达标范围,且无论如何,人保健康都属于中国目前为止最专业的健康险公司。”郝演苏表示。另外他还认为由于健康险的“特殊性决定了此类公司的偿付能力都多多少少有点问题”。

同时,另一数据显示,该公司人身险业务,银行保险渠道占比在2009年底时高达79.8%,而截至2012年6月30日,这一比例已下降至59.9%,反映出银保新政对其人身险业务的影响。人保集团寿险业务和健康险业务的有效银行保险渠道网点数量(指在相关期间内每月至少签发一份有效保单的网点)减少,2011年降幅分别达到7.5%和18.7%。

该公司指出,银保渠道人身险业务规模的减小在未来可能会持续,比如银行与人保集团的竞争对手建立独家伙伴关系,或在银行网点缺乏具丰富经验的销售代表,都可能大幅减少产品销售及业务增长机会。此外,随着银保市场竞争日渐加剧,银行可能要求更高佣金率,这也可能增加保险公司的销售成本,并大大削弱盈利能力。

另据某保险界资深人士对时代周报记者透露:“国内外大型保险集团都有统一的电话专线,但人保集团的三家公司的客服电话没有实现统一。从看似不起眼的细节能看出人保集团在整合集团资源方面应当存在一定障碍。”

定价悬念

发行价格是此次人保H股上市的最大悬念。6月,正是由于担心弱市中基石投资者数量不足和低价发行,人保才选择了推迟上市。

据悉,由于集资额庞大,此次共有17家投行参与人保招股,高盛、中金、瑞信和汇丰是其H股IPO的保荐人。另有市场传闻称,要成为人保H股IPO的全球协调人,需要分销至少5亿美元订单。并且人保有意主攻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希望能预先锁定40%的大户,因此考虑把公开发售占比从通常的10%下调至5%。

有业内人士表示,影响基石投资者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发行价。“现在基石投资者的数量应该不用担心,关键还是在价格上。”

15日,有媒体称,人保集团与美国国际集团、中国人寿、中国国家电网公司、法国再保险集团深入磋商,拟引入它们作为其H股IPO的基石投资者。那么在定价期望上,双方的差距到底有多大?据悉,人保集团希望整体估值超过去年社保基金入股时的定价,即以不小于1250亿元(约200亿美元)的水平确定发行价,因此倾向的发行定价为每股8-9港元,然而机构给出的报价则倾向于每股5港元。

2011年6月15日,为解决人保集团改制后只有财政部一家股东的上市障碍问题,人保集团引入全国社保基金作为唯一的战略投资者。预览资料显示,当时社保基金斥资100亿元人民币,购入人保约38.91亿股,折合每股2.57元人民币,而以人保2011年每股盈利0.16元人民币计算,社保基金入股市盈率高达16倍。

“多数投资者还是比较倾向于参照中国财险的H股价值,按照10倍左右的市盈率来定价。”一位中资投行分析师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以人保集团预期的16倍的市盈率来定价,“在当前的买方市场被认为是偏高的”。由此看来,买卖双方的估值出现6倍的较大差异。

但中国人保内部认为,从市盈率看,中国财险的股价本身就被明显低估了。中报显示,中国财险上半年净利润为6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3.6%;综合成本率为92.37%,比2011年上半年下跌0.15个百分点,是上市以来的最佳水平。

利率市场化:谁是买单者?

本报记者 方广

十新闻中心11日举办以“中国银行改革与科学发展”为主题的集体采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谈到利率市场化时表示,“适当最合适”,并认为目前的市场化进程有所加快。

任何一项改革都会涉及成本与收益的分布,不巧的是,这种成本收益的分布绝大多数时候总是不对称的。总会有部分人在一项改革中会付出高昂成本或只付出成本而获得小部分收益甚至是没有收益,而相应的,总有些群体会从中获得远比自己付出的成本大得多的收益。

为渊驱鱼

利率市场化改革也是一样,与之相关的各个主体间会重新进行利益分配,形成新的利益格局。对中国的银行而言,利率市场化意味着其受特惠政策保护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将不得不学会自己在市场里找饭吃,而不是像现在仍然在政策的襁褓里无忧无虑地运作。银行的生存环境将完全从过去的相对封闭走向进一步开放,从相对稳定变为风险充斥及波动频发。

目前的中国银行业有两大独特优势是其他金融行业可望不可即的。一是庞大的社会资金支持,使银行能够相对容易(揽储员的存在及揽储压力并不能改变这一点)地获得大量廉价资金。这一点还可以从银行制定的存款利率得到证实,目前存款利率达到基准利率1.1倍上限的有几家?如果银行真的资金紧缺,按常理应该是全部按上限定价才对。所以,银行仍身处温柔富贵乡。

这得益于中国投资渠道的狭窄及资本市场的不景气。股票市场的长期熊市,已经让多只股票型基金处于事实上的清盘状态,新基金(债券型除外)发行更是难上加难,投资者直接进入股市基本上是找死。外汇市场更是接近空白,银行外汇报价的巨大点差背后,意味着高昂的成本。即使是号称为投资者获取更高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也更多的是一种增加银行存款的工具。

近几年来蓬勃发展的信托业和保险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社会资金,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银行的根基。而且信托业在发展的某些阶段(主要通过银信票据合作),还成为银行资金的提供者。而即使是能有效吸引社会资金的行业,也难以撼动银行坚如磐石的主流地位。

其他金融市场的不发达,相对于银行业而言,是在为渊驱鱼,即其他金融子行业对社会资金吸纳力的降低,成就了银行业对资金的渴求,并使中国银行业资产总额从2002年开始改革的27万亿元增加到今年三季度的126万亿元。如果从金融业整体来看,这一数字则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出中国金融业结构的内在失衡,这种畸形的市场有待矫正。

与利率市场化相比,这种失衡的风险更大。不过,也许有意见认为,为了使银行顺利渡过利率市场化这一关,牺牲其他金融子行业的部分利益,为银行提供宽松的流动性环境及资金来源,可能是一种收益大于成本的选择。

保护性定价

目前银行所独具的优势之二是政府保护性的定价政策,在这一优惠政策支持下,银行完全可以获得无风险的利差收益。巨额无处可去的社会资金本身就已经让银行够幸福的了,因为这本身就已经使银行处于买方地位,在存款负债的定价上可以享受充分的优势。但监管层对资金价格的规定,更使得这一优势显性化并获得强化。

在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历史上,都曾出现过政府通过制定详细的限制竞争的政策来人为地维持低存款利率,以便为银行、政府倡导的主导产业及整体经济提供廉价资金的情况,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Q条件。中国对银行的政策保护,在过去存在,即使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开始(扩大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时候,同样存在。

我们只要看一下今年最近的一次降息公告就可以明白。今年7月5日,央行宣布自7月6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下调0.25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下调0.31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同时,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7倍。

几乎所有的新闻都只报道一年期存贷款利率的调整数字,但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却只字不提。其实,在其他各档次的存贷款利率的调整中,存款利率的下调要大于同期限的贷款。

其中,五年期存款利率从5.1%调降为4.75%,下降0.35个百分点,而具有可比性的三至五年期的贷款利率则依然只调降0.25个百分点,从6.65%降为6.4%,低于前者0.1个百分点,如果考虑期限因素(三年及四年期的贷款利率应该低于五年期,但现在却享受五年期的利率水平),实际降幅就更小。

而差距最大的是三年期存贷款利率。三年期存款利率从4.65%降为4.25%,降幅0.4个百分点,而具有可比性的一至三年期贷款利率则从6.4%降为6.15%,降幅仍然只有0.25个百分点。此外,二年期存款利率4.1%降为3.75%,降幅为0.35个百分点。

中长期存款利率降幅大于贷款利率降幅,有利于银行压低长久期的资金成本,同时却可以获得更高的资金回报,最终获得比过去更大的利差收益。但这一做法明显是在损害存款户及贷款需求者的利益,二者只是为银行服务。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不是更大,而是更小了。

反哺过度

虽然此次改革将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从原来的0.8倍降为0.7倍,但考虑到目前的银行与企业间的不对称关系及流动性紧张背景下的银行惜贷,企业能从银行获得高利率的贷款就已经很幸运了,几乎很难有企业能按基准利率的0.7倍的水平获得贷款(除非关系确实非同一般),因此,这一规定形同虚设。

有意见认为,银行在过去曾为国企付出了巨大成本,应该反哺银行,但这种反哺已经够多了,包括汇金公司动用外汇储备对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光大及国开行进行注资,而外汇储备是全民所拥有的财产;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的不良资产也是由国家出资建立资产管理公司予以消化,完全由政府资金解决并未由银行承担;随后的上市及后续再融资则是在依靠几乎是零成本的社会资本。

中司董事长兼汇金公司董事长楼继伟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称,截至2012年6月底,汇金公司已代表国家向各类国有金融机构累计注资9644.6亿元;持有权益总额2.1万亿元,占中央级国有金融资本(权益)的60%以上。

正是对外部种种免费资金的依赖,使得国有银行资本充足率从2002年改革之前的远低于巴塞尔协议的水平达到现在的13%。银行利益至上原则,决定了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其他主体都只会是成本付出者或者收益较少者,储户及贷款需求者需要继续让利,其它金融子行业在一定时期内仍会发展迟滞,以便为银行及利率市场化让路。

上一篇:“炼狱”加沙 下一篇:希薇?纪莲北京演出,经典与现代并行:双面“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