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时间:2022-05-16 03:50:58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摘 要:为片面追求高升学率,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往往过于强调应试教育而弱化了人文素质教育。本文指出了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隐忧,强调它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上具有的优势,论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希望唤起高中语文同行在认识和实践上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语文教学 人文素质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5-0134-02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隐忧

这几年,语文常被一些事件所刺痛,她是愧疚的。

前不久,在互联网上传出一段视频。视频内容是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几名看上去年纪不大,均在17、8岁左右的女同学一起殴打一名女同学,并且脱掉她的上衣,裤子,内衣,最后甚至要扯掉她的内裤,还让旁边的拍摄者用手机记录下这一画面。被殴打的女生身心俱伤,不时哭泣和露出痛苦的表情,可是面对几名凶恶的女生实在无力反抗,只能任其。

无独有偶,2013年9月14日,教师节刚过,江西省抚州市“超级中学”临川二中一位高三班主任在办公室备课时,被其学生割颈杀害。此刻,语文书上最美丽的词语,诸如“淑女”、“矜持” 、“谦让”、“君子”、“宽厚”、“友善”、“仁慈”等等全然不见了踪影。

这些问题似乎与语文教学无直接关系,但语文分明感受到了阵阵刺痛。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以分数取人,忽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目前不少中学语文教师为了应付高考,把丰富多彩的语文课上成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课,有的教师甚至把语文课本、读本完全抛开,从高一开始就让学生做语文高考模拟试卷,搞题海战术,丢失了人文内涵的语文教学简单至极。

二、高中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上的优势

高中语文从古今中外全方位选材,所选的篇章都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例如古代的有《归去来兮辞》《劝学》《雨霖铃》《陈情表》……现当代的有《荷塘月色》《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热爱生命》……外国的有《老人与海》《哈姆雷特》《我为何而生》《世间最美的坟墓》……等等,无不体现这样的精神。

新教材的选文,在强调人文精神上又进了一步。增加的现当代作家学者的作品,如钱钟书的《读〈伊索寓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余光中的《乡愁》、余秋雨的《道士塔》、宗白华的《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等等,无不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丰富的文人因素。

语文新教材的选文,一方面采集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国古典文化,另一方面从世界文学的宝库中拿来。比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莱蒙托夫的《祖国》、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还有房龙的《〈宽容〉序言》、马丁・路德・金的《在林肯纪念堂前的演讲》等等,通过多方位地介绍外国文学中具有影响的作品,提高了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及其价值内涵,用以陶冶学生健全的人格。

这样丰富的人文资源,是学生绝好的精神营养。学生接受的将是生动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可是如果有谁绕开它,以测试、训练或答题技巧讲座取而代之,那不仅是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更是亵渎了语文。

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策略

1.在教学目的上锁定

当前的学科教学中存在着重科学、轻人文性,重知识、轻情感等种种弊端,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被严重忽视了。语文教育教学也毫不例外地走进了这一误区。

当今的高中语文教学对人文教育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表现在教者在日常教学中敲定教学目标时对功利性强的要考的知识关注过多,往往没有把人文素质培养考虑进去。基于此,必须强调把培养人文素质纳入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和语文课外活动目标中去。明确了教学中人文素质的培养目标,才能让它切实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2.在教学过程中落实

旧的课堂组织是不能够贯彻人文素质教育的,因为过于强调了教师主体性,学生的才、智、情就处于压抑状态。只有课堂开放了,课堂氛围民主了活泼了,学生思想的时空才有保障,最终才能达到“共同发现、共同体验”的人文境界,才能让学生获得熏陶产生感悟。

这里,我谈谈我的实践体会。我在讲《荷塘月色》一文时,设定的一个目标是“领略风景美,感悟人性美”。为了让学生参悟得深一点,就预留时间让学生说说人物形象,我的这个教学环节叫做“七嘴八舌环节”。不出所料,许多学生把自己父亲与主人公联系起来谈,这个环节很活跃。

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是我们这群有心人要做的事。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素质教育,这个教学过程不局限于课堂,可以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人文知识的传授到人文环境的创设,从生活中的言教到身教等,全方位、多渠道的开展。

3.在观念上扭转

人文素质的一大特征是思想上的解放和自由,人格上的平等和相互尊重。为此,教育者要具备怎样的思想观念,新形势下教育观念要做怎样的转变,迫切需要我们探索和总结。

老师是不是注定要讲,道理是不是非得传授不可呢?我在讲《我与地坛》时就遇到这个问题。学生说他们都看懂了,讲点别的吧。我问,真的懂啦?那史铁生干嘛不自杀?后来,这节课演变成“史铁生要自杀的N个理由”与“史铁生要自强的N个理由”的大讨论,其间有论及海子自杀的,有背诵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有联系《我为何而生》的,有联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也有讲中山大学女博士自杀的,也有讲背着父亲上学的,有内容有观点。

时下就有人呼吁要改变习以为常的说教,譬如不要再说什么“助人为乐”,不如让学生明白生命的脆弱,理解弱者的无助。这个直指教育效果问题。要知道,许多习以为常的做法是效果甚微的,而我们却熟视无睹。这根本问题在于观念上,要知道,我们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怎样在观念上扭转呢。

别把课堂变成一连串预设好的问题一路问过去,要重视交流,允许出人意料的提问题。过度分析,是老师的天才桎梏了学生的思想。要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自主领悟和理解,鼓励学生有独立见解。少一点规定和条条框框,多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写作,鼓励作文有创意,写出才情。教学参考书及标准答案:鼓励思想的多样性和独创性,这是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重要保证。但恰恰这个方面,学生往往被各种各样的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以及教师自己的工作功利观念下的简单方法给扼杀了。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未重视人文意识的表现,应该引起注意。

把人类积累的智慧精神、心性精粹与阅历经验等优秀文化成果传授给下一代,使这些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下一代人的气质、修养和人格,使他们能完善心智,净化灵魂,理解人生,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是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使命。高中语文以其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功能成为培养人文精神的沃土。因此,重视人文素质的培养既是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新世纪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高中语文教育工作者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2]《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2期

上一篇: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问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