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的“喜”文化/探访福建鲤鱼溪

时间:2022-05-16 03:11:20

广东人的“喜”文化/探访福建鲤鱼溪

广东人的“喜”文化

文/ 林 恩

若想窥见广东人的“喜”文化,和他们吃上一顿便知。广东人的餐桌上处处见喜,因为每一道都是“意头莱”。

对广东人来说,“意头”这种东西不是规矩却胜似规矩。

在饭桌上,关于“意头”的规矩更有集大成者般的表现:吃饭绝不能点七个菜,因为只有办丧事才“食七”;饭碗落地打碎了,还得马上喊声“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和广东人、尤其是长辈吃饭,真要小心翼翼。然而有些细节处的讲究,一省之内也各不相同:比如一个“四”字,在广府话地区意味着“死”,是个禁忌,在海陆丰地区却是“四”“世”同音,寓意“世世平安”,算得上半个吉字。

别看此等繁文缛节徒增人们的交往成本,它天然的趣味性也为聚会带来不少谈资。以最常吃的猪为例,在粤话里便全身是意头:“猪肝”被称为“猪润”,那是因为水为财,“润”则有水,因而得名;“猪舌”则听起来像“诸折(折本)”,什么都亏本,于是广东人又发明了“猪”,马上扭亏为盈;“脾”“皮”同音,为了区分,人猪横”便横空出现,大概是寓意发一笔横财吧;“血”总让人联想到凶案,所以又把“猪血”变成“猪红”,鸿运当头;而“肾”,谐音粤语中的“神”,“神神地”则常被用于形容人的脑子里有水,所以“猪肾”干脆变成“猪腰”了。

广东饭桌上“意头”花多眼乱,又带一点迷信。窃以为,把它当做生活中的死规矩完全没必要,但细究其文化根源,倒不失为食用粤菜的一道生猛作料。

探访福建鲤鱼溪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地处鹜峰山脉东麓,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神奇的鲤鱼溪就在县城以西约5公里处的东洋溪上游。在这里,谁也不会伤害鲤鱼,谁也不敢捕杀它们,鲤鱼是这条河道上真正的主人。

为了让鲤鱼能在溪中自由快乐地生存,浦源村民经过长期观察和摸索,掌握了鲤鱼的许多生活习性。在沿溪建房时,村民都要在路下修建“L”形的下水道,以便让鱼在山洪暴发时躲藏,同时还在溪侧植上水草。以方便鲤鱼衔咬,避免被洪水卷走。即使鲤鱼被冲到溪外的田野,它们也会在洪水退去之后,顺着沟槽成群结队地游回来,继续在鲤鱼溪里与人嬉戏厮守。

关于鲤鱼溪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八百年前的宋代。据史料记载,南宋末年,中原战乱,大量难民迁徙到福建。河南荥阳郑氏朝奉公携家眷等人由宁德谷口迁到今天的浦源村。不过刚开始建村的时候,村里的溪水有些混浊,他们既怕水质污染不能饮用。又怕上游故意投毒,于是就放养了一些鲤鱼在溪中。

自从有了鲤鱼后,溪水果然变清变甜,人畜饮用根本没事。据说浦源村改善和观测水质的办法,是人类用鲤鱼来担任水质“侦察兵”的最早范例。

而对于浦源“不杀溪中鲤鱼”的传统,民间通常的说法是,这里的村民把鲤鱼视为神鱼。他们认为鲤鱼有神灵庇护,偷捕偷捞会带来灾害。其实对鲤鱼的保护,可能跟郑氏恪守先祖遗训、自觉保护生态的想法有关。

上一篇:中国小吃地图――长沙小吃 下一篇:黄庭坚 人养兰得趣 兰养人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