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的路径指向、原则要求和成效转化

时间:2022-05-16 02:42:49

学习的路径指向、原则要求和成效转化

摘要:建设学习型政党,重在把握学习的规律和要求。学习型政党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在这三者的统一中解决“向何处学”的问题。同时,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学习,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前人、他人的学习中开拓创新,以学习制度建设保证学习的持久性。遵循这些原则要求才能解决“怎样学”的问题。此外,还要将学习成效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转化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思维能力,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学习型政党;路径指向;原则要求;成效转化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1101(2013)02003705

收稿日期:2013-12-13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工程省级立项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与安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的提升”(20122013SZKJSGC7-12);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学研究”(2011sk695zd)

作者简介:黄志高(1977-),男,安徽怀宁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建设学习型政党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的一项战略部署,其目的是通过自觉、持久、稳定、规范的学习活动,以保持和发展党自身的先进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更好地实现党的宗旨,履行党的执政使命。能否把握学习的规律和要求,直接关系到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成败。本文从路径指向、原则要求和成效转化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切实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扎实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

建设学习型政党首先要解决“向何处学”的问题。明确了学习的路径指向,才能行之有效的开展学习活动。对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而言,学习的路径指向,既有任何个体和社会组织开展学习活动的一般性要求,又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特质所规定的特殊性要求。

首先,向书本学习。这是学习的普遍性和经常性的方式,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开展学习活动的首要途径。书本知识,是人类在探索未知世界过程中的认识积淀和经验积累,也是继续前进的基础。对于马克思主义政党而言,向书本学习,大体上包括学习以下内容:一是党的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在各个时期都非常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民主革命时期,曾提出:我们要注重理论,高级干部要准备读书,从《共产党宣言》起到《季米特洛夫文选》止,选三、四十本。我们有这样丰富的经验,有这样长的斗争历史,要能读一、二十本书到三、四十本马恩列斯的书,就把我们的党大大的武装起来了[1]47。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项战略任务。

二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知识。包括党和国家的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现代化建设所需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这些知识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担负起执政兴国重任所必须具备的。强调,“要自觉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从领导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不断丰富做好领导工作的知识武装和知识储备”[2]873。

三是修养素质层面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优秀传统文化等。高度重视学习哲学,延安时期他曾三次向陈云讲过要学哲学。陈云深切感受到,“学习哲学,可以使人开窍。学好哲学,终身受用。”[3]362陈云的意见也得到邓小平的赞同。尊重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并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这是中国共产党所一贯强调的。曾经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533-534。

其次,向实践学习。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于唯物史观,基于对知与行的深刻把握而提出的。其一,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一部蕴涵和体现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现的活生生的教科书。其二,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学习具有强烈的实践性,要在学中干,干中学。“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5]267。指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领导干部提高执政本领的最好课堂”。各级领导干部“在丰富生动的实践中熟悉社会、了解国情、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开阔眼界、提高本领”[6]215。其三,“理论知识、历史知识可以通过书本学习来获得,品格、意志的锻炼主要靠在艰苦的实践中去解决。”[7]50领导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应该勇于在实践中接受锻炼,经受考验,增长才干。

再次,向群众学习。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基于群众观而提出的。概括了向群众学习的三个方面要求:领导干部要善于求智于民,做群众的学生,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在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中寻求智慧的不竭源泉;要善于问计于民,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做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从群众中来、办法到群众中找,使作出的决策和决策的执行充分体现民意;要善于取德于民,真诚学习人民群众的优良品德,从人民群众身上汲取丰富的道德滋养,真正把共产党人的道德修养、人格力量植根于人民群众的高尚美德之中[6]215。

向群众学习首先要树立群众观点,相信群众是真正的历史创造者,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群众有伟大的创造力。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每个乡村,每个市镇,都有那里的‘诸葛亮’。”[8]933其次要亲近群众,“深入群众,善于运用典型调查的方法,研究群众的情况、经验和意见”,而不能“把绝大部分时间用在坐办公室、处理文件、在领导机关内部开会上面”[9]223。再次,学习态度要端正,“要恭恭敬敬地向人民群众学习”[10]623。最后,要把群众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8]933。

这种学习路径实质是统一的。书本上的知识说到底是既往已经被实践证明为正确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和提升。而实践则主要是人民群众的实践。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所创造和记录的丰富经验,才是智慧的源泉。建设学习型政党要善于在这三者的统一中开展学习。

建设学习型政党,还要善于学习,搞清楚“怎样学”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学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否则就可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是徒劳无功。正如邓小平强调的,“问题是要善于学习。学得好,就搞得快一点,也搞得好一点。”[11]389为此,需要遵循以下原则要求。

其一,要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工作中心开展学习。随着党的历史方位的转变,党所面临的中心任务也随之变化,党所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也相应调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所进行的学习活动主要是围绕夺取政权、提高领导革命能力而展开的。随着民主革命的胜利,我们党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的党,党的学习任务也随之变化。建国前夕,号召全党同志“必须用极大的努力去学习生产的技术和管理生产的方法,必须去学习同生产有密切联系的商业工作、银行工作和其他工作。”[12]1428邓小平评价说,“那一次我们学得不坏,进城以后,很快恢复了经济,成功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但是,后来“主要的精力放到政治运动上去了,建设的本领没有学好,建设没有上去,政治也发生了严重的曲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党的工作中心转移,邓小平向全党提出,“现在要搞现代化建设”,“全党必须再重新进行一次学习”。“学习好,才可能领导好高速度、高水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13]153

邓小平指出,搞建设,行业非常多,每一项都需要有专门知识,还要不断增加新知识。但是,学习专业知识并不妨碍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以为搞建设就不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这是一种误解”。“我们现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代和任务不同了,要学习的新知识确实很多,这就更要求我们努力针对新的实际,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们运用它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来积极探索解决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基本问题的本领”。他殷切希望“全党的各级干部,首先是领导干部,在繁忙的工作中,仍然有一定的时间学习,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而加强我们工作中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14]146-147

其二,学习要切实端正学风,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历史一再证明,学风问题至关重要。学风不正,教条盛行,不仅不能带来好的学习效果,反而会给党的事业带来危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就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需要‘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15]111-112他主张,我们不仅要学习经典作家“研究广泛的真实生活和革命经验所得出的关于一般规律的结论,而且应当学习他们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立场和方法。”[4]533

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用极具个性色彩的语言说,“不要提倡本本”,“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14]382。也指出,“学习不应该是经院式的,而要有的放矢、学以致用。”[16]304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只有同指导实践相结合才能把理论学深学透”,要“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17]374。要“紧密联系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开展学习”[5]170。

其三,学习既要海纳百川,善于向前人、向他人学习,又要消化吸收,勇于开拓创新。学习首先要尊重前人,汲取前人的智慧。说,“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4]534同时学习又是开放的,是面向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指出,“外国的许多东西都要去学,而且要学好”,“我们要熟悉外国的东西,读外国书”[18]77。“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18]41邓小平主张“实行‘拿来主义’”,“世界上最先进的成果都要学习,引进来作为基础”[11]211。指出,我们“必须积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包括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创造的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和管理方法。”[16]308

我们必须向前人、向他人学习,但绝不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正如所指出的:“向古人学习是为了现在的活人,向外国人学习是为了今天的中国人。”[18]82为此,必须做到:一是 “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用。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18]41二是立足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深入研究中国的特点,切实解决中国的问题,这是我们学习的基本立足点。离开了这一点,我们的学习就没有意义。”[16]308三是要发展创新。邓小平主张要说些“新话”,说些“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

[14]51。又说,我们“认真学习外国经验,在学习外国东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11]250。

其四,学习要持久而稳定,注重学习制度建设。唯有如此,学习型政党建设才能成“型”。这里所谓的“型”,是指一种状态。学习型政党,意味着学习成为政党日常活动的一部分,成为广大党员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不是偶然的、临时的,而是常态化、制度化的。延安时期,为了推动全党有组织地开展学习,中共中央特意设立干部教育部。指出,“同志们不仅看看书就算了,而且要有组织地学习。全国各级党部,边区各级政府,各个民众团体,各类学校,都须设立这样的机关,建立这样的制度,来领导并进行学习。”[19]179-180

在知识更新异常迅速的今天,学习的持久性尤为重要。指出,“我们正处在知识创新的时代、终身学习的时代,不懂得和不熟悉的东西很多,即便是过去懂得和熟悉的知识也有一个不断更新的问题”[20]622,“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2]872。为了保证学习的稳定持久,建设学习型政党要求建立健全学习制度。强调,“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对于促进党员、干部学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推动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政党建设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5]268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制度,健全和落实党员、干部学习培训制度,着力加强学习考勤、档案、通报、督查等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促进学习、保障学习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创新机制和考核机制。

建设学习型政党,最重要的是求真务实。求真,就是通过学习求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之真;务实,是务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之实。由学习求得的“真”,要转化为我们所要务的“实”,这中间还有个学习成效的转化问题。在一定意义上说,学习成效的转化直接关系到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效果。因此,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重视学习成效的转化。

首先,学习成效要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区别于其他任何学习型组织的根本点,在于学习主体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政党。学习型政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应有的一种特点、秉性和品质,但并不是其本质属性。换而言之,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勤于学习、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离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规定,就会偏离建设学习型政党的正确方向。正如党的十报告所强调的,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执政党来说,必须通过学习,使全党同志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党的政治理想、政治路线、政治主张内化为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陶冶道德情操的自觉行动。换而言之,学习成效必须转化为全党同志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转化为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追求。前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理想,后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价值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和价值理想根本上是一致的。

其次,学习成效要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是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论证等能力的综合。思维能力的水平直接影响着我们认识事物、处理问题能力的高低。对于执政党而言,提升思维能力,直接关系到其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老一辈革命家非常重视党的思维能力的提高。陈云就强调,党的领导干部“很需要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上提高一步”[3]285。也说,“要改进我们的思维方式”,“干部的思维方式正确与否,是涉及改革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大问题”[10]45。

建设学习型政党,必须把学习成效转化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能力的提升。战略思维表现在抓全局、抓宏观、抓根本。邓小复讲的“大局”,就是战略思维的表现。他强调,“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许多小局必须服从大局”[14]298。陈云也强调,“要拿出一定时间‘踱方步’,考虑战略性的问题。”[3]377创新思维则是表现为勇于根据时展、实践发展,突破旧思想、旧经验的束缚,突破教条主义束缚,提出符合实际、合乎时代要求的新思想、新观点,不断以新的认识、新的思路、新的举措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7]537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正是创新思维的结果。辩证思维则是辩证法在思维方式上的体现。“要照辩证法办事”,这是邓小平说的,也得到的欣赏和赞扬。强调,“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18]200

再次,学习成效要转化为马克思主义政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领导社会主义建设。正如所指出的,“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6]808党的十进一步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在这样严峻的考验面前,学习型政党建设的任务尤为必要。党需要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领导干部要全面了解和深入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带头探索回答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高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本地区本部门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突出问题的能力。

归根到底,学习的成效要转化为我们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领。指出,实现党的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对我们的本领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强本领就要加强学习,既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又在实践中增长解决问题的新本领。“只有全党本领不断增强了,‘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梦想成真。”[21]参考文献:

[1]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的读书生活[M].北京:三联书店,1997.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3]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陈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7]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0]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2].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6]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8].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卷)[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21].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2).

上一篇:行政监察制度的功能价值形态研究 下一篇: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内涵与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