撼人心魄的木鼓舞

时间:2022-05-01 01:10:25

撼人心魄的木鼓舞

云南西盟、沧源地区的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舞蹈艺术。佤族的木鼓声音铿锵有力,舞蹈节奏欢快,反映出佤族人民剽悍的气质和粗犷朴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木鼓,佤语称“克罗”,原是佤族原始氏族祭祀用的乐鼓,同时也是一种祭器。后来,木鼓用作召集部落、告急友邻、出征决斗时的用具,作为跳舞时的伴奏,议事时的号角。佤族人把木鼓视为神物,称它为“梅饶格”即木鼓神,认为敲木鼓可通“神灵”。因此,每逢喜庆节日或重大的群众性祭祀活动都要敲击木鼓。

制作木鼓是佤族全寨人的一件大事。每年农历十二月,是佤族人民祭祀新木鼓的时节,即“格瑞月”。届时,全村男女一齐上山抱制作木鼓酌树拉回来;称之为“拉木鼓”。拉木鼓之前,族人鸣枪并敲击木鼓召集群众,选出三人手持斧头、铁锅和火把上山开路,众人跟随其后。到了山上,族人向选定的树木上方鸣枪,把“树魂”吓走,“魔巴”(巫师)念咒之后,众人使将大树砍倒,再截下长约2米的一段树作木鼓。在“魔巴”的指挥下,男女老少数十人牵着藤条,和着拍子,边唱、边拉、边跳,将制作木鼓的树拉回村寨。

有木鼓的村寨,大都盖有一间木鼓房,专门用来放置木鼓,木鼓房为竹木结构,高约20多米,房内四壁皆空,平时用竹篱挡起。按照惯例,一间木鼓房内置一对木鼓,有“公”、“母”之别,公鼓小而母鼓大,一般长约150~300厘米,直径70~80厘米。木鼓依圆木整木凿制而成,粗的一端为尾,细的一端为头。公木鼓用红毛树制成,其鼓身开有一条中间窄、两头宽的音槽,敲击时可发出四种不同的声音,音质高亢洪亮,自然地组成不同的音组,一般为3度或4度音程。母鼓用桂花树(又称桃花树)制成,根据木鼓的起源传说,人们仿照女神胴体,将其制作成女性崇拜的象征物,音质低沉委婉。所有木鼓均饰有牛头图案。木鼓制作好后,要举行剽牛祭鼓仪式,将新木鼓送人木鼓房,同时废弃旧木鼓。这时,“魔巴”或长者要吟唱古歌和祭词,其内容大意是:“我们把木鼓拉回来,剽牛祭你,希冀你保佑我们庄稼丰收,人畜平安,生活美满……回来呵,木鼓!木鼓回来,告别了衰败,获得了兴旺。”妇女们则身着盛装,跳起欢快的木鼓舞。

木鼓舞的舞蹈形式由“跳歌”和“跳舞”两个基本部分组成。“跳歌”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舞时众人手拉手围成圆圈,左脚先跺四下,然后从左脚开始向前走三步,第四步跺脚一次,然后退三步,第四步也跺脚一次,边舞边歌,歌词富于变化,舞蹈动作颇具雕塑感。“跳舞”则是随着木鼓的节奏只跳不唱,其舞蹈动作,比较丰富,融木鼓表演和群众舞蹈表演于一体。常见的群舞步伐有旁靠步、跳颤步、横走步、组合步等四种。佤族男子身着盛装,两人一组手执木槌敲击木鼓。表演者多采用跨裆步伐,横移双足同时连跳三下及自转一圈等动作,舞时用鼓槌敲击木鼓发出“咚、咚”的响声。当表演进入高潮时,动作幅度加大,步伐自然流畅,击鼓者边敲边从木鼓一侧跳到另一侧,转身后再继续敲鼓,不时发出阵阵呐喊声,惊天动地,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佤族妇女们手拉手围着木鼓跳起甩发舞,舞步以曲膝见长,动律下沉有力,腰部前后摆动,甩动黝黑的长发,头发时而前时而后,时而左时而右,随着木鼓的节奏,由慢到快,越甩越猛,宛若波涛汹涌,又似瀑布倾泻,舞姿遒劲,飘逸大方,野性十足,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佤族女性的力量、美丽和豪放。

跳木鼓舞,甩长发舞,已成为佤族民间舞蹈的一个特色。那撼人心魄的鼓声,粗旷古朴的舞步,洋溢着民族之韵。作为独具一格的民族歌舞,佤族木鼓舞还被搬上了舞台和荧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经典舞蹈。

(作者单位:云南昆明铁路局纪委,650011)

上一篇:道即自由:读《庄子》有感 下一篇:阮元的四步读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