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析

时间:2022-05-16 12:39:05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探析

[摘要]当前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目标定位不准、方法创新不足、内涵提升不够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认识上的、需求上的、环境影响上的原因。因此,需要从理念、环境、队伍等方面着手不断加以改进。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

[DOI]10.13939/ki.zgsc.2016.22.218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对大学生进行培养、塑造、转化、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着眼于使大学生能够具有比较高尚的人格和比较全面的思想素质,因而必须在人文关怀方面具有深厚的底蕴。但是由于多种原因,人文关怀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往往被忽视,实践中也很难让人体会到应有人文关怀,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提升乏力。有鉴于此,有必要从教育理念、环境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着手,让人文关怀成为助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动力。

1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而且多年教育实践早已累积了丰富的人文关怀经验与成果,但作为一个长期过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还需要与时俱进,在目标定位、方法创新、内涵提升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1.1 目标定位不准

当前总有一部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将大学生习惯性视为施教内容的简单受教者,对自己教授的部分过分看重,而对学生学习的部分过于忽略,对学生是否接受教育过分看重,而对学生是否有所获得过于忽略。这种施教的态度和对大学生的定位,是对大学生个人价值、理想信念、品格人性、自由发展的不尊重。而当代大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评判越来越偏向从自我出发和从未来家庭的利益出发,即便融入了国家、社会利益的考量因素,也不能轻易弱化对个人利益的重视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如果将目光只放在大学生的国家责任、社会义务、奉献角色等方面,而忽视他们的个人能力素质与个人价值方面,那么作为受教者的学生很难听信施教者所言。然而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的确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看重其社会功能而不顾其个体功能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需求或许在短期内可以被满足,某些社会问题、棘手的教育任务或许可以表面上得以解决,但大学生在思想上是不能满意的,也是不能满足的,那些权宜而来的效果长久来看也难以维持。[1]

1.2 方法创新不足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一直沿袭传统,与实际需求相适应的方法创新严重不足。在教育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作用经常被夸大,而能够真正起到“润物细无声”效果的日常教育往往被忽视。一些施教者习惯强调自己在教育实践中的主导性,“教什么”“怎么教”都是自己说了算,根本不考虑受教者的意愿。他们在施教过程中完全无视广大大学生的个体差异、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只顾将现成的教案内容、知识结构一股脑儿向大学生灌输,与大学生既没有语言交流,也没有情感交流。然而,广大大学生则多希望施教者能够丰富教学方法,通过访问、参观等实践教学法,以及互动式的研讨教学法等来施教,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度和兴奋度。

1.3 内涵提升不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原本十分丰富,但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新问题的不断出现,原有内涵理应有所扩充、深化和提升。换句话说,就是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向受教者有目标、分步骤地输送有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以及理想道德、民主法治教育等。内涵式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目标要求,是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良性互动的重要平台,包含了教育的方法、原则、条件等信息。不可否认,有些高校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涵上还不能充分体现时展的趋势与要求,还不能真正做到将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与中国国情、大学生的实际紧密结合,反而脱离了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与人性本质,脱离了人在思想上、觉悟上、道德上、文化上、能力上、阅历上的不同,从而在内涵提升上总感到力不从心。

2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进一步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即认识不够、需求多变、环境影响。

2.1 认识不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在于对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疏导,帮助他们在陈旧观念上实现转变并对他们的情感、精神进行引导和塑造。所以,人是这项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然而无论是高校还是社会,甚至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很多都将这份重要的教育工作视为“救火”项目,即思想道德上有问题了,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而重视之后又简单地对相关学生进行理论知识的灌输,丝毫不在意他们内心深处的所思所想所感,如此周而复始,问题依然得不到彻底解决。这说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对这项工作应体现的人文关怀认识不够,理解上更是存在不足与偏差。施教者应该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具体问题分层次地进行教育工作、赋予文人关怀,让双方在坦诚交流、平等对话中实现各自的目标价值,绝不是强行的说教、灌输甚至束缚。

2.2 需求多变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个人需求也表现出层次、指向、强度等方面的不同,这些不同从整体上带来了大学生需求的多变性。这就给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尊重受教者的实际情况,做到有所区别、准确针对。然而在教育实践中,大学生多变的需求经常被忽视。无论是课堂理论教学,还是日常实践教学,空洞的、抽象的、口号式的说教灌输无处不在,大学生想要认识、了解、解决的新问题、矛盾直接被回避掉。[2]理论上只知道教授大学生如何正确面对自然与社会,相关内容与高中政治课程相差无几。实践中只知道教授大学生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关系,而面对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内在调节等却说不出“所以然”。这些都说明,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主导的多变的需求面前,施教者总是跟不上变化的节奏,适应不了大学生的需求,只能一味从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引导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

2.3 环境影响

大学生都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下,并被环境施以不同程度影响的。因此对他们人文关怀上出现问题多少与环境影响有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各民族交往日益频繁而复杂,各个领域的多样性特征明显,对我国大学生思维方式、思想水平、价值取向等都产生了多样影响。与此同时,国内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另一方面也滋生、蔓延了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风气。这些风气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及要求显然是格格不入的,严重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产生了极大的干扰。此外,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各种信息产生、传播、应用平台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一些低俗、腐朽、落后甚至违法的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轻而易举被大学生所接收,无疑增加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尤其是对人文关怀凸显的要求更高了。

3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思考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人文关怀不足的现实根源,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需要从理念上、环境上和师资队伍建设上下工夫。

3.1 更新理念

首先,要以以人文本为理念指引。人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对象,也是人文关怀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中凸显以人文本,就要尊重大学生人文关怀的主体性,即给予大学生充分认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激励自我的自,让他们首先学会对自己负责,然后才能有意识地对他人、对社会负责,并能够在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正确选择与判断,从而让他们习惯学校及社会事务的知情、参与、决定等权利,最大限度体现人文关怀。

其次,要以创新理念增强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敢于突破困境、打破常规、谋求创新。创新意识的树立,需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尊重大学生的创新思维、灵感与激情。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与进取精神,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新鲜事物强烈的好奇心。这些都是不能被阻止的,只能站在人文关怀的角度加强创新引导。

最后,要以主体发展理念为核心坚持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主体意识既是施教者赋予并承认的,也是大学生在成长实践中逐渐养成的。因此施教者要从理念上明确,大学生的主体性是能够让他们自觉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的,是能够让他们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的,是能够让他们端正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是能够让他们主动排除消极影响、优化人格品质的。

3.2 营造环境

首先,要在高校中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人文环境的塑造需要从软、硬两种环境入手。软环境包括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等人文气息,硬环境主要是能够体现人文色彩、匠心独具的校园自然环境。这两种环境都能够通过有形或无形的载体将某种信号传递给大学生们,让他们从这些信号中摒弃负面的人性影响,自觉接受美的事物。此外还需要塑造校园环境与校外环境的和谐关系,既要让大学生深切体会两种的共同点与区别,也要让他们能够从思想到行动上都守护好大学这片精神家园。[3]

其次,要重点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一是要第一时间占据网络阵地,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享有必要的工作空间。毕竟网络世界信息传递速度、容量、覆盖面以及交互性等都具有现实世界不具有的优势特征,诸如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等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迅速深入大学生的心灵。二是要丰富网上教育形式与内容,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页、特色网页等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三是要对网络行为进行规范,要深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人文关怀的要求规范网络行为,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让他们能够自觉抵制网上不道德内容。四是要建立专兼职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既对网络平台进行维护,又注重不断开发新的网络教育内容。

3.3 打造队伍

主要是打造一支专业、高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队伍。

首先,从选拔阶段即建立和完善相关机制。人才选拔是队伍建设的基础。高校应站在学校建设发展的整体高度,科学合理规划辅导员队伍建设,既要确保足够的辅导员数量,又要在准入上严格把关,严格制定和执行选拔程序,并安排强有力的监督力量。通过严格选拔将真正适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高尚人文情操的人才选,既是对高校长远发展负责,更是对广大大学生负责。其次是对选拔后的人才进行系统培养。其次,由于工作环境、工作对象的复杂多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施教者需要适时进行能力培训和知识更新。这就需要设立或聘请专门的培训机构来实施,特别是在人文关怀能力上具有培训优势的机构,应该优先纳入考虑范围。也就是说,对师资队伍进行培训的内容需要科学制定、严格审定,要着重突出师资队伍的政治、思想、道德、心理、专业等素质以及调查、分析、应变、创新、决策等能力,而且这些素质能力最终都应指向人文关怀。

最后,要对人才管理进行完善,通过管理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和人文关怀的厚度。比如,要在校内理顺权责关系,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令统一、有令必行、行令必果。再比如,要在考评方面明确细化指标体系,并将考评结果适时公布、奖优罚劣。

4 结 论

总而言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培养大学生成为国家建设的合格接班人,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后继有人,对国家、社会的长远发展具有深远战略意义。在此背景下,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尤显重要,需要正视人文关怀不足的问题及其缘由,并有的放矢加以改进。

参考文献:

[1]黄蓉生.当代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罗洪铁.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人才开发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不同剂量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高脂血症急性胰腺... 下一篇:微时代再谈大学生的深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