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影响因素的博弈分析

时间:2022-05-15 09:23:24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影响因素的博弈分析

【摘 要】 农村土地经营权制度的改革,为发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破解农业经营融资难题提供了可能。文章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博弈行为,探讨当前影响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的制约因素,探索规范农地经营权抵押借贷行为、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不完全信息; 动态博弈; 影响因素

一、引言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指农业土地经营者以所承包农地的经营权为抵押来获取信用向金融机构融资的一种资金融通形式,为破解农地流转和农业规模经营背景下农户融资难、难在无抵押的困境提供了一种新型农地金融形式。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试点工作证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效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但由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还属于试点阶段,部分地区存在法律禁止、农地评估体系不健全、评估机构缺乏和农村社保未跟进的问题(胡晓农,2009;陈晓夫和李孟军,2010),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借贷博弈行为,导致农地经营权抵押借贷市场不完全成功,造成部分金融机构遭受不良贷款损失。因此,本文通过运用博弈理论,建立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探讨分析影响两者借贷博弈行为的因素,以此探索规范农地经营权抵押借贷行为、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借贷市场、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的建议。

二、博弈模型说明

(一)博弈模型的前提假设

博弈的参与人为农户和金融机构,两者都是理性经济人,也是风险规避者。将金融机构提供的贷款划分为两类,即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和传统贷款(传统抵押或担保贷款和小额贷款)。博弈双方在博弈过程中所拥有的信息集具有不对称、不完全的特性。农户对自身和农地的状况有着深入的了解,对融资经营项目有着充分的认识。金融机构获取信息的渠道则相对单一,只能通过评估机构了解农地的信息,根据农户提供的信用状况和经营项目现状甄别农户的信息。因而,在此借贷博弈过程中,农户处于信息优势地位,金融机构处于劣势,无法轻易地、准确地、完全地获取农户的信息。金融机构的博弈过程成为一个不断修正和调整的动态过程:金融机构根据农户行动获得新的农户信息来修正调整之前对农户的判断和认识再做出行动。即博弈参与双方的行动有先后顺序,是一个动态博弈过程。当然,农户也十分清楚这点,会有意识地采取措施掩饰自己的信用情况、经营项目风险、还款意愿、农地情况等不良私人信息。基于以上假设,本文为农户和金融机构的借贷博弈行为建立了一个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

(二)博弈模型的具体假设

对博弈模型的具体假设、相关记号、博弈时序和收益函数的说明如下:

1.N={F,P}为博弈参与人集合,其中F代表金融机构,P代表农户;

2.G={θ0,θ1}为农户的类型空间,θ0表示低风险农户,θ1表示高风险农户,即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中高风险农户信用差、虚报农地信息、还款意愿低、经营项目风险高等,金融机构不知道农户的类型G,但是知道农户类型G的概率分布p{G=θ0}=α,p{G=θ1}=1-α;

3.M={Ω0,Ω1}为农户的行动集合,也是农户的信号空间,Ω0表示农户申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Ω1表示农户申请传统贷款;

4.D={Φ0,Φ1}为金融机构的行动集合,Φ0表示金融机构贷款,Φ1表示金融机构不贷款;

5.在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中,农地的评估价值为V,用β1和β2分别表示在金融机构预期农户为低风险类型和高风险类型下给予农户的抵押率,且β1>β2,即金融机构根据农地评估价值V和抵押率β确定贷款本金,利率为r,农户融资经营项目的收益为i,金融机构进行贷款风险管理的成本为C,用A代表高风险农户为成功申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所需耗费的额外成本;

6.在传统贷款中,用L1和L2分别表示金融机构预期农户为低风险类型和高风险类型下给予农户的贷款本金,且L1>L2,利率、农户融资经营项目的收益以及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管理的成本与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中相同;

7.根据博弈时序,第一阶段,农户根据G的取值选择信号m(G)=Ω∈M,第二阶段,金融机构根据观察到的信号Ωk(k=0,1)形成关于类型G的推断π,即πk=p{G=θ0│m=Ωk},1-πk=p{G=θ1│m=Ωk},k=0,1;

8.对于给定的θk、Ωk、Φk(k=0,1),博弈参与人的收益函数和博弈树如图1所示。

三、博弈模型分析

(一)金融机构推断依存的子博弈精炼贝叶斯策略

由于农户和金融机构的借贷行为属于动态博弈,可以采取逆向归纳法的思路,在博弈的第二阶段,金融机构观察到信号Ω0或Ω1,形成推断π0或π1,选择行动d(Ωk)=Φ∈D时,期望收益函数应最大化。

当农户选择申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Ω=Ω0时,金融机构选择贷款或不贷款的期望收益分别是π0(Vβ1·r-C)+(1-π0)(Vβ2·r-C)和0。金融机构选择贷款的条件是贷款的收益大于不贷款的收益:π0(Vβ1·r-C)+(1-π0)(Vβ2·r-C)>0,即π0·Vr(β1-β2)>-(Vβ2·r-C)。由于抵押率β1大于β2,金融机构的贷款收益Vβ·r大于贷款风险管理的成本C,所以上式必然成立,也就是说不论农户的类型,只要申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金融机构就会贷款。

当农户选择传统贷款,Ω=Ω1时,金融机构选择贷款的条件为:π1(L1·r-C)+(1-π1)(L2·r-C)>0,即π1·(L1-L2)r>-(L2·r-C)。同理,上式也成立,即不论农户的类型,金融机构均会贷款。

(二)农户推断依存的子博弈精炼贝叶斯策略

根据博弈第二阶段金融机构选择贷款策略,在博弈的第一阶段,不同类型的农户也会选择最大化期望收益的策略。低风险农户选择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或传统贷款的期望收益分别为Vβ1(i-r)和L1(i-r)。若Vβ1小于L1,将导致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额度过小,农户融资难的困境得不到解决。因此,Vβ1会大于L1,低风险农户选择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另一方面,高风险农户两种策略的期望收益分别为Vβ2(i-r)-A和L2(i-r)。相同的,若Vβ2(i-r)-A>L2(i-r),即A

(三)博弈模型的精炼贝叶斯均衡结果

根据上述两个步骤的分析,若A

四、农户与金融机构借贷博弈行为的影响因素

就目前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试点情况来看,A所代表的高风险农户为成功申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所需耗费的额外成本基本不存在或极小,农户与金融机构借贷博弈的策略组合是混同均衡,农户的申请行为无法传递农户的风险信息,导致部分金融机构遭受不良贷款损失。而要实现农户与金融机构借贷博弈模型的混同均衡向分离均衡转变,关键在于区分高风险农户两种贷款申请策略的期望收益,让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收益小于传统贷款的收益,即Vβ2(i-r)-A

假设贷款到期,E={φ0,φ1}为农户的行动空间,φ0表示农户期偿还贷款,φ1表示农户到期不偿还贷款;O={γ0,γ1}为金融机构的行动空间,γ0表示金融机构选择变现抵押物,γ1表示金融机构选择不变现。农地评估价值的高估部分为h,农地实际价值为V-h,农地价值波动率为f,贷款到期时农地价值为(V-h)(1-f)。以抵押贷款为例,传统贷款到期抵押物的价值为U。农户到期不偿还贷款时,金融机构选择变现抵押物耗费的成本为W,农户自身遭受的信用损失为S。进一步分析影响农户与金融机构借贷博弈行为的因素,博弈参与人的博弈树为图2所示。

(一)农地评估机构缺乏,评估价值不准确

由于专业农地评估机构和相关规范的缺乏,农地价值评估中主观判断成分较大,农地实际价值难以合理确定,以致金融机构可能不信任评估机构,进而影响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1.评估机构道德风险

现实中,由信息不对称引起的评估机构道德风险问题导致高风险农户所需耗费的额外成本A基本为零,其对农户与金融机构借贷博弈行为的影响甚微,博弈模型中也就不存在A。而评估机构按照农地评估价值的一定比例收取评估费用,使得评估机构高估农地价值以获取高额收益的动机较强。高风险农户预测到这一点后,为获得较传统贷款更高的贷款额度会支持评估机构高估农地价值,人为激励了评估机构的高估行为。高估农地价值不仅加大了贷款风险,还可能使金融机构遭受不良贷款损失。

2.农地价值被高估

贷款到期农户不偿还贷款时,金融机构采取变现抵押物的条件是变现抵押物的收益大于成本。确定抵押农地经营权的变现价格需要依据农地实际经营收益状况核定,此价格更接近农地实际价值,也更容易暴露贷前高估农地价值的行为。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高估农地价值使金融机构变现农地经营权仅能收回相当于农地实际价值的贷款本金,即:V-h

而评估业务的专业性促使金融机构外包该业务以减小成本,农地评估由农业局下属部门独自承担使得金融机构难以监管,加之评估机构的道德风险,难以及时根治农地价值被高估的问题。

一旦金融机构遭受损失,信息积累使其在下一次博弈中减少对评估机构的信任、下调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率β,减少贷款本金。当β足够小时,可能导致农户通过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获取的收益小于传统贷款的收益,即:Vβ(i-r)

3.农地价值波动

农业属于弱势产业,受自然灾害、市场变化等风险因素的影响,可能严重损坏农地或地上附着物,造成农地价值下跌。若金融机构在贷前核定贷款本金时信任评估机构,预期农地价值波动率f小,而确定了贷款本金。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农地价值下跌,变为(V-h)(1-f)。此时,农户既无意愿也无实力偿还贷款,金融机构选择变现抵押物的前提是:

(v-h)(1-f)-c-w>-vβ-c(v-h)(1-f)>vβ(1+r)

即金融机构变现抵押物的收益大于不变现的收益,如上述第一个式子,此前提显然成立;变现抵押物的收益应该足以抵偿贷款本息,如第二个式子。

实际上,即使贷前考虑了农地价值可能被高估,假设V-h=V,第二个式子变为:V(1-f)>Vβ(1+r),即β(1+r)+f1,金融机构变现抵押物的收益不足以全部抵偿贷款本息,形成贷款损失。此后,信息积累促使金融机构在下一次博弈中下调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抵押率β以降低贷款本金。但金融机构并不能下调所有农户的抵押率,否则将导致贷款本金过低,陷入上述农户融资难的循环,不利于破解农户融资困境也不利于自身发展。

另一方面,农户拥有信息优势,会积极掩饰自身的风险因素,如激励评估机构人为掩饰农地的风险因素,并通过良好的信用状况传递自身诚信的形象。致使金融机构无法合理判断农户的风险类型,耗费更多的成本搜集更多关于农户和农地的信息,或者只择优选取农户贷款,部分满足农户的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需求,无法有效破解农户融资难困境。

(二)农地流转体系不健全,变现抵押农地难

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基础是农地规模经营,涉及农地价值评估和抵押农地变现两个方面,农地价值评估的不准确易导致金融机构遭受不良贷款损失,农地流转体系的不健全易造成无法变现农地经营权,给遭受不良贷款的金融机构雪上加霜。

我国农地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慢,流转中介少,流转信息不畅,农地流转无法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运作。加上当前缺乏明确的管理部门,农地经营权的登记不规范,农地私下流转、“口头”流转的行为较多,未及时办理相关登记和变更手续,造成农地经营权的法律效用不强,变现力差。当贷款到期农户不偿还贷款,金融机构获取的农地经营权变现率不为100%,即前述金融机构通过变现农地经营权能收回的贷款本金,在农地实际价值的基础上还要考虑变现率ρ,为:(V-h)(1-f)·ρ。而且当金融机构欲变现农地经营权时,往往因农户的生产、生活问题而受到地方行政的干预,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也促使金融机构不能变现农地经营权,或为变现需耗费更多成本,即W增大。导致金融机构为继续追讨未归还贷款而采用法律手段,耗费更多的诉讼费用和执行成本,而执行成本包括现时的货币费用和未来的时间成本。维权追偿涉及县乡基层,耗费时间长,审判结果执行难,因此最终实现债权的可能性低、成本高,W进一步增大。

另外,现行农村金融机构在运作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时,由于缺乏相关经验,没有结合业务特点,一定程度上照搬大型银行的经营方式和贷款管理方法,促使其经营成本高、效率低,为进行贷款风险管理耗费大量成本C。加之变现率ρ小于100%,当其足够小时,以至变现农地经营权得不偿失:(V-h)(1-f)·ρ-C-WVβ(i-r)。最终影响金融机构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积极性,甚至拒绝贷款,即不贷款的收益大于贷款的收益:0>-Vβ-C。从而陷入农户融资难的循环,制约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发展。

(三)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农户失信损失小

由于目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尚未开展,农户的信用状况信息无法及时被金融机构获悉,农户拥有绝对的信息优势,直接导致农户到期不偿还贷款后所承担的信用损失S几乎不存在,后续在与金融机构借贷博弈中的成本不变。农户会掩饰自身的风险因素,传递良好信用状况信息,以获取高额贷款本金。

因此,农户预测到金融机构变现抵押物的收益并不显著大于不变现的收益,选择到期不偿还贷款时无需考虑自身的信用损失,即S为零:Vβ(1+i)-0(S)>Vβ(i-r),即Vβ(1+i)>Vβ(i-r)。造成金融机构为获取真实的农户信用信息,加强农户贷款申请的审查程度,向农户发放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愿下降,农户贷款难度加大,农户仍陷于融资困境,甚至导致农村信贷规模萎缩。

五、结论及影响因素解决对策

综上所述,由于农地评估机构的缺乏使得现行农地评估价值不准确,不健全的农地流转体系造成难以变现农地经营权,以及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导致的农户失信损失过低,致使金融机构在与农户的借贷博弈中处于劣势。出于自身风险和收益的考虑,金融机构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愿不强,无法有效破解农户融资难的困境,失去大力发展和扩大试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意义。

为规范农地经营权抵押借贷行为、完善农地经营权抵押借贷市场、推进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发展,首先应加快加强农地价值评估体系的建设,大力发展专门服务于农地评估的专业机构,制定和完善相关评估标准、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合理确定农地评估价值,引入竞争机制,建立严格的评估责任追究制度,规范评估行为;其次,建立健全农地流转体系,加快建立县乡农地流转交易信息平台,推动流转中介机构市场化发展,健全基层法律仲裁调解机构,提升土地流转纠纷解决效率;最后,大力推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农户违约的信用损失,改善农户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 林乐芬,赵倩.推进农村土地金融制度创新——基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J].学海,2009(5).

[2] 杨国平,蔡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模式探讨[J].武汉金融,2009(2).

[3] 陈晓夫,李孟军.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的思考[J].武汉金融,2010(5).

[4] 陈臻.土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风险分析[J].中国土地科学,2010(2).

[5] 靳聿轩,王志彬,张雷刚,朱杰亮,任章成.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沂水县为例[J].江苏农业科学,2012(10).

[6] 宋保胜.基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下河南省农村金融抵押贷款状况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2(10).

上一篇:凝聚合力 协作创新促进我省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高中历史探究学习模式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