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教育资源管窥与启示

时间:2022-05-15 07:48:29

美术馆教育资源管窥与启示

当各地美术教师因地制宜开发课程资源时,却忽视了这样现象,基础课程改革若干年后,学生还是长期坐在教室里接受美术教育,欣赏缺乏“逼真性”的美术作品,反复学着缺少“当代性”的教学内容,由此阻碍了学生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对国内外美术馆教学资源开发的研究,为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依据,改变学校单一性的授课方式,为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提供借鉴。

美术馆教育资源研究现状

从现有资料看,欧美国家对课程资源的研究较早,100多年前,西方教育家就已经意识到“课程内容的来源”重要性,并有深入的理论研究,从国外开发美术馆课程资源的案例看,20世纪以来,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在体现收藏、展示、保管以及研究艺术品的同时,也都积极开展着各种各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强化了美术馆的教育功能。

美国自1870年起,就把美术馆开展艺术教育作为建馆的重要功能之一。如,休斯顿美术馆在招收导览员时就曾招收10多名小学美术教师,经过培训后,为前来参观的孩子们进行艺术引导与交流。《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1994年颁布)指出:“为了确保学生接受艺术学习不仅仅是‘接触’的水平,对社区资源的创造性和经常性的利用便成为重要的因素。地方管弦乐队和合唱团、戏剧团体和舞剧院、个体职业艺术家、美术馆、博物馆、音乐会和其他各种表演活动等等,可以为学生提供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当代美国、欧洲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名副其实地成为民众的大学和第二校外课堂。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艺术学习的有益补充。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组织相互合作营造出专为扩展和深化学生能力的环境。

在日本《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中学学习指导要领》(1998年颁布,2002年实施)中指出:各年级的“B鉴赏”的指导,与儿童、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要充分利用地域的美术馆等。二战后,日本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教育文化的文明程度也不可小觑。上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的各地方行政部门把美术馆建设作为文化设施优先方案的重点。日本所有的都道府县都设置了地方美术馆。美术馆是专门为当地居民的社会教育部门而设置的,可以说,没有设置美术馆的地方几乎是没有的。而美术馆的美术教育也随着各地美术馆的普及和体制的不断完善而逐渐兴盛起来。现今,以美术馆为阵地的教育活动更是多种多样。目前,在日本校内艺术教育中将参观美术馆作为提升国民艺术素养的一个具体表现。

国内美术馆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程度要比国外薄弱得多,上世纪90年代,我国的美术馆才逐渐增加了艺术教育的功能。上海美术馆在1998年还专门成立了教育部门,是我国美术馆界最早开设教育部门的美术馆。在与中小学合作活动中,美术老师学会了美术展览导览方法,学生通过参与与创作,学习了全方位鉴赏艺术作品的方法。美术老师还把在美术馆拓展的方法应用于学校美术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美术欣赏教学的质量。这是早期较为成功的国内美术馆与中小学合作的范例。上海美术馆于2006年6月1日,创办了“上海美术大课堂”,这标明了上海美术馆是一个全社会美术教育的终身课堂,“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美术馆高不可攀的艺术殿堂已经成为历史。

在中国台湾,出现了专门供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儿童美术馆,“收藏”不再是重心,“教育”才是儿童美术馆的心脏与灵魂。以课程规划为主的展览呈现在台湾各大儿童美术馆中。如台湾苏荷儿童美术馆、高雄儿童美术馆等,美术教育者努力做到使孩子与孩子的联结,孩子与老师的联结、孩子与家长的联结,提升孩子们视觉的诗性品质,触动完整的人生体验,造就理性和感性协调整合的下一代。

本世纪初,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随着中小学美术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美术馆教育开始与学校美术教育相结合,但我国美术馆目前为中小学生提供的教育资源还是很有限,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的一线城市有所开展。据调查统计,大多数地区的学生对于美术馆都表现出了陌生。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开发当地美术馆资源的研究均是以美术馆为主体,以美术馆自身的教育功能体现为研究内容,学校美术教育往往作为客体来呼应美术馆的教育功能体现。而作为基础教育的学校美术教育应结合学生自身的需求,挖掘当地的地方美术资源,如何以美术馆教育资源为辅的教学模式的研究甚少,而实际上这种学校美术教育与当地美术馆教育资源的结合应是长期的、有效的、系统的课程资源。

美术课堂教材的局限性

美术课堂上的美术作品缺乏“逼真性” 美术课堂是提升学生的审美教育的主要阵地,然而,从我国目前美术课程知识构建来看,美术课堂上的美术作品缺乏“逼真性”。课堂上欣赏的图片通常是以复制的形式出现,这意味着我们课程中提供的是一种对间接知识的体验,学生难以接收到直接知识,无法体会其作品的尺寸、材料、及其所处的空间环境。大量的复制品代替了原本独一无二的东西,其消极作用在于对人的感官知觉的削弱。陈丹青在东南大学做过一次演讲,对“20年前为什么去纽约”,他回答说:“不是为了移民、发财,而是为了到西方开眼界,看看油画经典的原作。当我走进纽约大都会美术馆,上下古今的西方油画看也看不过来,可是没想到就在那里,我从此开始了中国艺术中国文化的启蒙。”同时,他还说:“绘画是视觉艺术,看不到真东西,一切都是空谈,就像一群聋子在那里谈论音乐,可是我们全国上下的千万名画家和更多的艺术爱好者,居然也就空口谈艺术,谈了半个多世纪,而像我这样的无知,今天还要给无知的学生去上课。”显然,陈丹青是在参观美术馆、博物馆,观察到艺术品原作后才有这样的感慨。陈丹青的话不能不引起我们美术教师的思考:当我们习惯使用教材和书本,日复一日地讲解美术知识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在“空口谈艺术”?

课程教学内容缺少“当代性” 课程内容多体现的是经典作品,然而当代艺术的形式由于其自身造型语言的新颖性与独特性,很受学生喜爱并产生好奇。我们有必要将当代艺术中适合的部分纳入到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选择范围之内,以期让我们的学生藉此来审视当今艺术的多样性。从而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内容“确定性”太强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提出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然而我们的教科书有太多的定论。学生没有多少思维的空间,似乎只需要记住确定的知识,而无需进行更多地思考。举例说,在我们美术鉴赏课程中,就有许多结论是给定的,如“维纳斯一直是西方女性美的典范”“达芬奇是文艺术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艺术家”等。美国艺术教育家艾斯纳强调关注学生通过各种资源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不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外界信息。这正是未来社会人人必须具备的素养,让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认识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的关系,了解当代美术现象,凸显美术学科的视觉直观性,提升形象思维能力,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等实践活动,培养具有素养的人才。

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的启示

挖掘地方美术馆教学资源 美术课堂虽然有幻灯片,但不够直观,各种教学花样怠尽,很难再有新鲜感调动学生的兴趣。久而久之学生厌了,老师也倦了。实际上,我们又忽视了可以让学生动起来,使学生自我学习的好资源。2011版的美术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建议中也明确指出:“教师应广泛利用美术馆、图书馆、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艺术作坊、动植物园、公园、游乐场、商店、社区、村庄等校外的课程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可否挖掘当地的美术馆资源,让学生走进美术馆找答案,亲近艺术,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美术知识的多样性,以及学习经验,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良好愿景。

教育资源按归属性质和管理层次划分,可分为国家资源、地方资源和个人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据此,就美术课程来讲,美术地方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美术课程目标实现的、具有本地美术文化特色的各种资源的总和。这其中既包括物态的,也包括人文的;既包括校内的,也包括校外的。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有利于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率,丰富美术教学的内容,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

美术馆教育有别于其他社会美育常设机构,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定点、定时、定向的学校教育。美国教育家马其逊曾说:“美术馆是展示人类文明轨迹的地方,是全民素质提高和实现自我教育的大课堂。” 把美术馆从传统的高不可攀的旧模式转化成为大众可望亦可及的接受文化传承和艺术熏陶,提升公民文化素质的模式,不断致力于提升美术馆的教育功能,是当今美术馆的主要使命之一。

美术馆的教育资源是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体现,是学校美术教育资源的延伸与拓展。如何把美术馆整合成“学校──美术馆”新型的教育组织形式,从美术馆到学校,再从学校到美术馆,互动学习长链的教学模式,实现双方资源共享,还需要我们不断努力去实践与探索。

打破“以作品为中心”的单一教学模式 艺术作品除了视觉形象特征以外,还有其他重要的特征,如材料、大小、位置、环境等因素,甚至有些作品中的色彩还会因天气、时间、温度的不同而出现微妙的变化。如果忽视这些特征就难以对艺术作品作全面的了解。例如北京的故宫、洛阳龙门的石窟以及众多的艺术作品,如果我们没有到现场,而只是在邮票上欣赏,虽然也能获得一些知识,但显然我们难以获得这些艺术作品在环境中那种巍峨的气势和崇高的精神体验。因此,我们需要对艺术品进行直接观察,近距离地感受艺术、触摸艺术、亲近艺术,才会有真正的艺术体验。

美术教育的终极价值在于以美育人,在中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对作品“逼真度”的还原,就是对所欣赏美术作品的真实追求,尽力帮助学生获得审美的深刻体验。为什么美术作品真实如此重要?因为欣赏教学是“看的艺术”,艺术的真实性直接影响着欣赏力。当“艺术作品”臻于最大限度的“真”,美术教育方能达到至美至善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侯令.美术课程与地方文化资源[J].少儿美术,2005(4).

[3](美)艾斯纳.何旭鑫,唐斌译.艺术教育的内容草案[J].中国美术教育,2000(5).

[4]陈丹青.退步集[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5]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广东省珠海市九洲中学)

上一篇:中国流动科技馆:服务老少边区 下一篇:好教师就要以身作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