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思考

时间:2022-05-15 05:53:42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活动的思考

“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是单纯的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交流合作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形式……,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因而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是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也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教学者首先正确理解活动教学, 下面本人就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方面谈谈几点思考:

一、数学教学活动要强调趣味性

学习动机是由学生内在的心理因素引起的,内在的动机比外驱力更活跃,更持久,更具有主动性,而兴趣则是内在学习动机的集中表现。因而数学教育要有趣味,要能吸引学生。瑞士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近几年来初中数学活动的教学实践,说明了数学活动课比数学课堂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容易使学生喜欢学、乐意学。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数学活动形式多样,能适应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思等心理特点。(2)数学活动自主性强。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给学生提供较为宽松的选择余地,易形成诱发学生积级参与、主动探究的良好氛围、(3)数学活动生动形象,趣味性强,易于取得成绩,使学生具有成功感,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4)数学活动的适应面宽,不管学生处于哪一水平,只要学生能参与,思考,交流,操作就有收获的可能。

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正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激发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练习,品尝成功的喜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课的设计中要做到内容、形式不断新,活动过程注重激发兴趣。寓教于乐,同时,还应适应各个层次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方式和个好。使他们有更多的自我表现的机会。总之,数学活动课不能空空而谈,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落实并完成数学课的教学任务,实实在在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达到服务于学生的更好成长与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动手、动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作为组织者,就应该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 ;作为引导者,老师在上课时就要把握好上课的进度及讨论问题的方向;作为合作者,则应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一同体验数学活动的喜、怒、哀、乐。既就是说“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动参与是改变过去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方法,确保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教师应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实际情况,千方百计得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宽松的参与平台,这是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的关键。

新课程倡导的基本理念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标注重对学生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经历和体验,注重对学生与学生间合作交流意识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分组互助,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来方便学生参与。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实施,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数学的学习方式等都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从原来的“传授为主”到最初的“动手、自主、合作”逐步向“动手、自主、合作”与“有效性”更好地结合过渡。

三、数学活动应成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桥梁

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回到实践。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教、学、做三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其中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单纯的三件事,我们都应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写、去画、去查找、去设计,从中得到真知灼见。同时,教师在活动中还应培养学生的细心程度和全面考虑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动口表达能力,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会采集语言信息、学会表达,这样有利于提高对知识和其他方面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之,通过 数学活动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提高对数学知识的直观感受,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应让学生多动脑筋,勤于思考,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遇到问题和困难时多想一想,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中悟出规律和道理来。数学家欧拉说:“数学这门科学需要观察,也需要实验。”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我们知道数学上的抽象属于操作性质,其最初来源是一些十分具体的行动。”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认知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同,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差异。教师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照与帮助,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对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错误,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而对于那些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学习才能。总之,活动课使学生求发展,使不同需要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有一个自我发现、自我发展的广阔天地。在活动课中,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的任务是操作活动,两者相辅相成。开设数学活动课是数学教改的新课题,其功能和旺盛的生命力已在教学实践中显示出来。因此,我们应该做开展数学活动课程的有心人,认真上好数学活动课,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而努力。数学活动课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一定的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在参与活动中,让学生拓宽知识面,培养动手动脑能力,发展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的目的。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 下一篇: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