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

时间:2022-05-15 11:01:43

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

[提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力求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大学生文学阅读现状调查与策略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4日

早在美国文艺家艾布拉姆斯的“文学四要素”观点中,读者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反观自身与改造社会的重要作用就已经得到强调。兴起于西方20世纪的接受美学批评与读者反映批评更是从接受论的角度详尽论证了读者在整个阅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带给文学的现实意义。中国文论中也有“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之说,意为读者与文章的关系历来合则聚,不合则析,由此可见读者在阅读中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形成了文学的“第二文本”。所以,以文学阅读主体为研究对象,综合考察其趣味和心理,联系以时代背景的经线、社会环境的纬线,便能结成读者接受论的大网,从而对文学活动的良性发展起到补察之效。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下的热点问题,大学生文学阅读状况是文学教育效果评测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人文教育改革的优化对象,有必要对大学生的文学阅读进行具有时效性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明确取舍态度并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唯此才能使语文教育在大学生的文学活动中尽到股肱之力。对此,笔者对河北联合大学学生的文学阅读情况展开调查,调查方式采取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横跨文理工医多个专业,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87份,回收率为95.7%,全部为有效问卷。

一、现状调查

通过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分析,情况如下:

1、阅读主体的主观认识与实际阅读活动相背离。据调查结果显示,约有80%的学生对参加文学社或读书会的活动抱有兴趣,但是真正参与过活动的却只占被调查者的38%,很多人苦于课业或受到其他业余活动的吸引而无暇顾及。在对大学生文学阅读动机的调查中,最大的文学阅读驱动力分别是:兴趣、修养提升和知识储备,上述在调查对象中都占有多于半数的比重,并且53.8%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的文学课设置过少。这说明大学生对文学的美学价值有很大的认同感,对文学修养在个人知识结构中的重要作用都有端正的认识,从事文学学习的积极性较高。但是,从每日文学阅读时长上看,有35.5%的学生日平均阅读时间在半小时以下,占了最大比重,而文学阅读时间在两小时以上的仅有11.8%,是最少的。有固定喜爱的作家并对其作品保持着固定阅读习惯的仅30%,约有76.4%的被调查者表示,并不能把所有已开始阅读的作品坚持读完。这说明阅读主体对文学阅读的重要性和意义有较高程度的认可,但这种认可只停留在观念中,因为诸多原因而并未将较高的阅读期待付诸践行。

2、阅读主体的文学阅读行为呈现出非研究性、非学院派的特点。在文学阅读内容的调查方面,约占80%的被调查者表示,小说是最主要的阅读文体,而在阅读过程中仅有17%的被调查者对严肃与通俗小说有辨别意识,大部分人对这一分野并不关注,更有14.1%的被调查者认为文学不应有高雅通俗之分。尽管经典文学的权威性在大学生阅读者中受到普遍认可(53.2%),半数人认为有阅读经典文学的必要(49.6%),但他们也指出由于其艰深的主旨与抽象的艺术手法,在大众读者中造成了理解障碍(16.2%)。对于通俗文学作品,调查对象普遍承认其更符合时代特征、可读性强(55.8%),并认为好的通俗作品经过岁月的打磨会受到肯定(49.3%),而认为其思想性与创作水平不及经典文学的却仅占15.6%。通俗流行文学在受众的喜爱程度超过了古典名著(33.9%)和现当代严肃文学(17.0%),占有最大的比重(53.1%)。由此可见,当代大学生尽管在观念上给予文学经典以应有的尊重,但显然对通俗文学表现出了更大的偏爱。他们的观念中没有更多理论的羁框,只有感性的好坏之分,而无绝对的雅俗之辨。这对高校语文教育无疑有着巨大的启示。

3、一方面新媒体在冲击着传统阅读方式,给文学阅读造成新的挑战;另一方面新媒体在语文教育中的良性应用仍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在统计中,大学生的活动时间比重由长到短依次是:上网、看影视剧和现实社交,而文学阅读则被排在其后。这说明传统的案头阅读时间在网络、影视等新媒体日趋大众化的同时受到了挤压。有7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影视是比文学更具吸引力的叙事手段,在文学与影视改编的权衡上,仅有4.7%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无法接受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而绝大部分人都表示在与文学有关的影视剧中获益。值得注意的是,67.1%的学生希望在语文教学中加入相关影视作品欣赏和评价的内容,可见直观感性的影像在对文学阅读造成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另一条崭新的思路。与此同时,网络阅读已经在阅读方式中占据着越来越大的比例,有超过50%的学生有网络阅读的经历,并且这类群体都尝试过以跟帖转载等方式与创作者或书友进行互动,约有30%的被调查者表示曾经参与或打算投入网络的行列。然而,新媒体的强劲势头并非对传统的文学传播方式形成取代之势,图书馆借阅的传统方式依然是大学生接触文学作品的主要途径(43.5%),而电子书阅读也成为了颇具生命力的一种新兴形式(34.6%),再次是自费购买(24.4%),阅读途径呈现了传统与革新并存的状态。并且大学生受众群体文学阅读兴趣的培养,最主要的途径是依靠同学间的推荐(31.8%),而影视、网络和语文课堂并不是培养阅读兴趣的主要土壤。虽然多媒体更多地参与到当代高等教育中,但作为基础人文素质教育的语文,无论是教育方式或教育对象,却还在传统学习方式与新媒体方式间徘徊,所以在抑制新媒体对传统文学阅读的冲击的同时,加强新媒体教学手段还有较大的开拓空间。

4、语文课“庙堂之高”的教育与学生“江湖之远”的文学兴趣相脱节,其主导作用并未得到体现。由第二点论述可见,当代大学生心理中存在着解构经典的倾向,他们喜欢对已建立或试图建立起的任何权威性进行瓦解和否定,而张扬平民化的“屌丝”式价值定位和话语体系,文学阅读心理也是如此。在模糊了经典与非经典、雅与俗界限的文学接受观的衡量下,语文课是很难在建立权威性的劝说中进行的。学生面对语文课积极性差、课外阅读作品与文学课关注点相脱节、学生无法认同语文课的价值观等问题的出现,与之不无关系。但即便面对这样的实际问题,学生仍旧对语文课抱有期待,而这种期待也恰恰显示出当代高校语文教育的软肋所在。据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文学课设置过少(53.8%)。在语文课的规划中,受众期待更多的文学作品批评,并使之与影视欣赏结合。

二、解决策略

1、改革语文课树立权威的授课模式,建立雅俗共论的开放性文学教育理念。对于学生对文学阅读有较高的主观评价却欠缺实际行动的现象,有研究者论之为:“当代大学生不事阅读乃是一种因讯息模式的差别所造成的文化现象”,所谓讯息模式的差别,是影像文化与书写文化的断层,新世纪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偏好通俗性强、情节生动、语言浅白的文学,语文教育所标榜的经典化、高雅化的严肃文学显然并不在学生的兴趣范围之列,虽然他们对高雅文学在观念上的向往从未消失。语文教育的问题在于如何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俗入雅,在通俗文学的内容中找到合适的通向经典文学的入口,而又能让人看清二者的血脉联系,这种雅俗文学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直存在而且可以为教育所用的利器。

2、增加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的授课比重,增强学生文学作品分析的能力。语文课堂如果只注重对课文内容、语言上的分析,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学理论的提升,其效果无异于授人以鱼,而大学生处于国家语文教育体制的最后阶段,如何在大学语文教育中建立起个人的自修机制,让其成为他们终生文学阅读的永恒动力,是值得探讨的。现在的语文教育可提供丰富的文本素材,而没有理论升华的文本分析教学充其量只能为学生提供“阅读履历”罢了,这种教学并不可循环再生,当学子远离校园,会对语文课的记忆模糊淡化,即使记忆犹新,也不过是一些优美的文字和生动的情节,既不可以为继续阅读提供成熟的经验和参照,也不足以对既往的阅读做出独到的阐释和评价,而只有注重文学理论的启发,才真正有益于学生文学鉴赏水平的提高,当他们有章可循,才能保持对文学不懈的兴趣。

3、改良语文课程模式,利用新媒体手段以加强语文教育的互动性优势。当今的语文教育研究早已对教师单向讲授的一言堂授课方式的弊端详加论述,笔者曾在《语文教育在新媒体语境下的发展》中提倡利用戏剧情境、文学影视比较、严肃通俗文学比较等方式丰富教学,并在主课时之外设置适量的读书会、研讨课、影视欣赏等辅修性课程以构筑语文课的互动性,为大学语文教育注入活力。当影像对文字的侵略性冲击无可避免时,那么彰显文字的特点,并令接受者明了其无以取代的优势,是培养新媒体时代文学读者的有效途径。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勰,文心雕龙,河北燕山出版社,2007

[2]杜明城,论影像时代的通俗小说与大学文学教育,海峡两岸通识教育与高等教育创新,2008,6

上一篇:互动式课堂教学在数学教育中的作用 下一篇:基金渗入互联网 酝酿销售模式变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