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资源再生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2-05-15 11:00:44

信息资源再生的影响研究

[摘 要] 信息资源再生带来的不仅是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还有信息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变革。文章建立了学习者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对参与者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学习者行为意向与网络自主性、资源有用性、自我辨伪之间的关系。研究编制了相应因素的测量指标,选取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学习者行为意向对网络自主性、资源有用性、自我辨伪三因素具有显著性直接效应,总效应值由自我辨伪、自主性、资源有用性依次递减。研究结果表明,用户参与信息资源再生带来的不仅是资源的增长和用户角色的转变,而且在信息资源建设话语权发生转变的同时,学习者的自主性体验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学习者对用户生成内容具有更高的价值评价,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中用户的自我辨伪意识更加强烈。

[关键词] 资源再生; 学习者参与; 用户生成内容; 参与者影响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何向阳(1978—),男,湖北黄梅人。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E-mail:。

一、 引 言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1]。在网络信息资源服务领域,网络服务已经从数据为王的Web1.0时代进入重视用户参与的Web2.0时代。用户参与到信息资源建设中,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模式从专人制作信息资源的静态教育信息资源阶段发展到用户生成信息资源的动态教育信息资源阶段,实现了信息资源的双向动态发展。文中将由专门人员专业制作的网络信息资源定义为原始资源,由用户在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过程所生成的新资源定义为再生资源,用户在浏览网络信息资源的过程中产生新资源的过程称之为网络信息资源再生[2]。学习者参与信息资源再生不仅实现了资源内容的增加[3],学习者的角色也从潜水者转化为参与者和核心参与者,这种变化不仅有利于信息资源再生,对学习者自身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学习者能够获得更好的主体效应和学习效果,更具有当家作主的感觉,对学习者后续认知活动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结构方程模型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在教育与社会研究中得到不断推广和应用,成为多元数据分析的重要工具。结构方程模型可以突破线性相关和线性回归在多元数据处理中存在的缺陷,建立、估计和检验因果关系模型,既可以分析能直接观测的显变量,也可以分析无法直接观测的潜变量,可以替代多重回归、路径分析、因子分析、协方差分析等方法。在本研究中选用AMOS17.0作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工具。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相关证据,建立相应的结构方程模型,就信息资源再生对参与者带来的行为变化进行研究,以利于更加全面地认识信息资源再生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影响。

二、 研究模型与假设

(一)文献综述

教育信息资源再生过程是学习者的参与过程,学习者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转变。学习者参与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但是直到20世纪60年代欧洲学生运动后,“学生参与”(Student Engagement)这一概念才逐渐被引入到教育领域。早期学生参与被描述为学生以主体身份介入某种教学活动并影响这种活动的行为。王升认为主体参与是一种创造条件的活动,主体参与使教学结果从抽象的分数变成学生在真实情景中的应用能力;[4]朱红通过数据表明学生参与对学生成长具有正向的中介作用;[5]吴海荣认为学生参与是提高学生成就过程中至关重要的因素。[6]

学习者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对学习者的行为和角色也产生了影响。王陆通过网络位置分析的方法发现,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中部分学习者的网络角色具有学习者和教师双重角色,与教师具有规则对等性,甚至是结构对等性,这些学习者对在线学习起到了重要作用。[7]朱拥军等认为参与式学习为学生独立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以及实践能力的养成提供了契机;[8]周素萍的研究也表明,在虚拟学习社区中,教与学的界限逐渐被打破,教学者同时也是“学习者”,学习者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提供自己所拥有的知识,每个主体都拥有双重身份,不断实现角色互换,知识共享,从而实现群体知识建构。[9]

上述研究证实了学习者参与对于学习者的认知、技能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论证了学习者参与所带来的学习者角色变化。但是在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过程中,学习者参与行为对于学习者的心理和认知行为有何影响,目前在现有的研究中还缺乏相关的理论成果与实证依据。

(二)开放问卷分析

为了了解学习者参与行为对于自身心理和认知的影响,笔者建立了网络论坛和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问卷,以网络论坛和网络新闻评论为基本原型,就学习者参与行为对后续心理和认知的影响进行分析。问卷设计了两个问题:你为什么参与网络论坛和网络新闻评论,影响你发帖与回帖的因素有哪些?可以通过发帖与回帖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对你有何影响?通过QQ邀请的方式邀请大学生和研究生作为调查对象参与开放问卷调查,在填写问卷时建议被调查对象填写真实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供后期进行跟踪访谈。在3天时间内共38人接受邀请并填写了调查问卷。

通过对大学生网络论坛和网络新闻评论的开放性问卷调查发现,经常参与网络论坛和网络新闻评论的被试与很少参与的被试在资源再生认同感、对再生资源的信任感和教育信息资源利用过程中对资源进行查证的倾向上存在差异。与较少参与的学习者相比,经常参与网络论坛和网络新闻评论的被试不仅能够获得更多的信息,同时具有较高的自我成就感。很少参与的被试认为学习者添加新内容对互联网内容规范性会产生不利影响,对原始内容失真表示担忧;而经常参与网络论坛和网络新闻评论的被试则没有这种担忧。经常参与网络论坛和网络讨论的被试更加认可网络论坛和网络新闻评论的积极意义,认为参与网络讨论给学习者提供了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学习者可以与别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倾诉自己的情感。通过讨论可以发现自己观点不成熟的地方,为完善自己的思维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经常参与的被试对论坛回帖和网络评论的内容有更加积极的评价,认为学习者评论能修改不全面的信息与内容,能够让自己的观点想法被更多人知道,实现知识的共享;强调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思想交汇和分享的过程,不仅可以与其他人形成互动,还可以利用网络回帖和评论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给自己提供新的灵感;认为回复原始帖有助于自己对帖子内容的理解,可以和别人分享自己的心得,为别人理解帖子的内容提供帮助,增加对他人和社会的包容度。

综上,开放问卷的结果表明,学习者的参与行为带来了学习者对资源有用性、网络自主性和自我辨伪等方面的变化。

(三)模型假设

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结合开放性网络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提出假设:学习者从资源利用者转变为资源建设者不仅有利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的丰富,同时还会对再生资源利用产生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网络自主性的体验、资源有用性体验和对网络信息进行自我辨伪的意识上。构建学习者参与网络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对再生资源利用影响的理论模型,旨在探讨学习者行为意向与网络自主性、资源有用性和自我辨伪之间的关系,并进一步挖掘影响网络自主性、资源有用性和自我辨伪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构建学习者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对学习者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从开放性网络问卷的调查结果不难看出,与从不参与信息资源再生的学习者相比,参与信息资源再生的学习者会对学习者所提供的用户生成内容具有更加全面与深入的认识,更能认识到学习者评论和回帖中所蕴含的信息价值,更能意识到用户生成内容的利用价值。参与信息资源再生的学习者可以通过网络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更加具有当家作主的感觉。与较少参与信息资源再生的学习者对用户生成内容采用简单的直观态度不同,经常参与信息资源再生学习者对用户生成内容具有更加深刻的体会,既能够意识到其中存在的价值,也能够意识到其中可能存在的危机,在利用之前会先对信息进行鉴别,过滤其中存在的虚假信息与不实信息等。由此建立以下假设:

H1a:学习者行为意向对于学习者的网络自主性产生正向影响。

H1b:学习者行为意向对于学习者的资源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H1c:学习者行为意向对于学习者自我辨伪产生正向影响。

网络自主性的获得,让学习者能够更加灵活地处理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资源。学习者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评价更高,对网络信息有用性意识也无疑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由此建立以下假设:

H2:网络自主性对于资源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自我辨伪意识的增强使学习者具有更强的信息辨别能力,能对信息资源进行评价和选择,对网络信息资源有用性的评价也更加强烈。由此建立以下假设:

H3:自我辨伪对于资源有用性产生正向影响。

三、 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问卷编制

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相关样本数据,问卷采用李克特量表(Likert Scales)的四分制量表尺度法进行测量,4分表示“非常赞同”或“经常这样”,3分表示“比较赞同”或“有时这样”,2分表示“不很赞同”或“很少这样”,1分表示“很不赞同”或“从不这样”。问卷的结果利用SPSS19.0和AMOS17.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二)变量的定义和测量指标的选择

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对网络自主性、资源有用性、自我辨伪和学习者行为意向等变量进行界定,各个变量的测量指标如表1所示。

利用Alpha系数对上述变量测量指标的信度进行度量,信度为0.798。对结构效度进行分析,各变量的测量指标的因子载荷系数都在0.6以上。

(三)学习者取样

三所高校(湖南科技大学、湖北大学和长江大学)共发放问卷1300份,其中湖南科技大学450份,湖北大学400份,长江大学450份,回收问卷1254份,问卷回收率达到89.57%,有效问卷率为78.1%。

四、 数据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利用SPSS19.0对网络自主性、资源有用性、自我辨伪和学习者行为意向等变量的测量指标的平均数、标准差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表2可以发现,测量指标的得分从1到4分都有分布,其均值最小的测量指标是CNC4,为2.37;均值最大的测量指标是CRU4,为2.94,各测量指标的平均值为2.69,标准差为0.19。测量指标得分的标准差最小的是CNC2,为0.62;测量指标得分的标准差最大的是CSR1,为0.78;测量指标的标准差的平均值为0.71,标准差为0.05。

(二)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前面的相关阐述,本研究提出了学习者参与行为对自身行为影响的初始模型。在假设模型中,共有4个变量:网络自主性(CNC)、资源有用性(CRU)、自我辨伪(CSR)、学习者行为意向(BBE)。其中,学习者行为意向(BBE)作为外生变量,对内生变量网络自主性(CNC)、资源有用性(CRU)、自我辨伪(CSR)有直接影响。研究采用AMOS17.0,应用极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 ML)进行模型的估计。将搜集到的问卷数据导入结构方程模型,得到各因子之间的关联。发现预设模型与实际数据拟合不佳,变量自我辨伪和变量网络自主性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需要对预设模型进行调整。调整后的结构方程模型如图2所示。

与初始模型相比,修正模型中加入了自我辨伪与网络自主间的相互关系。从网络自主与自我辨伪的关系看,自主性更有利于自我辨伪的产生,因为学习者的自我感知允许学习者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具有高自主性的学习者更可能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而选择信息的过程中教育信息资源的鉴别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因此学习者的网络自主对于学习者的信息辨伪具有正向的影响作用。

(三)路径分析与假设关系检验

对所设模型的回归权重中各因子的回归权重估计值和Sig值分析可以看出,修正后的模型中各因子的鉴别度良好,P值均小于0.001。

通过表3可以发现,学习者行为意向(BBE)对网络自主性(CNC)的回归系数最高,为0.507;学习者行为意向(BBE)对资源有用性(CRU)的回归系数次之,为0.369;学习者行为意向(BBE)对自我辨伪(CSR)、自我辨伪(CSR)对资源有用性(CRU)的回归系数较低,分别为0.245和0.258;网络自主性(CNC)对自我辨伪(CSR)的回归系数、网络自主性(CNC)对资源有用性(CRU)的回归系数最低,分别为0.187和0.160。

为了分析学习者行为意向对各因素的影响,分别计算出学习者行为意向(BBE)对网络自主性(CNC)、资源有用性(CRU)、自我辨伪(CSR)三个变量的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如表4所示。学习者行为意向对网络自主性的直接效应最大,达到了0.507;对资源有用性的直接效应最小,为0.245;从总效应上看,学习者行为意向对网络自主性和自我辨伪的效应值相差不多,分别为0.507和0.538,对资源有用性的效应值最小,仅为0.340。

五、 研究结果讨论

从前面的分析中看到,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对学习者的网络自主性、资源有用性与自我辨伪具有直接和间接效应。在以网络评论和回帖的方式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过程中,学习者参与行为所带来的认知与心理变化更有利于他们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活动,适应信息时代教育信息资源的处理与分析能力的需要。

学习者转变角色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形成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可以为后续资源利用者提供一种多视角、多层次的更加丰富的教育信息资源,这是一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变革,同时也是学习者社会地位的变革,是学生扮演角色的变化。资源提供者在提供再生资源的过程中会带来自己的认知和心理过程的一种隐性变化,对再生资源提供者产生深远影响。在学习者实现自身角色转变的同时,无论是从单纯的利用者向资源建设者转变,还是从学习者向助学者转变,伴随而来的还有学习者行为的变化。这种变化包括前面所提到的学习者行为意向带来的网络自主性、自我辨伪和资源有用性的影响。

学习者的自主性体验是学习者所能够体会到的最明显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首先是基于平台的。Web2.0的服务平台以用户为中心,学习者在利用网络的过程中可以以各种方式积极参与到网络活动中,这为学习者自主性的获得提供了技术基础。在教育信息资源的再生过程中,学习者可以参与到教育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这首先就是资源建设话语权的一种转变,是继大众媒体的话语权向草根开放后的又一次话语权的转移,从此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话语权从精英传播阶层开始向草根阶层转移,教育信息资源库中可以得到不同立场、不同经历、不同经验的学习者所提供的资源。对于学习者来讲,这不仅是学习媒体的变化,同时也是学习者自主性的进一步强化。在所有强调学习者主体性和自主性的研究中,这种教育信息资源建设层面的自主性是一种更加彻底、更加深入的革命性变化过程,是一种决定性的感觉,这意味着学习者不仅可以决定自己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进行学习,还可以选择自己和后续资源利用者所使用的教育信息资源。

学习者自主性的变化同时伴随着学习者对教育信息资源态度的一种变化。网络中的教育信息资源越来越丰富,但是学习者对于这些资源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对于由精英阶层提供、权威机构制作、专业机构传播的原始资源,更多的人以对待传统教育信息资源的方式进行对待,其中包括对教育信息资源的无限信任。对于以用户生成内容为代表的再生资源,按照内容与作者的不同,学习者可能会用对待原始资源的态度进行对待,也可能以一种娱乐和无所谓的态度进行处理。从教育信息资源的最小意义单元来讲,网络中再生资源与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在内容上没有差别,原始资源和再生资源从本质上来讲其可被信任的程度并没有差别,都可能有真实的信息,也可能有虚假信息;其内容可能中立,也有可能偏颇。由于学习者在传统教育信息资源利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习惯,对于专业制作的原始资源采取一种更加信任的态度,而对于再生资源则由于刻板效应则按照自己的第一印象来进行信息真伪的判断。事实证明,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方式,即使是在利用原始资源的过程中也应当对信息真伪进行判断,例如文献学中的考证就涉及文献信息的真伪问题。网络环境中教育信息资源产生的速率更高,需要考证的信息内容更多,因此资源的考证问题更加严峻。在学习者参与网络讨论与回帖,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过程中,自我辨伪意识的发展,无疑有利于学习者认识教育信息资源中用户生成内容的信息价值,也有利于学习者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环境,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

基于自我辨伪和自主性而激发的对资源的有用性体验,是对网络中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肯定,既是对于网络用户生成内容的一种肯定,也是对这种学习方式和资源建设方式的肯定。从学习方式的变化看,学习者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再生的过程是一个评论和回帖的过程,也是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的过程。这种交流不仅有利于学习者对自己的思路进行反思,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者的深入思考会对这些内容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从而有利于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对于后续资源利用者来说,利用教育信息资源的过程也是观摩他人讨论的过程,加上再生资源中蕴含的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内容与分析,这种不同观点的交流过程是传统教育信息资源中难以企及的,也是再生资源应用价值的集中体现。学习者的有用性体验体现了资源再生参与者对资源再生建设方式的一种认识和肯定。

六、 结 束 语

学习者参与信息资源再生是教育信息资源建设模式的变革。学习者从单纯资源利用者向资源建设者和利用者双重角色转变,对信息资源再生参与者的影响极为深远。通过建立影响学习者参与教育信息资源再生对自身影响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学习者行为意向与网络自主性、资源有用性和自我辨伪之间的关系。在结构方程模型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就学习者参与行为对自身影响进行分析,这对理解与分析信息资源再生对教育带来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 熊才平, 何向阳, 吴瑞华. 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的革命性影响[J]. 教育研究,2012,(6):22~29.

[2] 何向阳, 熊才平, 郑娟. 论网络信息资源的再生与利用[J]. 电化教育研究,2013,(4):47~52.

[3] 何向阳, 熊才平, 夏秀明. 网络信息资源发展利用研究——以“百度知道”为例[J]. 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6~71.

[4] 王升. 论教学中的主体参与[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1):25~27.

[5] 朱红. 高校学生参与度及其成长的影响机制——十年首都大学生发展数据分析[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6):35~43.

[6] 吴海荣. 国外学生教学参与的影响因素研究述评及启示[J]. 外国教育研究,2011,(6):12~17.

[7] 王陆. 虚拟学习社区社会网络位置分析与助学者群体的发现[J]. 中国电化教育,2010,(3):23~27.

[8] 朱拥军, 查永军. 论参与式学习的层次性及启示[J]. 当代教育科学,2009,(5):34~37.

[9] 周素萍. 移动虚拟学习社区中知识建构双回路循环模型研究[J]. 中国电化教育,2012,(3):64~70.

上一篇: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云计算研究现状述评 下一篇:交互式电子双板环境下的课堂交互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