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时间:2022-05-15 10:30:47

论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的演奏

随着钢琴艺术在中国的发展,许多作曲家在民族风格钢琴曲的创作中深刻的感受到我国音乐的文化底蕴,并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为了发展我国的钢琴音乐,体现他们的民族传统之根,开始了民族风格创作的进一步探索。笔者通过长期的演奏实践认为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全面的把握,从而真正的表现出中国民族钢琴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中国“民族风格”意识的培养

笔者认为,在进行演奏之前应对乐曲进行分析,先形成一种意识――“民族风格”意识。这种意识有利于整体上把握乐曲的风格,从宏观上理解乐曲,以便诠释乐曲的内容。那么,如何培养这种意识呢?

(一)注重作品的创作来源

要培养“民族风格”意识,首先要了解作品的创作来源。

我国民族风格的钢琴作品创作的背景和动机大都包含着民族色彩:如黎英海根据琵琶名曲《浔阳琵琶》改编成《夕阳箫鼓》;陈培勋根据同名广东音乐改编成《平湖秋月》;王建中根据同名笙曲改变成《百鸟朝凤》;根据同名古琴曲改编成《梅花三弄》;等等。这些钢琴曲的音乐语言具有明显的器乐特色和丰富的表现力,在对音乐作品进行演奏前,了解这些相关的背景材料,然后对其进行理性的思考,才能形成正确的“民族风格”意识。

(二)注重旋律线条美的表现

好的旋律可以突破时空局限代代传承,可以包含一个民族的历史、精神和文化性格。中国民族风格钢琴作品的旋律极富线条美,充满了生命力,用波动延绵的旋律,以美的方式显露出文化传承,将多声部纵向织体和横向线条表现力结合体现出旋律的美。

在追求旋律美的创作中,中国音乐家将中国音乐单线性的特点与钢琴具有的多声表达能力结合起来,焕发出独特的魅力。波动绵长的旋律给人听觉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在演奏中,对旋律线条美进行润色能使作品更具民族特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射着中国传统的审美观点:追求意境,追求和谐,这是中国音乐文化审美的最高境界。

二、中国“民族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

笔者认为:作品中的“民族风格”可以说是一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在其音乐中的外在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曲家的文化认同和追求,民族风格钢琴作品中也充满了人文关怀。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钢琴音乐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并以一种特殊的气质展现出来,把握这种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作品中的体现有利于更好的演奏。

(一)民族音乐素材在作品中的运用

从民族角度来讲,各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生活习惯各不相同,导致音乐呈现出明显的特点。中国主要有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形式流传于民间,为民族风格钢琴作品创作提供了素材。如:对汉族音乐素材的运用主要是民间曲调的借鉴和对乐器的模仿。瞿维的《花鼓》中采用安徽民歌《凤阳花鼓》和民间小调《茉莉花》为素材,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等等。

从民族音乐中寻找创作灵感使钢琴音乐民族化走出了重要的一步,这些典型的民族音乐素材在作品中鲜明的表现出来,成了民族风格的重要标志。

(二)创作技法在音乐表现中的运用

首先,作品的节奏表现出民族风格。节奏是最先出现的一种表现形式,最初的音乐是由节奏发展而来的,节奏直接来源于生活,可以说它是音乐中最有活力的因素。特定节奏的运用可以表现特定的音乐风格。如《花鼓》中的核心节奏是鼓点节奏;丁善德的《第二新疆舞曲》中模仿了新疆维吾尔族乐器手鼓的节奏等。这种特定的节奏在民族风格钢琴作品中的表现意义,不同于西方作品中的圆舞曲节奏,它所表现的民族风格较为明显,演奏者只要把握好节奏特点,诠释作品就不那么困难了。

其次,对民族乐器的音色模仿表现出民族风格。民族风格钢琴作品中对民族乐曲和乐器的音色模仿是此类作品的独特魅力。如《百鸟朝凤》中(如下图,谱例一):

谱例一:

伴奏声部模仿民族乐器笙做四、五度音程进行,上声部模仿鸟鸣,表现出百鸟欢悦的生动场景。

此外,作品在和声和旋律上的特点也有重要的表现意义。对和声的运用主要在于多声技法和民歌旋律结合,主题音调是对民歌面貌的再现,只用钢琴对其进行和声色彩的渲染和装饰。旋律的民族特点笔者在第一部分已经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三、演奏时应注意的问题

除了前面讲到的关于意识的培养和具体体现的认识,在实际演奏中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技巧的要求

笔者认为,要想把握中国民族风格,探寻演奏技巧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选择正确的触键方法。方法不同,会引起音色和音量的变化。触键的手法多样,有用单指、多指,甚至用整个拳头来弹奏的,还有由无声按键到发出多种不同力度的声音……等等。如储望华《新疆随想曲》第49-81小节音乐形象活泼欢快,左手又对手鼓节奏进行模仿,应用敏感的指尖触键来表现。

其次,把握作品的节奏。运用民族音乐素材的作品可以通过把握该民族音乐的典型节奏来把握全曲,其他作品则要细致的理解乐曲才行。如钢琴曲《百鸟朝凤》,节奏随意自由,这是表现乐曲必须把握的。如第92小节起(如上图,谱例一),左手伴奏固定,右手的模仿鸟鸣的节奏随意性强,慢快强弱的处理如群鸟一唱一和到百鸟欢悦;又如结尾处(见下图,谱例二),采用了戏曲中的“紧伴慢唱”的节奏,演奏时必须处理好音与音、句与句的关系,使作品的韵味得到恰如其分的表现。

谱例二:

除此之外,笔者要特别指出的是心理技能的作用。这在演奏中常被忽视,这里说的心理技能主要是指演奏者对作品的感知。良好的感知能力可以使演奏者更好的辨别演奏时的缺点,通过这种心理技能的不断提高,把握作品的能力也逐渐增强。

(二)韵味的把握

有韵则生,无韵则死,韵味被认为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中国民族风格钢琴曲不追求形式的华美,而讲究韵味的表现和渲染,无论是引用民歌曲调,还是移植改编中国传统乐曲,民族韵味在大量的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演奏时要透过谱面挖掘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对单个音、节奏、力度等进行艺术处理,乐曲的主体并不是真正的核心,其魅力主要不是来自乐曲本身,而是在表现的旋律进行和音色发出的特殊韵味。

要把握乐曲的内在神韵必须使技巧和作品内容、风格达到高度的统一。如《筝箫吟》、《夕阳箫鼓》和《梅花三弄》等作品中音乐虚实相间、刚柔并济,可以听到类似古代文人雅士崇尚的高、洁、幽、雅的意境。演奏时最重要的就是要达到气息的贯通,无声之处更要求声断气不断,这样才能作出中国的韵味。

参考文献

[1]左平:《钢琴曲的演奏分析与启示》[J],《乐府心声》,2000(2)。

[2]袁秀敏:《钢琴名曲的演奏技巧》[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0(3)。

[3]童道锦、孙明珠:《钢琴艺术研究(中)》[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4]薛艺冰:《在音乐表象的背后》[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上一篇:基于任务驱动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析 下一篇:《酒店成本控制》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