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空间会更多

时间:2022-05-15 08:28:42

“以全球应对全球”是2000年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提出的。意思是企业要放眼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发展的机会,并一步步地打造与掌握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当时这一提法反对声音此起彼伏,我是这一观点的坚定支持者。

13年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超越了中国视野,积极地实现从整合中国资源到整合全球资源的转变。恰如贵刊封面故事所言,利用全球资源应对全球竞争,东风集团与沃尔沃集团以资本为纽带结成商用车战略联盟的案例深具价值。

细看此次合资,中外方股比为55:45,7人董事会中方占了4人,董事长和总经理也都由中方担任;公司名称中不含外方品牌;合资公司研发、生产、销售中方品牌商标的产品;合资公司要向中方母公司缴纳品牌使用费——在一直习惯声称拿“市场换技术”的中国汽车业,这种模式简直有些出乎意料。

但细想这种变化与今天中国汽车企业面临的国际环境紧密相连,全球性金融危机已经让国外企业更加重视中国市场的发展,合资模式的变化也就变得顺理成章。

我赞同文中所言,从长远来看,合资公司只是战略联盟的一部分,此次联盟对东风更为重要的意义是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步伐,但除此之外,与沃尔沃的合资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东风走出去应对国际市场,这个理念还涵盖整合全球资源应对中国本土市场的竞争。

但有一点也请注意,全球经济的变化缩短了中国企业全球化过程中所需的时间,但要补的软课程仍需一定时间来积累,这一点做到了,留给未来的想象空间就更多。

南京曾涛

可以借鉴的《柠檬法》

千呼万唤始出来,在经历了12年的纠结后,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终于发令,汽车三包将于2013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

无疑这对消费者而言是一则天大的好消息。根据“汽车之家”发起的一项调查,在问及2013年有购车计划的消费者是否会为“汽车三包”的实施推迟自己的购车计划时,近70%的人表示会等到2013年10月1日之后再购买汽车。

然而,“汽车三包”真正实施起来却困难重重、问题多多,从法令七易其稿这个过程便可以看出来。诚如贵刊《经销商的新焦虑》一文所指出的,因为汽车实施产销分离,在认定环节谁是责任主体便很难说清楚。

一般而言,当汽车出现故障时,用户的第一反应是找4S店处理。据“汽车三包”法令的规定,责任由销售者承担,随后“属于生产者的责任或者属于其他经营者的责任的,销售者有权向生产者、其他经营者追偿。”但鉴于中国汽车厂家对经销商的强势地位,后者很容易“吃亏”。

目前,“三包”的具体细则还没有完全出台,如何避免经销商成为无辜的牺牲品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我认为美国的《柠檬法》是可以拿来借鉴的。

《柠檬法》(Lemon Laws)是一种美国的消费者保护法,美国人一般将出厂后有瑕疵的汽车称为柠檬车(Lemon Car),保护汽车消费者权益的法律也就被称为“柠檬法”。法律对什么样的车属于“柠檬车”有明确规定,同时要求汽车生产厂家要对消费者购买的问题车负责,这样便避免了出现推卸责任、追偿困难等情况。

诚然,即便如此,仍有很多权责需要界定,但至少用“外部的刀”规定了汽车生产厂家理应承担的责任。

海南随鑫

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欧洲汽车战争》一文为我们详细讲述了近似“惨烈”的欧洲汽车市场。

欧洲汽车市场的萎靡不振已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以至于很多读者对此都有点“视而不见”——当然,诸多厂商肯定不会。但当看到文章中提供的数据时,我不禁感觉到:欧洲汽车市场似乎比我想得更要“惨”。

“2012年12月,欧洲市场乘用车销量同比下滑16%,这已经是市场第15个月持续下跌。而整个2012年,欧洲乘用车销售同比下降7.8%”,而在2013年,欧洲的经济仍将继续下行。市场的疲软不振,让人担心的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汽车市场发展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虽然文章也表示,全球的其他汽车市场,尤以中国为例,仍然保有较强的生命力,但实际上,目前的中国汽车市场虽然远远好于欧洲市场的悲惨下滑,也属于“微增长”甚至“伪增长”范畴。雾霾天气的不断出现、限牌政策的地域扩展、汽车生产制造门槛的抬高等等,都为中国汽车市场未来的发展增添了不确定因素。

此外,个人认为,诸多汽车企业,尤其是一些跨国企业在中国的产能大幅扩张,也势必导致未来的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作为消费者,当然希望竞争带来降价,比如去年豪车的轮番降价。

中国汽车市场会不会如众人期待的那样良性发展?我们还不得而知。如果经济发展下滑,各项鼓励政策退市,对汽车使用的限制进一步增多,油价进一步提高……欧洲汽车市场的今日,会不会成为中国汽车市场的明日?

无论如何,未雨绸缪总是好的。

北京张茹

留住客户的心

去年的经济整体处于疲软的形势,汽车业的发展也与大的经济背景增速放缓,各大厂家也在如何提高销量上,寻求突破。因此,如何能吸引消费者,无疑是每个汽车厂家最关注的。正如林雷在上期《再度关注满意度》文章中提到的主旨,如何提高企业的客户满意度,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客户忠诚度,再一次成为焦点。

以东风日产为例,9月发生涉日事件之后,如何留住老客户成为重中之重。东风日产于10月18日推出“安全保障承诺”,对400万保有客户及新购车客户承诺,凡是由第三方恶意造成的车辆损失,东风日产将全额承担,同时为车主提供最高达到20万元的人事安全保险。经销商更是第一时间召集所有日系品牌4S店总经理,提出所有受损车辆,免费维修,并向兰天集团140000多日系车主短信告知。

但是,正如林雷所言,提高企业的忠诚度不仅仅停留在终端用户的层面上,还需要整个企业都要联动起来提升企业的整体实力。其中,汽车定价、试驾体验、汽车动力、汽车噪音、品牌定位、汽车维修等都是消费者在买车当中需要考虑的。所以,既需要从终端客户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同时也需要从企业管理、规划的角度去提升整体实力,这是一个系统工程。

天津石雷

纸质书不可代替

汽车类的杂志里能翻到这样一篇跨界文章,令人耳目一新。

记得初中的时候看过一本小小说,主要是说未来出现了仿真,结果真的反而受热捧。正如《纸质书不死》里描述的那样,以Kindle为代表的阅读器不仅没有使纸质书销声匿迹,反而激发了人们重温纸质书的热情,文章结尾处写道,纸质书上似乎有一些我们不愿丢弃的东西。掩卷沉思,这些不愿被丢弃的东西逐一浮现于脑海。

现身说法,拿我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说,Kindle的确让我在零散细碎的时间里丰富了很多知识,但却缺少了原始观感上的各种体验。比如翻页的声响带来的某种细微的成就感,比如沉甸甸的书页坠着的厚实感,再比如读到某处想要记录下当时的感受时,就会用笔在上面略作圈点,这样在以后重读的时候,就会想起当时读书的状态和心境。这些感受和体验都是电子书无法替代的。

除此之外,电子书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会分散人的注意力。当我拿着iPad看一本看累了的时候,会时不时退出来看看别的书,甚至刷刷微博,聊两句QQ。看纸质书的时候就不会这样。

也许这正是现代科技带给人们的困惑。前不久看桑德尔教授的《钱买不到的东西》,主要讲的是市场的道德底线,他举出大量实例论证有些领域是金钱不应该进入的。由此及彼,能够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科技,是不是在有些领域也应该将主角的位置归还给原本的主人。

天津陈清扬

上一篇:最肮脏的货币 下一篇:特斯拉盈利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