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营造宽松、自主的体育课堂教学

时间:2022-05-15 02:49:50

浅谈营造宽松、自主的体育课堂教学

在“以人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下,如何营造宽松、自主、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体育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努力的方向,而创设自主、合作、创新的教学方式正是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中转换师生角色,重视学生个体发展的教学新理念。它将改变过去以接受性学习为主、以记忆模仿为主、以书面知识为主和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融学习于活动中,寓快乐于教育中,是适应新时期教育的一种以人为本的新型学习方式。

一、充分认识新课标对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

随着对课改的深入学习和推进,体育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对体育课有了新的理解:体育课要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只有善于以学生为主体,张扬学生个性,激起学生求知欲望,使学生呈现出求知若渴的状态,才能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热情,从而更适应现代社会教育。

(1)自主学习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目标、把握学习进度和目标达成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大胆质疑,活动中可以“自作主张”,讨论时学生可以提出建议。教师则积极引导,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学生得以充分发展。这里的“自主”就是要多给学生一点自由的空间,使学生能有“自作主张”与“任性而为”展示自己的机会,从而得到心理与生理上的满足。例如,教师在武术教学中,可以首先让学生学习手型、手法,步型、步法,跳跃和平衡等基本功练习,随后要求学生自由组合,以小组为单位,配上屠洪刚演唱的音乐,要求学生自己创编一套练习动作,最后展示各小组的创编成果。课堂上学生的积极性极高,创造出很多新的武术套路,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实践证明,给学生充分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与团结协作精神得到了培养与提升。

(2)合作教学是指教学过程中,为达到某一教学活动的预期目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彼此协调的活动,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3)创新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多涉科、广积累、勤练习,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好习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知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更要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学生求知欲。鼓励学生从参评一个新动作起就畅所欲言,广发议论。如,在进行篮球三攻二、二防三战术配合教学中,学生在场上有自己位置的分工,两名防守队员不是平行站位,而是重叠或斜线站位,三名进攻队员能用什么好方法进攻?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然后分组试一试,看谁运用的技术与方法最好。这一问,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学生们在想中练,练中想,在实践中运用传切、突分、掩护等手段创造出了许多更有效的进攻方法,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课改所倡导自主、合作、创新的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以局限性地内容直接确定教学目标的模式,而是在确定目标与学生掌握的基础上,选择达到目标的最佳内容与途径。

二、要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课堂环境,让学生在主动自主中学习

说到体育课上的“开放”,人们往往会把它认为就是教师不负责、不认真的表现。而这里所说的“放”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开展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放”,是指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的锻炼,减少教师无谓的干扰与约束。在教受投掷内容时,传统的方式往往是在教师统一指挥下进行集体练习,这样学生显得十分被动、练习密度较小,学生的个性也得不到发展。因此,可以先让学生各自分散进行投掷练习,然后教师巡回指导、点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及时进行讲评和表扬,其目的是为了确定更为有效与合理地投掷方法。再让学生模仿教师或投掷动作正确的学生进行分散的练习,最终达到对投掷动作的掌握和锻炼能力的效果。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课堂的舞台上唱主角,在“放”中提高学生的自锻能力。在思想上教师放心,在实践上教师放手、放开、放宽、放活是进行“开放型体育课”的关键所在。

那么,在课堂中怎样才能有效的“放”,让“放”在课中体现的更加自然,更加合理呢?

要发挥体育尖子生的骨干作用,体育骨干的作用并不仅仅局限于让学生简单地协助教师完成某些活动,而是让体育骨干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设计、管理,更好地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课堂中的教学内容,同时也增强了课堂中学生参与的氛围和师生之间地亲和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目标。

在“开放式”教学策略中最关键的是教师如何引导与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师应在不断改进“教学意图”的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和表现机会,给学生留出自主学习的空间,真正让学生拥有主动权、自,强调动则有“理”、动则有“方”、动则有“趣”,注重适当的“放”,避免过严地“管”。同时,教师要有意设置一些探索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余地,让学生带着思考、带着问题去练习与学习,让学生在自己设计的空间里,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感受成功带来的喜悦。

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让学生参与到集体学习当中

合作交流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合作交流可以增强师生、学生之间的情感。在培养合作意识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学生合作意识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因而强化意识是实施合作教学的第一步。从体育教师的角度而言,首先要建立教育对象的合作伙伴的观念,学生最反感的是“训斥”型和“粗暴”型的体育教师,他们高高在上,致使教学中合作的特性大大削弱。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伙伴身份参与教学,要自觉地“忘记”自己“教师”的角色,这将使学生产生向心力,从而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二)引导学生参与到合作当中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以合作伙伴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需要教师提供多种多样的合作机会。应该说,在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都有学生合作的条件,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善于引导。比较常用的方法有:①商量合作法:商量的过程也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合作的过程,在学生帮助教师想办法出主意的过程中,学生便自觉不自觉地当了教学的合作伙伴。例如,上双杠课时,双杠前摆上后,对下法先不做具体规定,而是采取与学生商量的办法,听取学生的意见,由他们商量后自主设计决定,可采取杠中跳下、杠侧跳下、前摆下与后摆下、前摆内转下等多种下法。②暗示合作法:让学生主动领悟。例如:在枯燥的篮球跳投训练中,学生都会觉得乏味,无趣。教师可以讲述NBA巨星科比-布莱恩特通过艰苦的训练,最后成就湖人王朝的事例,来激励学生学习进取。③自我教育法:自我教育包括自我认识与自我纠正。例如,对课上非正常损坏的体育器材,教师把“损坏东西要赔偿”道理讲明后,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或修补或赔偿,使学生把“要我改正”转变为“我要改正”,这样学生在充分发挥合作教学功能的同时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创新带动学习的兴趣

(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之一

学生的兴趣激发并不仅仅局限于教师对课的情境或是项目进行有意识的安排,从而来触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先是一种浅层的兴趣激发,维持的时间与整体效果性并不是太好。让学生模仿学习动作远没有让学生自己创造出新的学习方法来兴趣更强、效果更好。在教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时,教师可充分运用场地创设比赛教学情境,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两队,并选三名学生手拉手组成一个活动的“篮球筐”在场地里自由移动,而两队在比赛时用传球(不能运球)方法来接近“篮球筐”并争取将球投进篮筐,进球多者为胜。实践证明,学生在比赛时,因运球受到限制,而充分地运用行进间的传球移动来获取投篮得分,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运用已学的行进间双手胸前传球,而且还运用了未学过的左、右勾手传球,头上双手传球,单手肩上传球和背后传球等方式。这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未知的空间里能创设出新的传球方式,还能在练习中培养迅速判断、及时传球的反应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富有创造性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过去唯师是从的教育教学的环境中,学生都被训成了一个个听话的小绵羊。教师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应着教师做什么,没有自己的主见,也没有自己想象的空间,哪有机会提出什么奇思妙想,更不敢奢望什么创造发明了。这显然局限了学生智能的开发。因此,教师必须要放下架子,淡化自己的权威意识,让学生尽情地发挥、探究,让他们的潜能充分地发挥出来,这样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

五、营造宽松、自主、而又有个性的课堂教学环境应注意的问题

(一)注意“活”而不“险”

体育教学活动的独特性在于其学生身体必须加入到激烈的运动中去,并且使用一定的辅助器材,从而使体育教学活动产生了更多的危险性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应加强安全教育。为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在设计时教师首先要有预见性,预见在活动中可能发生的意料不到的情况,使教学过程“活”而不“险”,让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二)注意“活”而不“乱”

体育教学大多是在室外进行,这对大部分时间关在教室里的学生来说,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自由空间”,学生表现出活跃、好动,常常会借“机”捣“乱”。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活”而不“乱”。

(三)注意“活”而不“放”

让学生“活”起来,以充分展示自我,并不是一切都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放任自由。而是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生动活泼地健康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要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调控好教学进程,张驰有度,做到“活”而不“放”。体育教学中只有灵活选择教材内容,大胆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气氛,才能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必须坚持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只有让全体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真正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体,才能实现体育教学优质高效,才能促进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提高,为今后的终身体育创造条件;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的进行学练,培养他们自主、合作、创新的习惯,才能真正让课堂充满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姚蕾.体育教学的环境构成要素与能力设计[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

[2]王月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S].执行中产生的误解[J].体育学刊 , 2005.12(4)98~100

[3]杨楠.体育教学模式与主体教学浅论[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1~11.

[4]赵丽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6.13(1):100~102.

上一篇:零渗漏防倒扣活动弯头的研制 下一篇:试析如何加强工民建施工的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