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品性论

时间:2022-05-15 02:14:17

人的一生,与其说是改造自然的一生,还不如说是改造自己品性的一生。尤其是人品优先的法官职业,法官自身的品性改造就显得尤为重要。人的精神来自于信仰,而人的品性则是信仰的外在表现。

法官职业可以用许多溢美之辞形容都不为过,“出污泥而不染”、“惩恶扬善”、“正义的守护神”、“不食人间烟火救苦救难的菩萨”等等,当我们享受这种文化带来的精神愉悦时,我们是否也会有被捧上天“高处不胜寒”的孤独寂寞。在这种文化的反差中,我们只能做的是在不断修正和改造自己的品性中享受精神快乐,而不能丧失品性地去追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个人品性的改造应以最大程度契合法官职业需求为目标。根据本人的经验理解,认为法官职业至少应具备以下五大品性:

正——即正气。正气是人内心的一种力量,与性格有关,更与正确的辩证思维有关。一个不能分清是与非、错与对、正与邪、道与义、情与法的人是不会有正气的,有的也只不过是形式表面的一时正气,正如北宋王安石所言“佞人直,淫人洁,贪人廉,非终然也”。正气是法官职业的基础,法官如果没有正气,裁判案件就会经常取决于谁是他的领导,谁是他的朋友,谁能为他带来利益,谁又能使他精神不再孤寂……,这种“识时务”的顺风倒的人,丧失的是法官基本的品性,活着也仅仅是为了活着。

诚——即诚信。诚信是人处理外在社会关系的基石。人无诚,无以立足社会;人无信,无以与人交往。诚信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公信度的重要标准,所谓“言出必行”、“正人先正己”等等即此意。法官职业是一个诚信的职业,是必须对法律忠诚敬畏,司行必须如山的职业,而不是庸俗的现实的权力哲学中的不择手段。法官如果缺失诚信公信,就会犹如死囚,精神煎熬,残喘度日而已。法官职业的诚信是建立在法律信仰和正气的基础之上,我们不能对违法者讲诚信、对小人讲诚信、对邪恶讲诚信、对无赖讲诚信。信守诚信更要信守道理,那些对法律不忠道理不明的人,就会经常信口雌黄、满嘴污泥,是难以是树立自身和法官形象的。

精——即法律精通。法不在于律而在于理,法是古今中外几千年历史的道理积淀,是通心通气之术,律可以不同但理却相通。每一项法律条文规定的背后都有大多数人公认的道理存在,化解矛盾的不是法律正是这种道理,正像燃烧的不是纸烟而是氧气一样。而这种道理只能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不断的学习领会中才能掌握。精于理,善于行,是法官职业的必然要求,那些不学兀术、自以为是,盲从领导、轻信专家,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法律不精、理不自通的人,是没有法官品性的表现。

智——即智慧。智慧人人基本相当,关键区别在于经验和学识。智识的长短关键取决于人的思想是因循守旧、墨守成规,还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亦取决于人的能否批判性地接受现实和解决一切难题的应对之策。正如的用兵如神是在尖锐的环境下塑造的一样,一个人的智识长短也与其工作生活环境的复杂程度密不可分。一个在安乐窝成长的人,纵然权位再高,却仍不免落一个大熊猫被人观赏的效果,而一个长期生活在贫瘠艰苦环境下的人,注竟会有狼的智慧和勇气。因此,法官应具备耐得住寂寞、乐于清贫的品性,以及靠己之智识应对过各种复杂疑难案件的经验。

敢——即果敢。果敢是基于一定的价值判断所为的意志坚定的行为,是建立在正、诚、精、智等品性基础上的综合行为作风表现。敢作敢为、敢于担当、敢于碰硬、敢于破难,既是一个人做人的标准,也是一个法官应有的品性。如果一个法官唯唯诺诺、黏黏不清、权术不正,自然难以取得公众的信任,结果必然是辱没了法律,混淆了公理。一个社会如果没有公理秩序,社会就会像由核腐烂的桃子,无论表面协调的多么光滑,都避免不了腐烂的结果。果敢也是一个法官威望的来源,不具有果敢品性的法官,终会沉淀于是非泥潭之中,与公与私何益?当然,果敢并不是鲁莽,因为果敢只能是建立在理性的价值判断基础的行为。

以上法官品性应是法治社会的标志,虽然在权力社会有些另类,但对一个人活着仍是意义非凡!具有这种品性的人,大雪压松松且直,泰山压顶不弯腰。

上一篇:被害人对公诉活动的监督制约权比较研究 下一篇:车辆租赁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