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思想摭谈

时间:2022-05-14 07:02:29

鲁版高中语文教材编写思想摭谈

语文教科书的编写研究是一个世纪性课题,它有待于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不同视角,以不同方法,进行深入持久的探索。实施素质教育以来,教科书也有针对性地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就是素质教育的试验田,在这里既有我们要不断坚持并发扬的,也有我们要酌情考虑的。本文就谈谈语文教科书的变化(主要是新增篇目)对学生素质提高所承担的作用。

2008年1月,山东省拉开了以普通高中为突破口,全省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序幕。山东强化政府行为,坚持省政府统一领导、省教育厅具体组织、省直有关方面协同配合的组织推进机制。全省实施素质教育文件下发以来,一股教改新风覆盖了整个齐鲁大地。传统的“高分低能”的评价已是过往。素质教育在原本已萌芽的基础上,开始蔚然成风。素质教育经验有很关键的两个字――“回归”,就是回归教育本质,回归教育规律。促进人类生命个体健康成长,实现生命个体由自然人向社会人的高度转化。语文教育学是研究如何教育学生正确使用语言文字,对人类的生活和生活环境进行诗性的审视、表现和交流的学科。它体现更多的教育性和人文性,也就走在素质教育的前列,因此语文教科书的编订显得尤为重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语文教材一直在发生改变,相较于以前的课本体系,在新增内容上,编订者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提高综合素质方面下足了工夫。在课本变化上,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对传统名篇的关照

传统名篇具有极高的审美与鉴赏价值,它汇聚了名家名笔,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及写作技巧都有良好的启迪作用。如高一必修第二册中新增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写于1927年7月,作者那时在清华大学教书。他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内。一个原本平平常常的荷塘流于作者笔下却诗情并蓄,让人涵泳回味。荷塘与月色互为背景,时而写花叶,时而描绘岸柳,时而淡勾云彩,时而清描树影,层层铺设,细腻地展现了荷塘月色令人惊异的美。通过这篇文章不难看出,作者朱自清就是努力从大自然中蕴含的诗意着手,运用各种手法,描写了月夜荷塘的声、光、色、味,从而创造了使人沉醉的诗般的意境。当然,朱自清对待自己的生活有着严肃的思考,并且“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脚印”,这种进取不懈的人生态度,在当时影响很大。在《荷塘月色》的创作中,也融入了作者在矛盾中积极面对现实的生活态度。正是作者倾注的独特情感与典型环境的气质相结合,才铸就了它的经久不衰。因此,《荷塘月色》的“加入”着实让学生在真情体悟方面提高了认识。

再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选入2009年鲁版教材必修一,既是对古文传统的发扬,又闪耀着智慧与理性的光芒。李白有两句名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用这两句话来赞美《归去来兮辞》再恰当不过了。

汉魏六朝,文风绮靡。陶渊明的出现无异于在花团锦簇中伸出一枝青枝绿叶,又好像在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贵妇人中走来一位不加修饰的清纯少女。返璞归真,崇尚自然,这既是陶渊明生活的准则,也是他创作的准则。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把隐逸作为生命的寄托与归宿,将“人格”与“自然”视为生命的本质二元。当然,这是在看透了官场的腐败黑暗之后转向大自然而获得的一种觉悟。这种觉悟的换取同样也是陶渊明无可奈何的抉择。

本文语言十分精美。诗句以六字句为主,间以三字句、四字句、七字句和八字句,朗朗上口,韵律悠扬。句中衬以“之”、“以”、“而”等字,舒缓雅致。有时用叠音词,音乐感很强,如“舟遥遥以轻,风飘飘而吹衣”、“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多用对偶句,或正对,或反对,都恰到好处。描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有趣。宋代大文豪欧阳修说:“进屋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评价之高,可见后人推崇之至。

无论是现代美文还是经典古文,都对学生素质提高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在课本篇目选择上,这两类文章占了很大篇幅。

二、 对外国文学名篇的关照

中国五千年文明铸就了丰富的文化积淀,然而只关注本国文化,忽视对外国文学的摄入,那只能是闭门造车。编者编制的前提可以说做到了“鱼和熊掌可兼得”。高一必修第二册课本新增了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的《装在套子里的人》,小说为我们塑造了沙皇时期一个顽固维护旧制度、旧生活,极端恐惧和反对生活中任何发展变化的典型人物――别里科夫,以一代百,尽显特殊时期社会的人生百相。

作品以漫画式手法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一人物,从他的日常生活着手,描绘他在生活中一刻也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套子”:晴天带雨伞,耳朵塞棉花,把脸也躲藏在竖起的大衣领里。如果仅仅这样,那么只是孤僻可笑罢了,就让他躲在角落里吧;但是问题远不止此,他还要用“套子”去戕害别人的思想。总而言之,人们对这个神经质的、变态的套中人妥协让步,可以说许多人也被迫不同程度地钻进“套子”中去了。别里科夫,一个小小的教员,没有权利后台支持,却坚持在自己构建的“套子”中并乐此不疲,这不能不让人深思,别里科夫不是单个人,而是一类人,是19世纪沙皇当局强化国家机器来维持其地位的牺牲品。人们害怕他,其实是被当时社会笼罩的白色恐怖压迫得喘不过气来。别里科夫死了,人们该解放了,可是那些别里科夫式的人们却如影相随,因为这是一个僵死、腐朽的社会。作品通过别里科夫这个人物,将批判锋芒直指扼杀一切生机的沙皇专制制度。让学生在结合沙皇俄国的具体背景下了解,就更能深刻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这对增强学生对课文的把握力大有裨益。

可见,外国文学名著节选的合理适当注入,给学生带来了别国风情的体验。再诸如莫泊桑的《项链》、卡夫卡的《梦》等,着实为语文教科书添加了一朵朵绚烂之花。

三、 讲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变化

高一必修第二册中新增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作为讲读课文,而相应的台湾作家颜元叔的《荷塘风起》由原来的讲读课文调整为自读课文。这种变化首先体现了对经典名篇的关照,其次对学生来说将较难理解的篇章都放在自读系列。像这样的情况还有必修四宗白华的《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篇目。编者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最终目的,可谓煞费苦心。

其他的变化还体现在原课本篇目之间的调整,这些变化是素质教育必经的一个实验过程。当然,学校素质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综合的育人功能。因此,各方面都要从素质教育入手,使学校充分具备实施素质教育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只有这样,实施素质教育才会更有保障。

语文教科书的这几点主要的变化,充分体现着素质教育的宗旨,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我们无数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地潜心研究,结合教学与学生实际,把素质教育真正贯彻下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幸福就在眼前,而不是遥不可及。真正做到陶行知先生所说的:“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参考文献

[1]杨文.和儿子一起成长[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2]汪家熔.民族魂:教科书变迁[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3]苏艳霞,丁春锁.语文教程[M].厦门: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王荣生.语文课程论基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上一篇:语文课堂教学要留有空白 下一篇:探寻初中语文高效课堂的“三级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