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传统向现代嬗变

时间:2022-05-14 11:26:15

河南农业:传统向现代嬗变

2012年正月初三,返乡的记者驱车驶出郑州市区,沿新密、禹州、登封、郏县一路西南,满眼的平原或是山峦麦苗青翠,一座座村庄沉浸在新春的阳光里,远处不时传来鞭炮的炸响声。

河南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耕地占中国1/16,粮食总产连续4年超千亿斤,占中国粮食产量的1/10,小麦产量占中国1/4强。每年向外输出300亿斤以上粮食和粮食制成品。作为全国粮食生产大省,河南“农之势”的影响力已越出国界,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魔术之乡袁庄村气象新

记者来到远近闻名的魔术之乡――宝丰县赵庄乡袁庄村,村中心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异常。数百名村民在进行荡秋千、骑自行车比赛,一片欢声笑语,把春节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记者在欢乐的人群中找到村党支部书记袁军国,袁军国一边当裁判,一边抽空和记者聊起来。

2001年,退伍军人袁军国在家乡投资千万元创办了宝丰县红盛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红薯超万吨,实现产值1000多万元,转移农村劳动力一百多人。企业的发展带动了袁庄经济的全面复苏,激活了群众致富的信心,树立了民营企业的威信。2004年10月,袁军国任村支部书记,他大力支持村民互帮互学,让百余人熟练地掌握了魔术技巧。组织魔术团外出表演。这些年,全村建立民间魔术团体一百多个,从艺人员发展到千余人,年收入近2000万元。从此,这个远离县城有着千余人口的村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2008年底开始,红盛公司筹措资金开展新村建设工作,累计投入资金两千多万元完成了多项基础建设任务,第一期43户新民居全部建成并入住。2010年3月,红盛公司投资1500万元的新居二期工程开工,50套新房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并对新居周边的绿化以及路面的硬化进行了完善。现在老百姓已经住上了宽敞、时尚的新房。

“等后几期工程完工,袁庄人都会住上新房。”袁军国领着记者随意走进路边的一户新居,楼上楼下,窗明几净,宽敞的院子里,还建有车库,比城里人还气派。

在村文化大院,退休的村委会老主任岳春林告诉记者,2011年春节刚过,袁庄村开工修复废弃了二十多年的引水灌溉渠。这几年天气干旱少雨,兴修水利已经成了老百姓呼声最高的问题之一。红盛公司拿出300万元,修复了5公里的引水灌溉渠,新建了4公里的退水渠和4公里的田间路,又新打了两眼80米的深水井,并在水渠道路的两侧种上了风景树,使袁庄真正实现了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

袁庄村有416户,1600多口人,共有耕地2000亩。近年来,全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力外出耍魔术和务工挣钱,村里只剩下老人、妇女和儿童,每到农忙时节,收种庄稼成了一件麻烦事儿。尽管村里购买了大型的农用机械,成立帮扶队帮助困难群众浇灌农田、收种庄稼,但种地问题仍让外出人员“牵挂”、让留守人员“费神”。为此,袁军国和大家经过科学论证、精心谋划,算大账、算细账,做通村民思想工作,和宝丰县康龙公司签订土地流转合同。由于土地条件好,灌溉方便,以每亩地每年1000元的价格,将全村2000亩耕地全部租赁给公司经营。

从某种意义上说,袁庄农民没有了土地。

现任村委会主任岳振林说,全村土地全部依法流转后,康龙公司开出18条生产路,拔掉八百多个“地界石”,平掉八百多个田间地畦埂,增加土地耕种面积60亩。同时,土地流转还有利于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便于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土地收入。毕业于河南大学教育系的大学生“村官”孙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原来一亩地农民刨除所有费用外只能挣五百多元,现在每亩流转费就有1000元,更重要的是没有外出的人还可以到康龙公司打工,每天工资50―80元,这样下来,一年还能挣几千元。至于那些开着车到外地表演魔术的袁庄人,挣的钱远远不止这些。

袁军国告诉记者,最近,村里连续召开几次群众会,讨论全村群众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后如何发展的问题。村里将对有项目、没资金的群众给予资金上的帮助,让他们不种地一样赚钱致富,让全村群众都享受党的富民政策带来的实惠。

在自行车比赛现场维持秩序的安徽大学就读的岳佩资告诉记者,村里的孩子考上大学每年都有奖学金,在说到袁庄的未来时,岳佩资充满信心。

身边,袁庄村的男女老少骑着自行车,一排排地行进在平整的大路上,撒下的笑声在村外麦苗青青的田野飘荡……

远程视频田间会诊和“洋樱桃”

“我们方城这个地方今年墒情比较大,麦苗有点旺长,杂草也比较多,想请教专家给予指导指导。”

2011年12月5日下午,冬雨淅沥,寒气袭人,在河南省方城县赵河镇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综合改革试验区麦田中,牛庄村农民陈兆云正冒雨通过电脑远程视频,向在郑州的河南农大教授、植保专家李洪连请教麦田管理的有关问题。

“今年小麦旺长是一个普遍现象,可以采用三个方面措施进行防控。第一可以利用多效挫化学药剂化控,第二可以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适当进行镇压,第三是到明 年春节后二月份进行中耕,目前化控比较适合南阳方城的情况,杂草可以利用除草剂防控。”

李教授在河南农大专家远程视频科教服务中心对陈兆云进行现场视频讲解,将方城与郑州200公里的距离拉近在视频画面前。就在李洪连身旁,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正专注地看着农大专家与方城农民的对话,对这种远距离视频会诊小麦苗情连连称赞。

当天下午,卢展工视察河南农大,特地来到农大远程视频科教服务中心,现场观看农大“专家远程视频诊断系统”演示情况。他指出,通过远程视频农业技术指导,能够为农作物管理提供及时快捷准确的服务,充分展示了先进科学技术支持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

陈兆云在视频对话结束后对记者说:“俺今天能够上视频与农大专家直接对话,能够让卢书记看到俺现场提问问题,俺一定要加强小麦田间管理、争取明年小麦高产,为国家多打粮食,多做贡献!”

郑州市农业的地位在河南历来举足轻重,所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农民增收,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是近年来郑州市现代化农业努力的目标。

在郑州市二七区侯寨乡试验场科研生产的种植基地,市农林科学研究所珍稀植物研究室主任杨巧云十多年如一日地在试验田里劳作着,用知识和智慧对农民进行科技指导,依靠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从而带动当地农民走上致富道路。

在一片樱桃园里,杨巧云通过引进美国、乌克兰、加拿大等国家优良品种,和当地的樱桃嫁接后,进行栽培、实验、筛选,最后筛选出了7个适合河南省生长的甜樱桃品种。

“按照传统的栽培方式,一亩地基本上也就栽56棵,但是现在采用高效的栽培技术,一亩地栽培110棵,按照栽培传统方式,一亩地收樱桃800斤,如今一亩地可以达到1100斤,现在市场上欧洲甜樱桃一斤可以卖20块钱,一亩地增收300斤的话,可以增收6000块钱。”杨巧云告诉记者。

杨巧云生长在农村,上大学选择了园艺系,通过刻苦钻研,杨巧云不断创新养殖技术、破解专业难题,她的研究成果《香椿周年采芽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一种用于植物栽培的陶化营养土及其制备方法》等先后多次获得河南省、郑州市科技进步奖,她研制的常绿树种栽培方法已在郑州市多个景观道路上推广使用。

品牌化的农业之路

“想不到俺种的萝卜贴上‘坡河’商标,每公斤的价格增加到了两元。”在郏县长桥镇郑桥村,村民李清霞乐呵呵地说。

据郏县农业局局长蒋建国介绍,这是该县从“卖产品”转到“卖品牌”的一个缩影。

郑桥村萝卜种植历史悠久。早在两百多年前,清嘉庆帝南巡途经郑桥村,因病以萝卜食疗,两日后痊愈。嘉庆帝大加赞赏,称之为“神蔬”。之后,当地乡绅将本地萝卜取名为“坡河萝卜”,并运至京城销售。“坡河萝卜”以其脆甜可口且具食疗功效而名声大噪。原来,由于缺乏品牌意识,“神蔬”并没有给当地农民带来太多惊喜。后来,村里筹资成立了郏县郑桥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以合作社为依托,注册了“坡河萝卜”商标。合作社按每公斤0.7元的价格收购社员的萝卜,仅此一项社员的亩收入就有两千五百多元。萝卜再经过精细包装后销售,每公斤的价格增加到了2元。

目前,坡河萝卜打进江苏省超市,青杨庙的菜心进入香港超市,前王庄的萝卜漂洋过海上了日本人的餐桌。雨霖头花生、广阔天地大白菜、纪村红薯取得省农业厅“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书”。“群生”牌花生和郏县广阔天地蔬菜生产加工协会的“广阔天地”牌大白菜,跻身河南省名牌农产品之列。

“中国枣业第一股”郑州好想你枣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聚彬认为,农副产品如果没有品牌支撑,就无法在行业中成为引领者。围绕着打造“好想你”品牌,好想你枣业把传统的种植大枣延伸为一种生产方式并赋予它现代企业管理的理念,创造了一个枣的神话。

“世界红枣看中国,中国红枣看河南”。如今,世界上99%的红枣产在中国,河南则已经成为中国的“红枣经济晴雨表”。

据介绍,以郑州为中心的河南枣区,已经成为中国红枣原料集散基地、红枣制品孵化基地、红枣制品加工核心区。郑州市的红枣加工企业已达160家,今年原料交易总额约10万吨,成交金额有望达到15亿元。2000年,中国红枣种植面积才一千多万亩,如今已经达到3500万亩,位列各种干果种植面 积第一。随着新郑红枣“西移”种植战略的成功,新疆、甘肃、宁夏等地红枣种植面积飙升。2010年,郑州市10万“红枣大军”西进,远赴新疆等地从事红枣种植、技术指导、红枣经纪。小小的红枣真正成了一个大产业。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谷建全告诉记者:“农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主要靠品牌推动,有了品牌后附加值就高,农业效益就体现出来了。品牌农业和效益农业是相辅相成的。”

传统农业的华丽转身

近年来,河南省中牟县积极推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使传统农业大县成功转型为大蒜、西瓜、草莓、蔬菜等多业并举的特色农业大县。

中牟县曾属黄泛区,大部分土地为沙荒地、盐碱地。上个世纪90年代起,中牟县大做农田水利文章,一跃成为粮棉大县。中牟县水务局副局长朱大林介绍说,通过二十多年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国家规划投资的许多骨干农田水利设施已经基本完善,但是还存在渠灌水利用系数低、井灌费用高等问题,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中牟耕地面积94.2万亩。通过打井配套、低压管道、田间斗农渠疏挖衬砌、喷灌和滴灌设施推广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中牟县耕地有效灌溉面积提高到86.7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4%,节水灌溉面积也随之提高到45.57万亩,渠灌和井灌效率也分别提高到了45%和70%以上。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灌溉效率的提高是中牟农业结构调整的有力保证。中牟县农委白永强告诉记者,特色农业发展与传统农业发展相比,对灌溉水资源的需求量更大,对灌溉作业效率的要求也更高。

白永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麦地一年浇水需要两次,而一亩大蒜则需要浇水6到7次,传统的柴油拖拉机抽水浇地,一亩地需要2个小时,这种效率根本无法满足规模化的特色农业需要,完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则是有益的补充。”

针对这种情况,中牟县以项目建设为平台,实现大型灌区工程带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喷灌、滴灌等节水设施的推广使用,并利用资金整合、多元融资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在管理方面,中牟县还创新性地走出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理和农业合作组织互动发展的特色农业发展之路。

“阳光工程”更阳光

2011年11月26日,河南夏邑县车站镇程大庄西村,程丕七正招呼着村民往集装箱上搬运双孢菇。这批30吨的双孢菇,将通过青岛港口出口欧洲。

参加过县农广校开展的“绿色证书工程”培训、拥有“绿色证书”并荣获“2010年度河南省十大‘三农’新闻人物”称号的程丕七,筹建了中州食用菌开发有限公司,带动豫鲁苏皖4省周边16个县市6万多农户种植双孢菇。如今,夏邑县像程丕七这样“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越来越多。他们“种地看市场,了解行情看网”,利用市场机制、市场信息调整种植结构、避险增收,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务农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关键农时缺人手、发展现代农业缺人才、新农村建设缺人力。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是实现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河南省农业厅科教处副处长杜冠华说。

农业大市河南驻马店在培训新型农民中,尝试把“工业思维、商业意识、企业机制”带入农业,培养农民用企业化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或经营,努力实现“组织最佳化、产业个性化、品质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经营市场化”的效果,在农业产业化中实现农民由传统到新型的转变。

近年来,河南省围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积极组织实施针对农民技能培训的“阳光工程”。从2010年开始,河南省调整了“阳光工程”培训的内容和重点,由外出务工培训,向就地就近转移培训转变;由为城市和二、三产业培养人才,向为农村和农业培养人才转变。今年的培训更是向农业和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村特色产业、农民创业和农村带头人培训倾斜,“阳光工程”培训还由过去的补贴培训变为免费培训,个别工种如沼气工还免费给参训农民进行职业技能鉴定。

从2012年开始,河南省将根据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需要,按照发展高效种植业、规模化养殖业、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等现代农业的要求,开展农民科技培训,计划5年内培训技术骨干农民50万人,同时围绕农业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建设、促进农民创业、规范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加工开展培训,培训农民一百一十余万人,为加快河南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河南的“三农”问题关涉全局,粮食生产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不久前河南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路子。”是最近中央提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任务。

河南正为走好这条路扬帆高歌。

上一篇:肥城:打造有机蔬菜国际名片 下一篇:兴十四村:半个世纪的产业富民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