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介入

时间:2022-05-14 06:02:27

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介入

摘 要: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在思想、行为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帮助他们走出困境。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阐述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心和爱护,以达到最终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目的。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识码:A 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8.011

留守儿童,指父母双方或一方离开家乡外出工作,而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与父母(或父母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1]。当然,留守儿童这一概念不仅存在于农村,也存在于城市,笔者主要阐述的是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

全国妇联于2007年联合有关专家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对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问题与对策进行研究。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公布这份近万字的研究报告。根据“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课题研究小组确定我国0~17周岁“留守儿童”在全体儿童中所占比例为21.72%。据此推断,全国农村“留守儿童”规模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农村“留守儿童”已非常普遍,且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关注[2]。

1 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加快,催生了特殊的中国农民工群体,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别无选择地留在了农村,成为了留守一族。由于这些留守儿童在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远离父母亲情,因此很容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着任性、孤僻、情感淡漠、合作意识差、行为习惯差等问题,辍学、失学现象严重,一些人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留守儿童出现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众多社会问题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它不仅关系到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1.1 思想品行方面

一方面,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远在外地,不能对其子女成长中的思想品行进行关注,只能盲目采取物质消费予以补偿。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受负面影响较多,在成长中没有树立好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不知道体谅父母辛勤劳动挣来的血汗钱,认为是自己应得的,奢侈浪费,讲名牌、摆阔气,长久以往,养成了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且没有形成对社会、对家庭的感恩意识。另一方面,由于从小缺乏父母的教育和引导,致使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人长期厮混,抽烟喝酒、打架斗殴,极个别的儿童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中国青年报》2006年7月12日报道,福建省青少年犯罪20%是留守儿童所为[3],这个数据十分让人痛心疾首。

1.2 学业成绩方面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很多均在外打工,子女绝大部分由祖辈照顾,多是爷爷奶奶一辈。他们那一代知识水平欠缺,大多数是文盲或者半文盲,且年事较高,照顾饮食起居尚显不足,学业方面更是无力,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业基本上是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他们中有些不爱学习的孩子经常出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游戏厅”等现象,再加之爷爷奶奶对孙辈的溺爱,并不苛求于他们,使其最终荒废了学业。还有的农村留守儿童,只有父母一方在外打工,这种情况比父母双方均脱离孩子身边稍微好一点,然而留下的一方却不得不扛起沉重的家务和农活,很多时候他们也同样无暇顾及自己孩子的学习。据调查,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普遍明显低于其他儿童。

1.3 心理健康方面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他们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着非常关键的影响,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叛逆而又脆弱,更需要父母的良好引导。如果父母与孩子长期两地分离,失去了必要的交流与沟通,会在无形之中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一定的不良作用。例如,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甚至几年都不回来一次,使得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从小就缺乏亲情的安慰和关怀。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没有人给予建议和帮助,往往会感到紧张、多疑、焦虑、忧郁。又比如,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有时候孩子们青春期的问题难以启齿,想倾诉时又找不到好的对象,长此下去,他们的性格会变得比较内向、比较自卑、不爱微笑、不爱参加集体活动,与他人交谈的能力也会变弱。严重的话,还可能患上自闭症、抑郁症,最后演变为自残、自杀,到那时后果将不堪想象。

2 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介入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社会工作是找接受过特殊训练的人来承担“助人”的工作。社会工作者是一种专业人员,一种专门职业的从事者[4]。就上述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迫切需要社会工作的专业介入。

2.1 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必要性

庞大的农村留守儿童队伍是未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拓者,其成长过程中如果出现重大问题势必会影响和谐社会的建立。这要求我们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格外关注,解决刻不容缓。目前国家的政策、制度还是很倾向于照顾留守儿童,但大多数决策是从宏观层面出发,比较注重物质性给予,与实际情况有一定的脱节,故工作效率不高。而社会工作注重从心理、情感等角度出发,进行人文关怀,这正是社会现实迫切需要的,而且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养也能使留守儿童敞开心扉、疏导情绪,表达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情感。

2.2 需要社会工作专业介入的可行性

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教育问题上,目前的方法主要还是以学校教师的教育为主,缺乏专业的指导,如一些心理咨询等。由于现在学校孩子较多,老师工作量比较大,有时候也无暇一一顾及,因此,收效不大。而社会工作者主要采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服务于留守儿童,效率会大大提高。首先,社会工作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等专业的工作方法协调各方的社会资源。其次,社会工作者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掌握专业技术以及操作方法,有一套行之有效的体系,可以将收集到的资源进行最优化的配置。另外,社会工作服务的特色是更注重人文服务,从心理、精神层面去解决问题,而这正是留守儿童缺失最多的,也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不可忽略的因素。

3 对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的社会工作介入方法

3.1 个案工作方法

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以个人或家庭为对象的社会工作专业方法。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建立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协调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为案主提供直接的一对一服务,以协调案主摆脱困境,解决问题,达到与社会、环境的良好适应[4]。

个案工作作为社会工作的一种基本方法,是处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常见的方法。开展留守儿童的个案工作,一方面要促进留守儿童生理健康的发展,给予他们最大的物质帮助。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开展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对其加强思想教育。但是不同的孩子从个体的发展本质上来看是完全不一样的,存在着多样化的过程。并且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使得他们对生硬的灌输、训诫特别反感和抵触。这就决定了留守儿童个案工作特别要强调助人自助,把工作重点放在增强留守儿童自尊、自信、自强等能力上面。社会工作者要在相处中与留守儿童建立一种彼此信任合作的和谐关系,打消他们的猜忌,排除他们的苦闷,赶走他们的孤寂,与他们做亲密的朋友,充分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共同探讨和研究他们自己的问题,达到真正帮助他们成长的目的。

3.2 小组工作方法

社会小组工作是以小组为对象,运用小组动力程度与小组活动过程设计技术,使小组中的成员达到社会性的发展、行为的改变,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进而促进整体社会中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进步[5]。

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农村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通过集体环境给他们注入希望,让他们拥有自我表达和情感宣泄的机会。同时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养成遵守纪律、互相帮助的好习惯,改掉以前那些自由散漫、完全个人化的作风。小组工作可以采用沟通、交流、座谈等方式使孩子们最终打开自己的心扉,接受正确的思想教育。

3.3 社区工作方法

社区工作可以认为是社区组织和社区发展的综合。它是一种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工作方法,由专业社会工作者本着助人的价值观念和专业技艺,与其所服务的社区居民一起工作,推动与居民福利有关的社会行动以及制定社区方案[4]。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很少或根本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在社区教育中尚处于“真空”状态。因此,可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组织牵头,联合当地的妇联、村委会共建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体系。如为留守儿童建立家庭档案、学习档案等,以便更好地掌握他们的情况。除此之外,建立农村社区公共图书馆和文体活动场所,使留守儿童阅读有图书,娱乐有伙伴,锻炼有场所。还可以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在寒暑假期间为留守儿童提供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4 家庭、学校以及政府的结合

上述3种方法都是从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来进行阐述的。除了这3种方法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帮助农村留守儿童走出困境。社会工作者除了开展专业方法进行救助外,还应该努力协调好农村留守儿童自身家庭、所在学校以及当地政府之间的关系,得到他们的支持与帮助,让全社会都来关注、关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首先,留守儿童最希望的就是家庭的温暖。因此,社会工作者需要将孩子们出现的问题详细告知家长,引起他们的重视。要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时对子女的教育方式,让他们对外出务工与孩子成长进行有效权衡,进而做出合理的安排。同时,家长和学校之间要经常保持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下成长。

其次,学校是留守儿童另一个可以依靠的港湾。社会工作者应该帮助学生和老师之间进行及时的信息沟通,让孩子们愿意亲近老师,在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能够向老师求助,解决他们性格上、生活中的缺陷问题。

最后,政府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思想教育问题上责无旁贷。在政策体制方面,社会工作者应该积极呼吁政府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使他们能就地入学,从而逐步减少留守儿童的比例[6]。

4 小 结

十报告中提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的基本国情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不会有根本的改变。只要“三农”问题得不到基本的解决,农民的生活状况得不到很大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就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存在,这一问题也将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工作者应该不断发展和增强其专业性,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 周林,秦永红.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 王文晶,李卉,王瑞娟.社会工作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分析与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8(5):86-89.

[3] 刘美玲,李忠伟.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成长问题介入的模式探索——在农村建立留守儿童服务中心[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7(Z1):139-142.

[4] 李迎生.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 陆士桢,王钥.青少年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310.

[6] 魏晨,黄柳.社会工作多维协调机制对农村留守儿童介入的探究与思考[J].社会工作,2012(6):68-70.

上一篇:集体环境下的电脑“护航” 下一篇:Windows 8“听”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