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备课思考

时间:2022-05-14 05:35:16

信息化社会环境下的备课思考

网络是现代信息沟通的重要渠道,在教育中也具有重要作用,它使得学生的学习形式、教师的备课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方便了不同学校、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教师还可以把所讲内容设计成课件的形式进行知识的讲授,这能够使得抽象的知识直观化,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是由于网络具有以上种种优点,有条件的学校实现了信息化,很多没有条件的学校也创造条件实现了信息化.从此,教师们可在网络信息的海洋里畅游:学习知识,了解世界,网络通信,网上备课.但是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有的教师上班期间聊天、玩游戏,这使得读书、备课的时间比以前少了,备课时经常做一些复制、粘贴的工作,养成了懒惰的习惯,教学成绩出现了滑坡.

我们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应该如何进行备课呢?

任何外在知识只有经过消化后才有营养,只生搬硬套是行不通的.因此,我们一线教师绝不能复制、粘贴了事,要做机器的主人,自觉控制上网时间,腾出时间多学习、多备课、多思考,要吃透课程标准,把课本搞熟,要钻研教学参考资料,对于全册书、章节的知识结构要做到非常熟悉,做到既知森林又见树木.

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能够较好地发挥同科组教师的集体力量,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众人智慧大于个人智慧,在集体备课时要积极发言,既要提出自己的疑惑,也要积极参与别人的问题研究,通过集体备课获得思想上的启迪.

在钻研课标教材、集体备课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借助网上优秀的教学资源进行备课,如别人的教学实录、教学设计、教案、学案、课件设计等都可以经过筛选,加以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

教师要关注教学的对象,上课如果眼中没有学生,那就是一味地蛮教.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学情,他们的知识储备、基础是否扎实都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的.他们在作业中的问题、课堂上的疑惑、回答教师提问出现的问题都是教师备课时要考虑到的内容.

一、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设计教案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可以利用word、excel、flash、ppt等信息工具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与应用.

1.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把含有不同媒体信息的几种教学内容组成有机的整体.

2.根据教学内容,把含有各种教学要求的不同教学资料重新组合.

3.根据学生已经掌握知识的情况,把相关学科的准备知识和扩展视野所需要补充的内容组成有机整体.教师只要把储备的有用资源重新加以合理编排、适时应用,就会形成一个传统的文字教案所不能及的良好教案.

教师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很普遍.对此,本人有几点看法:

(1)课件制作前首先要目的明确,清楚要解决什么问题.

(2)要选取不能够动手操作验证或传统的讲解不够理想的问题来制作课件,不能为制作而制作.

(3)制作的课件要易于安装,操作界面要清晰明了,以利于应用.

(4)不要大量地使用视频材料,否则会大量占用课堂时间,学生自己理解、思考、感受的机会自然就减少了.总而言之,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课件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多样化的教案形式

因为有了计算机,很多学校提出无纸化备课的要求,这是不科学的.比如,有的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不习惯用计算机打字,打字速度慢.

无纸化备课还有一个缺点,它便于懒惰的人复制、粘贴,把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导致弱化教师思维的现象.无纸化备课的前提是电的稳定,但是遇到停电的情况就无法正常使用课件,就打乱了原来的教学思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上课,教师的语言表达可能因为没有课件而不准确,教学重点不突出,难点无法突破.

教案的形式不能要求过死,教师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根据学科特色、内容而定.

使用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的,就没有必要制作课件,教师可以手写教案,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虑学情,突破重点、难点上.可以看出,教师手写教案是完全有必要的,统一要求无纸化办公的学校也应该让教师准备一份简案,或者要求教师在课本上把重点、难点加以分析,补充内容,以备意外时使用.

三、教案要实现共享

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要建立个人文件夹,按照教案、课件及其他教学资料分类,这样便于查找,使教案等资源发挥它们最大的功效.鼓励教师写预习案以及课堂教学反思.建立校园网,教师的备课资料要上传,实现全校共享.

上一篇:“四段八环节”物理教学模式的思考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要点”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