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理性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时间:2022-05-13 09:35:28

有限理性视角下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摘要:我国的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力机构,但是其人才培养模式饱受诟病。为什么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经历这么多年的发展和改革还是不能适应社会、科技文化、人才的需要?究其根源是因为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和运行受完全理性的影响和支配,忽视了有限理性的限制。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 完全理性 有限理性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057-01

1 有限理性理论

西蒙认为,理性是用评价行为后果的某个价值体系,去选择令人满意的备选行为方案。在现代决策理论基石中,西蒙对理性做了更为概括的定义,广义而言理性指一种行为方式:适合实现指定目标;而且在给定条件和约束的限度之内。

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概念是阿罗提出的,他认为有限理性就是人的行为“即是有意识地理性的,但这种理性又是有限的”。20世纪40年代,西蒙在《行政行为学》(1947)中,基于有限理性描述了一套以“满意”为导向的选择模型,该模型认为:(1)人们的行为序列计划有限,认知能力有限且操作环境复杂;(2)面对期望,目标呈多样化的趋势;(3)短期记忆瓶瓶颈使目标实现呈顺序趋势而不是同步;(4)选择行为标准是满意而非最优化,满意是指在各方面属性达到期望要求。通过这个模型,西蒙改进了传统理性选择理论的“理想化”和“模型化”决策,纠正了理性决策中“最优化”导向造成的现实偏差,从根源上使得理性选择的预设条件更符合决策现实环境,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理论与实际脱节的矛盾。

2 现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培养目标与实现培养目标的手段脱节

在高校各种专业培养方案中,尽管都罗列出了一些培养目标,但这些目标并没有细化到各门课程和具体的教育教学环节中去。因此,教师在教授某门课程或者从事某种教育教学活动时,关注的往往是所教内容或者活动内容,而很少关心这些内容如何实现目标。

2.2评价与目标脱节

高校中每个学期的考试,对学生来说都是对学习情况的一种评价。但由于教师的教学活动缺少目标的引导性和针对性,因此,考试内容多与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内容有关,而常常与目标关系不大,即使有关,也是一种“模糊的关联性”。

2.3单门课程与课程总体脱节

我国各大学的培养方案中,各门课程和各项教育教学活动与培养方案的总体目标之间的联系非常松散。在教育理论上有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对学生产生影响的主要是课程总体的作用,而不是一门一门课程单独作用的总和。所谓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就是这个意思。但在我国高校的课程建设中,对单门课程的关注要远远胜于对课程总体的关注。

2.4教学方式方法与培养方案脱节

教学方式方法是一门课程或者一种教学活动所采取的手段,它受具体的课程目标、学科性质、教师个性、学生状态等很多因素影响。但由于对这些问题都没有很好地研究和考量,目前大学的教学方式方法往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整个培养方案的目标、内容、特点等没有建立清晰的联系,使教学方式方法在很多情况下变为一种在封闭的课堂环境中任凭教师个体发挥的随意性动作。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有限理性思考

3.1正视教育系统的复杂性

教育活动是极其复杂的关于人的活动。它总是与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联系,总会受到人的心理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的教育活动具有更为明显的情景性,不同情境中的教育活动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单纯用划一的理性方法难以全面反映教育活动的本质。教育活动涉及到诸多理性不及的因素,应当充分认识到教育活动的有限理性。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其实就是它的有限理性的体现。

3.2按照满意原则设定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是人才培养模式中相当重要的内容。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评价教育活动好坏的归宿点。目前各种类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上属于文本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追求模式文本的漂亮,而不太关注模式的实施和评价。因此往往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教育目标,最佳的教育目标,最理想的教育目标,而不是追求最合适的教育目标,而这恰恰会影响到人才培养模式的可信度和实施效果。追求效益最大化的模式目标,违背有限理性的主张。

3.3重视人才培养模式制定过程中的有限理性

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主要是基于对教育环境的分析,确立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并围绕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提出发展举措和行动方案。应当把教育理解为一个开放的人类系统,它处在一个不确定的、不连续以至于复杂的环境中,理解是有意义教育行动的前提,教育变革成效取决于参与变革的各方对变革意义的理解与接受程度,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决于沟通、理解、协商,而不是政治权力和专家知识。

3.4公共参与人才培养模式

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说明人才培养模式实际上是一种有限理性的活动。这种活动只有发挥公共的集体参与,才能够提高它的效果。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活动要发挥民主原则,注重公共的民主参与。通俗地说,公众参与就是给大家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实现群众参与社会改革与发展的权利,具体到学校办学来讲,就是教师、学生和家长拥有参与学校管理和教育活动的权利和义务。

参考文献:

[1]赫伯特・西蒙.现代决策理论的基石[M].杨栎, 徐立译.北京: 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1.

[2]邓汉慧,张子刚.西蒙的有限理性研究综述[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

[3]李广海,陈通.现代决策的基石: 理性与有限理性研究述评[J].统计与决策,2008,(3).

[4]王伟廉.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J].中国高等教育,2009,(8).

[5]王伟廉.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教育研究,2009,(12).

上一篇:直觉思维在中学数学解题过程中的应用研究 下一篇:构建特色学生文化、推动和谐校园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