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设计中童趣心理运用初探

时间:2022-05-13 08:22:36

现代设计中童趣心理运用初探

摘要: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活动时会运用到许多原理,其中对各种心理学原理的研究与运用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如我们所熟知的设计心理学原理、色彩心理学原理等。而本文将就儿童心理学原理在设计中的运用浅析儿童心理学对设计过程以及设计结果的影响。

关键词:童趣心理; 儿童认知过程;泛灵论;理论与应用; 契合

Abstract: the design activity, designers to use many principle of of all kinds of psychological principle of study and application for most people agree has, as we have known as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psychology, the color psychology principle, etc. And this paper will child psychology principle in the design using child psychology to shallow design process and the effect of the design.

Keywords: tong qu psychological; Children's cognitive process; The theory of the spirit; The theory and application; fit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童趣心理与设计灵感

生活中时常会有一些设计作品,无论是从造型、色彩上,还是从功能以及视听语境上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丝丝轻松、活泼与童真趣味。毫无疑问,正是作品中恰倒好处地运用了一些“活泼、童真”元素,才得以引发了一直留存于我们心底的那份对于“童真”的共鸣,与此同时,我们也被设计师独具匠心的创意灵感所折服。设计师能从大众对于“童趣”的共性认知中寻求灵感并围绕其进行构思创意,体现的正是设计师的敏锐捕捉力,其紧紧抓住了受众潜意识中的“童趣心理”,并运用各种设计原理进行有效煽动,因而,作品才具有了感召力。

那么,什么是童趣心理呢?每个人在孩童时代都会有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教室顶上的旋转电扇如果掉下来会怎样,装满氢气的气球为什么会飞上天,瓜子会不会在肚子里长成西瓜,我讲的话小猫为什么听不懂?如果有人欺负我,会有正义战士来救我吗?......

对于每个个体来说,童年的记忆都是无法磨灭的。无论是快乐的、悲伤的,抑或恐惧的。而每个个体看似独特的经历又会暗藏着某些共性。这些共性因素形成了我们关于童年阶段的共性认知与记忆,并一直留存于我们的思维与行为意识中,随时可被外界的相关刺激激活并形成共鸣。我们即可将这种心理反应称为童趣心理。对于设计师而言,研究并且运用一些童趣心理因素,无疑能寻求到更多设计灵感。

二、“童趣心理”解读与“童趣设计”应用

若想把握受众的童趣心理并进行有效煽动,就要求设计师必须从童趣心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中去了解根本原因。在这里,我们不妨运用著名瑞士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泛灵论”对儿童认知思维过程作一番全面深刻的研究。皮亚杰认为,思维或智慧的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核心,其发展阶段的最主要特点是:所有儿童对世界的了解都遵从同一个发展顺序,在认知过程中犯同类的错误,得出同样的结论。他把个体思维发展的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①感知――动作阶段(0-2岁)。主要特点是儿童依靠感知动作适应外部世界,构筑动作格式,即思维与动作密切相连。儿童可以将自我从外界客体中区分开来,开始认识到主题既是获得的来源,也是认识的来源。

②前运算阶段(2-7岁)。由于符号功能与象征功能的出现,思维得以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表象思维与直观思维成为该阶段的主导。由于儿童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看待世界,尚不能变换角度或意识到他人有不同的视角,因而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点。此外,由于儿童不能很好的区分心理的和物理的现象,思维还具有“泛灵论”的特点,即倾向于将活动着的任何物体都视为有生命的。

③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在这一阶段,个体的思维具有了内化性、可逆性、守恒性以及整体性等特征。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与前一阶段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儿童的思维已经摆脱具体事物的束缚,而着眼于抽象概念上。也就是说他们能把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对假设进行推理。

以上观点我对第一、二个阶段的表述较三四阶段详细。对于皮亚杰的思维认知发展理论中的第二个阶段,儿童在认知中所出现的以自我为中心以及“泛灵论”的特点,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例如,儿童让布娃娃跟自己一起睡觉,一起玩,有开心或者不开心的事情会和布娃娃分享,认为布娃娃能懂自己的心。或者动物和自己一样也会有爸爸妈妈疼爱,也有自己的家,也需要学习等等。

以上所说的是心理学家研究的儿童心理理论知识。如何将理论运用于设计中,让理论与应用找到一个契合点,这个是我们要思考和探讨的。例如:香港原创漫画《麦兜故事》,讲的就是一只粉色小猪的故事。它左眼上有个胎记,喜欢吃鸡腿,只吃肉不吃菜并且和大多数人一样贪睡。作者谢立文、麦家碧从儿童心理认知的角度赋予了它人性,它的世界也和人的世界没有什么区别,上学、工作,希望、失望,他都一一经历。麦兜在“春田花花幼儿园”里的故事,多数的小朋友和大粉丝都很熟悉。麦兜的学习、游戏、梦想,是每个孩子成长时也在经历的,你会觉得它就是你身边的朋友,说不定在上课时都和你做着同样小动作,经历着同样的烦恼和快乐。这个漫画连载改编成电影后也是大获成功。他可以让小朋友感同身受,也可以让成年人回忆童年。当然,麦兜后面的连载故事也写到他慢慢长大,也会面对我们成人一样的工作问题,生活中也会有烦恼。这个故事蓝本如此成功,不能不说是在儿童认知心理的发展过程原理与动画脚本设计之间找到了理论与应用的契合点。也可以说是运用了儿童心理学知识将动物拟人化描写这种方式的成功。除此之外,宫崎骏的许多动画也都是运用了这种原理,将人和动物处在同一个生活情景之中,通过人与动物的交流发生了很多故事。在许多童话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类似描述。

除了动画设计,儿童心理学知识在其他设计领域也有广泛的运用。下面两幅是在插画设计中对此种儿童认知心理的运用。

同样由于“泛灵论”的存在,从动物反向联想自身,儿童总会思考,我会飞起来吗,假如我有一双翅膀。对于设计来说,“翅膀”是个很好的设计元素。

除皮亚杰外,还有许多有影响的心理学家对儿童心理的研究都有自己的见解。例如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主要观点就是从精神分析论的角度来解释的。弗洛伊德看来存在于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心理的基本动力,心理的发展就是“性“的发展。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他将人的一生划分为五个阶段:口唇期(0-1岁)、期(1-3岁)、性器期3-6岁)、潜伏期(6岁-青春期)、两性期(青春期以后)。

在弗洛伊德看来,对于性的认知与描述是从婴儿时期就开始有了,只是婴幼儿时期对性的表述方法不同而已。在设计中可以看到很多以性为调侃的设计,例如“MR.P”系列生活用品设计。这些设计作品你看过之后可能会会心一笑,而这个一笑中包含的就是你从婴幼儿时期开始潜意识里的性意识。

(MR.P系列生活创意用品)

三、童趣认知识别方式与童趣设计

①线条的认知

对于2-6岁的儿童来说,“人”在他们的笔下多半是以“蝌蚪人”的形式出现的。儿童研究者强调,儿童的知识是不完善的,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说就是“儿童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而在现在越来越多的设计作品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蝌蚪人的出现:

这是一个展览的宣传海报。这个海报设计就是运用儿童特有的蝌蚪人的画法进行了改进和充实。

蝌蚪人1蝌蚪人2

②色彩的认知

儿童从2岁开始就可以进行简单的颜色分辨了,但对单色的认知和喜爱明显高于复色。也就是说儿童自身在进行绘画游戏和创作中就比较喜欢使用饱和度高的色彩。从很多儿童学家的相关试验中我们可以知道,儿童生理发育有限,对饱和度高的色彩更有识别能力,而对同类色中的灰度变化反应并不灵敏。这与我们在设计中为能第一眼吸引注意而对简单单色的跳跃运用不谋而合。

③儿童特有的笔触

儿童由于自身发育的影响,很难驾驭好笔,经常拿不动,或者手腕没有发育完全,活动半径有限,画出的线条总是歪歪扭扭,涂色时也会长长短短,这些特质也有很多运用在设计中。

综上所述,为什么运用儿童心理学知识的设计会得到认可和喜爱?一方面,时间是不可逆的,人们总是无法停滞不前,但又不免怀念过去。特别是最为简单、单纯的童年时代。另外一方面,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越是简洁明了,用色鲜艳的设计越是容易被大多数人接受。而这点正好跟儿童的审美观念有相似之处。因此,恰当、准确的运用这些知识能更好的促进设计活动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心理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

《儿童绘画心理学》 【美】Claire Golomb 李译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以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只有加强训练才能提高数学能力 下一篇:学校课室卫生管理的实践途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