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时间:2022-05-13 07:38:50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

【关键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成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16―0025―01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具体是指与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分离并“留守”在老家的少年儿童。积极探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寻求对留守儿童有效的教育对策,有利于帮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身心能够更加积极健康的发展。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1. 亲情的缺失。“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侬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影响的一个总结。 相对于其他同龄儿童来说,留守儿童由于在情感上缺少健全的关爱和沟通的环节,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长期与父母分离,导致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关怀,遇到困难不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感情的支持,在学习、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纠正,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些明显的心理行为问题。如,普遍的自卑心理,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寻求保护或自我保护的意识特别强,在自我保护行为上出现过激行为等。

2. 监管能力有限。根据我们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统计,76.8%的留守儿童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儿童是行不通的;而23.2%的留守儿童是由亲朋好友或兄弟姐妹之间互相照顾做监护,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缺乏上进心、自由散漫、厌学、逃学等诸多问题。

3. 自我约束能力较差。根据我们在学校里的观察和了解,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都较差,只有极少数的留守儿童自控能力很强。小学阶段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留守儿童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使得他们遇到一点小事总是特别敏感、斤斤计较;对长辈没有礼貌、任意顶撞,导致经常在与别人交往的过程中受到伤害。长此以往,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极易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二、加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建议

1. 发挥家长的教育作用。留守儿童心理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在身边造成的,是由于家庭的缺失造成的。因此,要重视发挥家长在留守儿童成长中的作用。(1)要多跟孩子交流,尽可能地保证每天跟孩子通电话,多跟孩子谈谈心,多跟孩子沟通,对孩子的心理、情感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的关注。(2)家长要主动跟老师联系,不要等老师来主动联系你,通过跟老师的交谈来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同时可以跟老师交流一下怎么教育孩子,以便能够及时地了解孩子的心理问题。

2. 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留守儿童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尽量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特别是学校,更要高度重视,不歧视留守儿童,平等地对待他们。要特别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多给留守儿童一些热情的帮助,比如利用“阳光小屋”心理咨询室,以解答学生成长中的烦恼。也可以聘请退休的老师当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员,负责孩子思想、情感上的辅导。

3. 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使他们能够与其他儿童一样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必须培养留守儿童的个人素质。首先,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自我认知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因此,留守儿童应该正确地认识自我,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完善自己的人格。其次,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体验。自我体验能伴随自我评价,激励适当的行为,抑制不适当的行为。因此,留守儿童应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用道德的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增强法制、纪律观念,用纪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愉快的情感体验来驱赶不愉快的情绪,学会自我排解、自我安慰;确保拥有良好的自我体验,制止产生消极的情绪和不良的行为。最后,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留守儿童应正确对待挫折,认真分析原因,不盲目采取情绪化行为,提高自己的耐挫力。

上一篇:分析乙肝患者的临床五项检验结果 下一篇:构建生命课堂的途径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