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与同期放化疗治疗鼻咽癌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时间:2022-05-13 07:01:54

诱导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与同期放化疗治疗鼻咽癌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作者单位:510060 中山大学肿瘤医院

通讯作者:钟文欢

【摘要】 目的 观察诱导+同期放化疗与单纯的同期放化疗毒副反应以及进行护理干预。方法 随机分组,同期放化疗组(CRT组)71例,诱导+同期放化疗组(TP+CRT组)66例、(PF+CRT组)76例。同期化疗方案为DDP 80 mg/m【sup】2【/sup】,每3周一次,治疗2个疗程,PF诱导化疗采用DDP 80 mg/m【sup】2【/sup】 静脉滴注和5-Fu 3 g/m【sup】2【/sup】 持续泵注 48 h,每3周一次,治疗2个疗程,TP诱导化疗采用Taxol 135 mg/m【sup】2【/sup】和Carboplatin (AUC6),每3周一次,治疗2个疗程。三组采用的放疗技术和剂量基本一致。观察和记录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黏膜、皮肤和消化道等毒副反应,按NCCI CTC 3.0评价标准进行评分。结果 诱导化疗采用TP方案与PF方案相比,其胃肠道反应较轻,但骨髓抑制毒性较大。另外,诱导化疗还加重了同期放化疗的骨髓抑制毒性,其中以使用TP方案的诱导化疗尤为明显。结论 针对出现的副反应及时给予护理干预是治疗顺利进行的保证,对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有着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诱导化疗; 同期放化疗; 毒副反应; 护理

鼻咽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鼻咽部由于其特殊的解剖结构,当其发生肿瘤时早期通常没有特征性症状而不易被发现,在临床上见到的病例通常以中晚期较多。目前放射治疗是鼻咽癌首选治疗手段。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为50%~60%【sup】[1]【/sup】,单纯放疗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而化疗可随血液循环遍及全身,可同时治疗转移灶尤其可以根除那些潜在的转移灶的后患,而且还有互相增效的作用【sup】[2]【/sup】,放疗期间配合化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以及预防远处转移,提高生存率,但同时也增加了局部和全身反应。现将诱导+同期放化疗与单纯同期放化疗的毒副反应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本组资料随机分为DDP同期化放疗组(CRT组)71例、PF诱导化疗+同期化放疗组(PF+CRT组)76例和TP诱导化疗+同期放化疗组(TP+CRT组)66例。CRT组男43例、女28例,其中CT-SIM放疗技术的20例,IMRT放疗技术的51例;PF+CRT组男54例、女22例,其中CT-SIM放疗技术的29例,IMRT放疗技术的47例;TP+CRT组男51例,女15例,其中CT-SIM放疗技术的8例,IMRT放疗技术的58例(见表1)。同期化疗方案为DDP 80 mg/m【sup】2【/sup】,每3周一次,治疗2个疗程,PF诱导化疗采用DDP 80 mg/m【sup】2【/sup】 静脉滴注和5-Fu 3 g/m【sup】2【/sup】 持续泵注 48 h,每3周一次,治疗2个疗程,TP诱导化疗采用Taxol 135 mg/m【sup】2【/sup】和Carboplatin (AUC6),每3周一次,治疗2个疗程。三组采用的放疗技术和剂量基本一致。

表1 三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化疗方案

1.2.1 同期化疗 所有患者的同期化疗均采用单药DDP 80 mg/m【sup】2【/sup】静脉滴注,化疗2个疗程,CRT组在放疗第1、22天进行,诱导化疗两组均在第2程诱导化疗后第22、43天(即放疗期间)进行。用药时常规给予水化和止呕、护胃等处理。

1.2.2 诱导化疗 PF+CRT组诱导化疗采用DDP+5-Fu联合方案化疗2程,剂量和用法为:DDP 100 mg/m【sup】2【/sup】 静脉滴注,5-Fu 3g/m【sup】2【/sup】 持续泵注48 h,d1、d22;放疗于第2程诱导化疗结束后1~2周开始。TP+CRT组诱导化疗采用泰素(Taxol)+卡铂(CBP)联合方案化疗2程,剂量和用法为Taxol 135 mg/m【sup】2【/sup】静脉滴注(>3h),CBP(AUC6)静脉推注,d1、d22,用药时常规给予抗过敏、止呕处理及心电监护;放疗于第2程诱导化疗结束后1~2周开始。

1.3 治疗情况 全部患者均按计划完成了放射治疗。在CRT组中,63(88.7%)例患者完成2程同期化疗,7(9.9%)例患者完成3程同期化疗,1例患者因放疗中出现心律失常而未进行同期化疗。PF+CRT组和TP+CRT组的所有患者均完成2程诱导化疗;除1例患者接受3程同期化疗外,两组共有128(90.1%)例患者接受2程同期化疗,但两组各有6例患者因第1程同期化疗毒性而未行第2程同期化疗;PF+CRT组1例患者因行2程诱导化疗后出现4度骨髓抑制而未进行同期化疗。各组完成化疗情况见表2。

表2 化疗完成情况(n)

1.4 毒副反应评价 观察和记录患者在放化疗过程中的黏膜、皮肤和消化道等毒副反应,按NCCI CTC 3.0评价标准进行评分。

2 结果

诱导化疗采用TP方案与PF方案相比,其胃肠道反应较轻,但骨髓抑制毒性较大。诱导化疗还加重了同期放化疗的骨髓抑制毒性,其中以使用TP方案的诱导化疗尤为明显(见表3、4)。

表3 PF+CRT组与TP+CRT组诱导化疗期间的急性毒性反应情况

表4 三组同期化放疗期间的急性毒性反应情况

2.1 皮肤、黏膜反应 CRT组、PF+CRT组和TP+CRT组2/3级皮炎的发生率分别为49.3%、48.6%和31.8%,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9)。三组≥3级黏膜炎的发生率分别为39.4%、34.2%和31.8%,三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436)。

2.2 胃肠道反应 诱导化疗期间:PF+CRT组和TP+CRT组≥2级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40.8%和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同期放化疗期间,CRT组、PF+CRT组和TP+CRT组≥2级口干的发生率分别为45.1%、43.4%和37.8%(P0.436),≥2级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65.4%、57.9%和59.1%(P0.07),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 骨髓抑制 诱导化疗期间:PF+CRT组和TP+CRT组≥2级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25%和56.1%(P0.002),≥2级血小板下降发生率分别为3.9%和12%(P0.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级血红蛋白下降发生率分别为3.9%和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7)。同期放化疗期间,CRT组、PF+CRT组和TP+CRT组白细胞减少≥3级的发生率分别为9.8%、13%和25.8%,其中,CRT组与PF+CR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CRT组与TP+C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CRT组与TP+C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减少≥2级的发生率分别为4.2%、10.5%和22.7%,其中,CRT组与PF+C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CRT组与TP+C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F+CRT组与TP+C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红蛋白减少≥2级的发生率分别为14.1%、25%和22.7%,CRT组与PF+C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RT组与TP+CRT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CRT组与TP+CR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

上一篇:ABC分类法在基层医院药品采购\库存中的应用 下一篇:电吹风吹臀后外涂呋锌膏治疗中重度婴幼儿红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