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口才观研究

时间:2022-05-13 02:21:27

孔子的口才观研究

摘要:在先秦时期,人们对言说就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体现在许多优秀的著作中,如《左传》中的外交辞令令人敬佩,《战国策》中纵横家的言语更是让人津津乐道。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对言语表达作用的认识十分精辟,本文试对《论语》中的观点对孔子的口才观进行简要的梳理,向孔子学“言说”之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社会交际及与人沟通,从而提高自身的言说能力。

关键词:孔子 《论语》 口才观

引言

苏格拉底曾说:“世间有一种能力可以使人很快完成伟业,并获得世人的认识,那就是令人喜悦的讲话能力。”关于口才的重要性,美国人类行为科学研究者汤姆森曾说:“发生在成功人物身上的奇迹,至少有一半是由口才创造的。”作为圣人的孔子,他在两千多年前就认识到了口才的重要性,并形成了自己的口才观。从《论语》《礼记》《中庸》《左传》等典籍中可见孔子关于口才的论述。这些言论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孔子教导学生时,依学生的专长分为四科,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作为圣人的孔子,他的口才观及言说之道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言语交际,至今,孔子的言说观点在现在看来还是很适用的,指导着人们的社交、礼仪、口才、演讲包括做人等多个方面。下面就《论语》中的观点对孔子的口才观作一简要的分析和梳理。

一、孔子口才观的形成

孔子生活的时代是春秋乱世,他的成长背景是平凡而穷苦的。三岁父亲过世,虽然身为贵族之后,但乱世里,没落的贵族也毫无用处,所以他曾做过干农活、照顾牛羊、看管仓库等事情。不过,他从十五岁立志向学,由此开创了不凡的人生,步上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孔子的立志向学有两点特色,其一是立志之后就非常好学,其二则是坚持了一辈子。孔子由学而教,一方面他有求知的能力,无限地开发自己的心灵,彻底实践“学无止境”的态度,而且待其学问到达一个境界之后,心胸变得更为开阔。另一方面源于他在当时对传统了解得最为透彻,又有自己的心得感想,因此他有一种由内而发的使命感。“教育”就是孔子实现使命感的途径之一,他希望他的学生也能以一以贯之的方法去选择自己的人生之道,让这些学生散布在社会上的各个角落,使整个社会发挥正常的功能,大家一同走向正轨。孔子亦是首开“有教无类”的人,一个人只要愿意向学,不管出身为何,孔子都愿意教导他。

孔子把他所教的科目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先进》)。这四科有一特色,就是上面的科目可以涵盖下面的科目,下面的科目则不能涵盖上面的科目。如掌握文学之后再循序渐进,才能懂得政事,接着才能通晓言语及展现德行,而这些学生则是各有所长。[1]孔子认为德行科的人是第一等人,因为他所通晓的事务涵盖了人的主要关怀。言语科排在德行科之后政事和文学之前,可见孔子对言语的重视程度,他的成长历程及所学、所思、所想促成了其口才观的形成。

二、孔子的口才观内容

(一)真诚是言说的基础

法国作家大仲马说:“一两重的真诚,等于一吨重的聪明。”罗马诗人帕利里亚斯・塞洛斯也说:“说话要真诚、语气亲切随和,不卑不亢、入情入理,这是成功打动对方的秘诀。”显然,他们的观点与孔子的观点一致。孔子说:“《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晋为伯,郑人陈,非文辞不为功。”①孔子谈及如何加强君子的修养时,在《礼记・表记》中,特别指出“信,词欲巧。”就是强调言说时感情一定要真诚,文辞一定要美好,要源于内心真实的情感。孔子对鲁国太史左丘明非常敬重。他赞同左丘明的观点,认为与人交往,首重真诚,如果你不对别人真诚,别人绝不可能对你真诚,真诚是一种让人心生敬佩、光彩照人的美德。如果内心怨恨一个人,却还与他交往,那实在是太虚伪了。所谓真诚,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一致。同时,孔子反对言不由衷、花言巧语。他认为花言巧语的人,“仁德”是不会多的。“巧言令色,鲜矣仁!”②一个人说起话来大言不惭,语言粗俗,就不能让人敬佩和心服,更不能打动人心。孔子讨厌“巧言令色”,认为这样的人不够真诚。

(二)慎言是言说的原则

《论语・泰伯》中说“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可见,出言要谨慎,不能有丝毫的马虎。确实,生活中有很多祸从口出的例子,想必都是“言多必失”的结果。这也就印证了孔子的慎言观点:祸乱的产生,是以言语为阶梯的。孔子的高足子贡也说:“出言陈辞,身之得失,国之安危也。”③孔子一再告诫他的学生要“君子欲纳于言而敏于行”、“敏于事而慎于言”。

子张向孔子学求官职得俸禄的方法,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④要求子张只有在足以自信的问题上,才能谨慎地说出和做出,这样言语和行动的错误少了,官职俸禄就能拿得高了。而且,孔子还教导学生:“伺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燥,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谓之瞽。”⑤陪着君子说话要求就更高了:没轮到他说话不能先说,该说了就得说,不能隐瞒,先听后说,还要看君子脸色说话,否则就是瞎眼睛。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⑥子贡向孔子请教如何交友,孔子告诉他首先要做到“友直”,就是真诚说出朋友的过错,但态度要温和,其次,则须考量朋友的反应,如果他不愿意接受,就表示说话的时机不恰当,不然可能自取其辱。这也强调了说话不但要谨慎,更要注意说话的时机、说话的场合和说话的对象。由此可见,孔子反复强调说话要谨慎。

除了强调慎言,孔子还主张少说甚至不说。在孔子看来,少说才能做到言行一致,才能做到踏实诚信。有一次,孔子说:“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⑦当然,孔子提出的慎言思想,提出少说甚至不说,并不是说要否定语言、否定言说,恰恰相反,他提倡慎言是对言说的高度负责和重视。孔子的慎言思想对他的学生影响很大,正如高徒子贡所说:“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⑧孔子的这种慎言思想,不仅仅影响着他的学生,也深深影响着古往今来的无数中国人。至今,慎言依然是同朋友、同事、上下级、陌生人之间交际的重要法宝。

(三)达意是言说的本质

“辞达而已矣”是孔子提出的著名观点。朱熹注云:“辞取达意而止,不以富丽为工。”正是对孔子不同意浮华词藻的最好注解。那么,怎样做到言辞达意呢?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语言作为传情达意的重要交际工具,传播者通过语言把信息清楚地传输出去,让受众最大限度地理解。说清了、理解了就是做到达意了。说得清楚,就必须要使语言准确、简洁。要想表达准确,先要知道自己讲什么和怎么讲。只有心里想清楚了,口中才能说清、说准。达意对个人而言,要做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⑨

然而,有些人说话不注意自己语言的准确性,往往巧言令色、信口开河、自相矛盾,或漏洞百出、言不及义。这恰恰就是达意必须反对的“巧言”、“言不及义”等不良语言倾向。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⑩当然,在某些特定条件或场合下,语言并不是完全能把意思表达清楚,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就是如此,这就需要接受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了。

(四)言而有信是言说的价值体现

“言”是本质要求,而信就是对“言”的体现和约束。孔子教导学生要“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就要有信用,说到做到,守信约、负责任。要做到言而有信,首先就要做到言行一致,如果说话大言不惭,那么行事就容易捉襟见肘。说话时,要问自己是否出于真诚之心,并且一旦与人约定,就务必守信。“其身正,不令而行;身不正,虽令不从。”言行不一和言而无信则为孔子所厌恶。不仅在古代,现在也是如此,言行不一和言而无信的人则不会受别人欢迎,也不会取得成功。“言必信,行必果。”是对言而有信的最好诠释。

三、孔子的口才观在语言交际中的运用

孔子教导学生时,依学生的专长分为四科,就是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言语”就是善于说话,会讲道理。[2]孔子认为“言语”科里最优秀的学生是宰我和子贡。宰我能言善辩,是一位反应机敏、口才出众的学生,曾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也曾使于齐国、楚国。同时是孔子的弟子中唯一一个曾正面质疑老师说法的人。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中载有子贡救鲁的事情。子贡凭借“利口巧辞”,使春秋末年五国之间的形势发生巨大的变化,鲁国得以保存。因此司马迁赞叹道:“故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子贡一使,使势相破,十年之中,五国各有变。”对子贡的赞扬其实也是对孔子的赞扬,对孔子开设“言语”科的肯定。

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人际沟通和口才等综合素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优雅的谈吐是所有人登上事业巅峰的一种必备素质。无论是谁,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只要是具备了真诚、慎言、达意和言而有信这些条件,那么通往成功的道路是笔直而顺畅的。

可见,口才是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同时,口才发展至今,也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际艺术和语言艺术,语言交际与口才是分不开的。一个人只要注意培养和锻炼自己,都可以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孔子的一些经典口才观点如与人交往,语言要真诚,要适时、适量和适度,要好说易懂、词简意达,要言而有信等等,在现如今的语言交际中仍然适用,在交际的过程中仍然发挥着重大作用。

注:①―⑩注释均出自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6年版。

参考文献

[1]钱穆.孔子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2]傅佩荣.说孔孟论人生[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7.

上一篇:传统影人怎么办 下一篇:我和婆婆“化敌为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