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模式

时间:2022-05-13 01:48:34

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模式

摘要:文章从“课证融通”的理念出发,以提高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切入点,提出了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探讨建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框架,旨在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课证融通;高职;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55-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高职院校要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使有职业资格证书专业的毕业生取得“双证书”的人数达到80%以上。根据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提高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通过率,扩大学生的见习岗位群,使学生毕业就能上岗。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取得“双证书”的毕业生人数较多,但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而言,该专业重要的职业资格证书――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以下简称导游资格考试)的通过率却连年下降,不仅造成学生考证信心严重不足,也极大影响了毕业生的实习就业。本文从“课证融通”的理念出发,以提高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通过率为切入点,探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一、“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要任务,《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课证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就很好地契合了这一要求,所谓“课证融通”,是指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两者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按照职业资格证或技术等级证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课证融通”强调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岗位能力的有机结合,使人才培养质量符合岗位要求,具有较强的标准性、典型性和较好的共适性,以“课证融通”为切入点进行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研究,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

依据“课证融通”理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目标为在专业课程学习过程中融入职业资格考证,将职业资格考证与人才培养方案深度融合,实现两者在教学内容、教学进度等方面的一致。旅游管理专业对应的核心职业资格证书即导游资格证书,导游资格证的过关率就是专业的生命线,是衡量专业建设成效和课程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以广西为例,按照广西的导游资格考证安排,考试时间每年仅一次并安排在11月底或12月上旬,笔试内容对应四本教材,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并以单项题、多选题和判断题三种题型作为考试题型的情况,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课程考核、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必须围绕考证要求来进行改革和调整,搭建出符合“课证融通”理念,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引进职业标准,推进“课证融通”,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着眼点,将旅游管理专业的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融通,以重构课程安排设置、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调整课程考核方式等为手段围绕职业资格考试探讨该专业课程体系建构,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促进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健康发展。

三、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模式

1.整合职业资格考试科目,重构课程安排设置。重视职业资格考证中的指导性作用,借鉴职业资格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合理设置专业和课程,把学生的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相结合,将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关的课程按照考证的时间和要求进行调整,按照职业资格证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把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并将可持续发展能力放在第一位,实现课程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的无缝对接。见下图:

为达到专业课程学习与职业资格考证在上课时间和学习内容的对应,确保帮助学生在第三学期完成备考和考证,顺利取得进入行业的准入资格,为其第五、六学期的见习和就业奠定基础,按照将职业资格证的内容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和确定课堂教学内容的要求,把职业资格证书对技能的要求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对课程时间安排进行调整。

2.围绕职业资格考试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导游资格证书考试的特点在于专业知识的融合,无论是理论考核还是面试环节,对学生的能力要求都不仅仅是通过一两门的课程学习体现出来,而是要求对专业课程的融会贯通,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着重课程的之间的融合,突出“学为己用”的理念,强调学生的理论吸收成效和实际操作能力,注重将专业理论教学在实践和操作过程当中入脑入心。采取项目化课程、教学做一体的模式,项目化的教学手段,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要求,设置具体的教学任务,按照课程标准将课程教学和实践分为具体的项目,通过每个项目的设置和实施,强化学生的岗位能力以适应考证的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将教师角色由权威型转变为伙伴型,学生地位由被动听讲转变为主动参与,媒体作用由演示工具转变为认识工具,教学过程由传授型转变为引导型,结合高职教学的特点,注重资源运用,将校内教学和校外实践相结合,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教学效果。

3.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特点,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按照真实的导游大赛标准和导游行业要求搭建竞赛平台,举行院级模拟导游大赛,院级赛要求专业的所有学生必须参赛,并聘请旅行社的行业专家担任评委,对参赛学生进行专业点评,帮助学生迅速提高水平。比赛中的佼佼者则代表学院参加全区或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导游服务)大赛,将比赛与集训相结合,在大赛环境下检验学生对考取导游资格证相关理论和实践能力的掌握和运用状况,充分发挥竞赛的导向功能,带动教学改革。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引入竞赛元素,将技能竞赛作为常态化教学活动,通过比赛反思教学方式和效果,优化教学改革。

其次,对应导游资格考证当中的口试环节,通过与当地旅游景区相对接,将旅游景区作为专业实践教学点的方式对学生导游讲解方面的能力进行强化。学生在大一阶段即多次利用教学实践周的时间前往旅游景点,感受优秀导游和景点讲解员的示范性教学,对规范、标准、优秀导游讲解有基本印象和了解,在大二阶段考证之前,引导学生利用实践周和周末实践到景点担任义务讲解员,既锻炼学生的导游讲解能力,又是对专业和学院的一次宣传契机。

4.参照职业资格考试要求,调整课程考核方式。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在行业调研的基础上,明确行业企业对具体岗位的能力要求,根据职业资格证书的具体考核标准,结合所在省份职业资格考证的考试大纲和历年真题进行模拟考题的收集、筛选和整理,在此基础上编制校本模拟习题集,强化模拟考试,提高考证通过率。在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中采用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既考核个人专业能力,又考核职业素养,参照导游证考试要求,打破专业课程必须在期末才能进行考试考查的藩篱,考证当中的相关课程,笔试对应笔试,口试对应口试,强化考前复习练习,在考证前多次进行模拟考试,并进行课程考查,学生考证环节结束,则课程教学和考试环节结束。

5.开设职业素质提升课程,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导游资格考试只是职业技能考核的一种方式,只能反映出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部分素质,而非全部,若仅仅追求这一职业技能考核的通过率,则无法培养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中,也考虑到对学生其他职业技能的培养,如开设《普通话口才训练》课程对应考取普通话等级证书,开设《茶艺服务技术》课程对应考取茶艺师资格证书,开设《旅游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对应考取人力资源师资格证,开展《专业英语》课程对应考取外语导游资格证书,并通过开展普通话诵读大赛、职业形象与礼仪大赛、主题茶席设计比赛、茶艺展示等校园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在旅游行业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2010-10-11.

[2]周玉蓉,赵计萍.高等职业院校“双证融通”的探索与实施[J].教育与职业,2010,(30).

[3]黄O.高职高专“双证书”制度实施途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1).

[4]胡海.论提高高职课程教学质量的基石――课证融通[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6).

[5]刘江华,刘波,李颖芬.基于“课证融通”的高职商务英语课程体系的改革[J].职教论坛,2011,(20).

上一篇: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当代大学生就业现状 下一篇:青年教师成长的有效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