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时间:2022-05-13 07:49:31

论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摘 要:研究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改善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数学教学 教学生活化

一、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正确理解数学教学生活化

陶行知主张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社会即学校。但是,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过于局限于教室和书本,教学形式单一,与儿童的生活相脱节,不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素养的形成。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渗透数学生活化的理念,从生活中寻找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同时,使课堂教学从单纯的传授理论知识转变为理论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数学教师要时刻留心生活、思考生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保持创作的激情。[1]

从备课、上课到作业的布置,每个环节都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关注数学与学生生活和发展水平的联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各个方面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索科学的、新的教学道路。

二、挖掘、改造、整合教材,寻找数学生活化素材

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教学的中介,然而教材提供的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材料,它需要每一个教师去挖掘、改造和整合。新课改实施以来,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各种新版本教材的编写结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特点和实际,体现着数学生活化的理念。

人教版数学教材在新课导入、例题和练习题设置等方面都体现了生活化。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章节大都以学生熟悉的场景导入,如“位置与方向”中例 1,以学校操场学生这一熟悉的场景导入。“笔算除法”中以学生植树的场景导入。“平均数”中以班级学生的身高导入。三年级上册“年、月、日”一节,教材首先给学生呈现了四幅有趣的主题图,展示了许多十分有意义的日子,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日、北京申奥成功的日子、神州六号升空、植树节、儿童节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判断、说明闰年的判断方法。人教版数学教材练习题的设置体现动手操作、实践、验证的特点。[2]

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状况,在处理教材时,结合学生不同的实际情况,选取一些学生常见、容易理解和容易接受的内容,使学生灵活的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数学素养。旭升小学的数学教师经常利用春秋收获的季节,让学生帮助家长计算粮食和瓜果蔬菜的价格,既让学生运用了所学的数学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生存技能。

三、运用生活化教学方式,加深数学理解

促进数学教学生活化,就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探索知识规律,内化数学知识。教师要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动手操作的空间与机会。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高教师首先让学生自行制做圆柱与圆锥容器,再进行反复实验,即把圆锥形容器全部的沙子倒向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最后发现规律,也就是等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里的沙子总是圆锥形容器里的沙子的三倍。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又如,在教学比例尺时,于老师让学生先观察校园布局,再自己绘制校园的平面图,并对平面图进行评比。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通过直观形象的图片、动画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效的理解数学知识,并主动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去。如在讲《千克的认识》时,王老师制作了大象和蚂蚁扳手腕比赛的动画,比赛刚开始,蚂蚁就败下阵来,同学们哈哈大笑,王老师接着引导大家笑过之后思考,这样的比赛公平吗,同学们在有趣的动画中开始了学习。[3]

四、创设生活化情境,促进数学体验

兴趣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能根据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导入,引入新知,并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便会对数学产生亲近感,并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数学源于生活,数学教学要提高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创设生活化情境应该注意,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出发,提出对学生而言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是新奇的、富有挑战的问题。在创设生活情境时,要有明确的方向,更多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

一个好的生活化情境应该具有以下标准:1.生活化情境必须体现数学知识本质。许多概念和定理可以直接从运算需要和数系发展的角度引出,然后借助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教师在设计生活化情境时要防止给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带来负面影响,在把握数学知识及其本质的基础上适度联系生活。

生活化情境要能引发学生数学思维。数学生活化不仅要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更要在生活化情境中提炼数学。因此在教学中,要通过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数学思考,经历思维化的过程,体现数学化。生活化情境要指向数学教学目标,教师在选择生活化的题材时要注重生活情境与数学知识之间的相关性及生活化情景的合理性。由于现实问题具有复杂性,学生思维具有局限性,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妥善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应该源自真实生活情境。现实生活是复杂的,繁冗的,不规律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既要立足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又要对生活化情境进行合理的改造和净化,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自然联系。生活化情境应该基于学生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体系与生活经验,数学生活化的内容一定要符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内化和构建相应的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胡典顺,赵军.对“数学生活化”的理性反思[J].数学教育学报,2007,(8).

版),1999,(4).

[2] 王宽明,刘静.关于数学生活化价值取向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2).

[3] 李森.生活性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教学策略[J].教学理论与实践,2005,(7).

上一篇:基于行业标准的中职汽修"理实一体化"教学探析 下一篇:运用电教媒体 促进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