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特纳访华与中美经贸关系的维埃里发展

时间:2022-05-13 05:37:09

盖特纳访华与中美经贸关系的维埃里发展

就任美同财政部长四个多月以后,蒂莫西・盖特纳于2009年5月底正式访问中国,对于盖特纳,国人并不十分陌生,而且坦率地说,对其初次的印象也不十分美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今年1月初在其参议院的任命听证会上,其强硬表态中国操纵了人民币汇率,新任政府将为此积极使用各种外交于段,寻求中国改变汇率政策。这一表态引起了中国政府的强烈不满,以致于美国奥巴马总统后来不得不亲自出面澄清。

盖特纳访华的目的

和任何高官的出国访问一样,盖特纳此时访华绝非一时兴起,而有着经过慎密考虑的政治需求和战略目的。择其大者,莫过于如下两条。

第一,是为今年7月份将要进行的首届“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做铺垫。原来中美之间有两大战略对话,导致了事实上的一种双轨制的架构。第一桩是中美战略对话,双方对话的领衔者分别是中国负责外交事务的国务委员和美围国务院的最高首长国务卿。该对话旨在处理中美两国的政治和安全问题

第二状是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对话双方分别为中国分管经济的副总理和美国的财政部长。应该说,这两大机制对于促进中美高层的交流和合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但问题在于,这两大机制的运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以中美战略经济对话为例,根据美方的说法,形式有些繁琐,时间略显频繁。为体现战略经济对话受重视,形式上每次对话都需要双方涉及经济问题的主要部长集聚一堂,而讨论的某些问题其实和某些部长并不相关。另外,一年两次的频率显得过于频繁。为准备每次对话,中美双方要进行大量的准备和沟通。考虑到以上可能的不足之处,以及美国新总统上台的“新人新气象”,所以在4月举行的伦敦金融峰会上,主席和奥巴马总统一致同意合并上述两大战略对话机制为“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机制,以便更为宏观和有效率地来处理影响和塑造两国未来关系发展的核心议题。盖特纳此次访华,相信和中方进一步沟通和协调首次中美战略和经济对话占据了较重的分量。

第二。进一步沟通和探讨金融危机之下的中美两国宏观政策协调,以更好地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国和美国是过去几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两个国家。而且,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美国和中国的GDP分居全球第一和第二。在可以预见的将来,这种情况还会延续下去。这意味着中美两国在维护世界经济增长中要发挥最为关键的作用。虽然对于美国部分学者所提l丑的两国集团概念,中国明确表示了反对,但客观上说,走出目前的金融危机确实需要两个国家的共同努力。作为这种共同努力的最明显表现,两国需要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以保证应对危机所采取的政策能够更好地发挥协同作用,至少确保两国的政策不存在矛盾之处。

事实上,我们可以从两大方面来观察中美之间业已存在的这种协调。第一方面是两国分别采取的经济刺激方案。审视两国的刺激方案,可以发现两套方案存在着异曲同工之妙:总体类似的刺激金额;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多的资金;都有关注“民生”的内容;力图促进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从这么多的类同,不难得出两国有某种形式协调的成分在内。另一方面是两国在货币政策上所采取的降息政策。金融危机爆发后,两国也几乎是不约而同地采取降息政策,为市场注入更多的流动性。在这些协调的基础上,盖特纳此次访华。相信会进一步加强两国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的合作。

盖特纳访华的新变化

和以往美同财长的访华相比。盖特纳此次访华有了诸多新变化,而恰恰这些变化之处是值得我们注意的。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财长访华的美国国内政治氛国和美国财长自身所呈现出来的态度两大方面。

就财长访华的政治氛同而言,明显可以观察到盖特纳此次访华前后美国国内少有各种形式的指责和抱怨。对于美国财长自身所流露出来的态度,可以看出本次盖特纳访华,更多表现出的是一种“谦卑”的姿态,更为注意倾听中方的诉求,并愿意作出某些保证和承诺。这与以往美国财长访华期间或多或少表现出来的居高临下和盛气凌人形成鲜明对比。

之所以出现上述变化,当然和当下的金融危机有关。为尽快走出危机,美国迫切需要来自中国方面的合作。特别是在购买美国国债方面的合作。美国刺激本国经济的最大难题之一是如何筹措所需的巨额资金。除了降低联邦基金利率和加快印制美钞之外,另一个非常重要并且负面效果相对较小的方式便是促使外国政府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国债。而如今,正如大家所知道的,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美国国债的第一个购买国。在某种意义上,这意味着中国实际上是美国经济刺激方案的最大外部资金提供者。

但是问题在于,中国过去所购买的七千多亿美元的国债仅仅是一种存量概念,基于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需求以及不断扩大的经济刺激需要,美国需要中国继续购买更多的国债。换言之,保持持有美国国债的流量增加。只有在外部购买不断增加的前提下,美国政府所提出的各项政策才可能有充分的资金保障。

即便中国因为外汇储备减少而不能像以往那样大量持续购买美国周债,退而求其次,美国政府现阶段对中国的最低期望是不要大规模抛售国债。并不是说中国政府所减持的很少数额的美国国债能够对美国经济或者其金融体系带来多么严重的本质影响,而是考虑到中国所持有的美国国债的总体规模,中国政府的任何减持都具有风向标式的象征意义,将会带来市场的短暂剧烈反应,进而给美国国债乃至美国经济的整体复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所以对美国而言,仅仅从希望中国继续购买或者不要大量减持美国国债出发,它也要放低身架,尽量对中国保持和颜悦色。

建立正常化的中美经贸关系

令人好奇的是,如果未来某一时刻金融危机得到了解决,那么美国对华经济政策是否会重归旧态,或者不断地用各种议题来敲打中国,或者直接向中国表达不满,要求中国加以改正?以美国务实直接的行事风格以及美国对中国在某些经贸问题上的一贯立场,回答很可能是肯定的。但是必须指出,即便未来美国仍然对中国采取苛责的政策,中美经贸关系的互动模式届时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更为具体地说,中美经贸关系将会呈现出正常化的特征。

不管愿意承认与否,建交以来的中美经贸关系事实上处于一种非正常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中国需要美国远远超过美国需要中国。改革开放之初,是对美国投资的需要。来自美国的投资在中国的外资来源当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开始越来越需要美国的市场。根据统计,对美出口一度占据中国对外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接着是日益融入世界的中国对美国主导下的国际经济体系的倚重。即便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仍力图确保这个国际经济

体系对自身保持自由和开放。

与中国对美国的需要相比,美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却不那么需要中国。这种巨大差异直接造成美国在中美关系中处于“天生的”强势和主动地位。作为一种很自然的表现,美国经常在双边经贸关系中设定议题、主导方向,而中国则被动地疲于应付,忙于解释。此即中美经贸关系的不正常之处。

但金融危机的爆发在很大程度上将会重塑这种不正常。第一,美国经济遭遇了严重打击。最为明显的是几乎构成美国经济实力象征的两大支柱金融业和汽车业相继陷入困境,在短期内难以重现辉煌。而中国虽然也面临较大的困难,但至少从增长率上上,要远好于美国。这拉近了中美两国的差距。第二,为了应对危机,美国迫切需要中国的外汇储备来支持其经济复苏所必须的财政开支。这表明在资金需求方面,中美位移,美国需要中国已经远远超过中国需要美国。

除了上述两点。本次危机对于中美经贸关系迎来正常化最为关键的推动之处在于,它将极大减少中国对美国的市场依赖,从而有望部分堵住美国对华施加影响的最终权力之源。美国以往之所以能够在经贸关系上屡屡让中国“低头”,凭借的最终利器正是其国内的巨大市场。为了能够进入这一市场,中国往往被迫答应美方的各种要求。但在金融危机之下,这点很可能发生本质性的改变。

根本原因在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本次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中美两国过去所熟悉和适应的增长模式的不可持续性。在深刻的反思之下,中国愈发强调内需的重要性,有意改变过度依靠外需的畸形增长。最近一段时期,内需也确实在经济企稳过程中扮演了前所未有的决定性作用。从美国的角度看,过度消费的模式已经被证明弊病百出,美国必须克制消费的冲动,同时提高储蓄率。这将直接导致对包括中国产品在内的国外产品的需求减少。必须指出,中美两国的上述调整并不是权益之计,而是痛定思痛之后的战略思考。这意味着,顺着这样的调整方向,美国市场对中国总有一天不再拥有决定性甚至是重大的影响。中美经贸关系也将因此彻底正常化。

基于以上分析,中美两国现在开始就必须认真思考经贸关系正常化之后的两国互动模式,以免当这一天真正到来之时,两国还没有做好心态和政策上的双重准备。特别是对美国而言,提早做好准备尤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上一篇:为中小企业股权融资大开方便之门 下一篇:国有从减持到转持:多赢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