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课改革农村教师教育该走向何方

时间:2022-05-13 12:59:48

面对新课改革农村教师教育该走向何方

基金项目:教育部“十一五”规划项目“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子课题“教师专业发展与学习方式(继续教育)研究”(课题编号:DGA090181)的课题研究成果。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些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升教育教学的实践。如何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帮助、引领和指导中小学教师构建自己的价值观,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理应是师资培训。近些年,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也异常火爆起来。但普遍反映缺乏实效,真正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培训倒还真不是很多,能让教师们感到满意的就更少之又少,听到最多的反而是教师们的抱怨。面对这一问题,培训者遇到了一道道很难迈过的坎。原因何在?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应着眼于务实操作,让教师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资源整合,改革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关键词】农村;新课改;教师教育

党的十报告指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一重要论述,是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教师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这些挑战需要教师不断更新观念,提升教育教学的实践。如何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帮助、引领和指导中小学教师构建自己的价值观,挖掘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理应是师资培训。近些年,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各种各样的教师培训也异常火爆起来。为抢占自己的一席之地,各路英豪,各显神通。但普遍反映缺乏实效,真正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培训倒还真不是很多,能让教师们感到满意的就更少之又少,听到最多的反而是教师们的抱怨。教师队伍建设和专业发展已不再是“有没有”、足不足的问题,而是应着眼于未来,以终身教育的理念构建教师教育的新体制与机制。面对这一问题,培训者遇到了一道道很难迈过的坎。原因何在?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笔者以为: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1 务实操作,让教师从被发展走向自主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师培训如何站在基础教育改革的最前沿,帮助、引领和指导中小学教师构建自己的价值观,挖掘自己的经验,提升自己的素养,提高自己的能力,更好地实现专业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教师培训的本质是学习,有效的教师培训必须体现教师的专业成长规律,必须遵循成人学习的规律来设计,注意满足教师学习特性与需要。真正的教师培训,需要关注教师需求,关注多样性的培训方式,关注教师作为成人学习者的特性,关注培训团队的建设,关注教师成为真正参与者与学习者角色的实现。唯其如此,才会体现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帮助教师实现其专业发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对于每一次的教师培训,都不应看作是一项任务,而是将之视为创新培训模式与方法的探索和促进教师有效学习、为教师提供优质学习服务的机会。

1.1 专业引领促使教师创造新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学是专业,教师培训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专业引领,促进和培育教师对教育教学的思考领悟能力,也就是要把“大智慧”和“小聪明”结合起来。教师培训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历程,这一历程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在于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进而促使教师创造新的教育教学。教师培训中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是,参与培训学习的教师普遍有得到马上就能用、能解决所有问题的新方法、新技巧的心理,这种心理值得尊重和关注。因此,在教师培训中,要非常重视对教师的专业引领,通过高水平研究专家参与理论讲解和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使教师利用新思想、新观念反思自己的教学习惯,让教师的日常经验获得新的意义与价值。同时也应认识到,专业引领不完全是专家引领,专业引领也不一定是高水平的讲座。所以,聘请有思想智慧、有实践经验的校长、教师作为专业引领者参与教师培训,会取得良好效果。

1.2 合作学习让教师真正成为培训过程的参与者:教师培训的本质是教师的学习,而教师学习的实质又是成人学习。成人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以问题为中心,以实践为指向,以相互的合作与交流为主要方式。教师为什么要培训?答案应是,教师不是不合格、不适应才来接受培训,而是要学习、要发展才需要参与培训。基于此,要重视通过多元化的互动与合作方式,促进教师真正成为培训过程的参与者、合作者和学习者。在具体的培训活动中,我们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多元互动、合作学习”的培训方式,如案例研讨、角色扮演、问题咨询、游戏感悟、现场访问、实地调研、课堂观摩、集体设计、小组竞赛、话题征集、有奖问答、经验交流、拉手结对、导师协助等等,促使教师在互动合作中学习。这些多元化的培训方式,不仅使教师能够有效地参与到培训学习中,而且通过相互的合作解决各自具体的问题。

1.3 共同进步以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有效教师培训不是日常的“教学”或“上课”,而是对作为成人学习者的教师学习愿望与学习潜能的唤醒与激发,是对教师反思、变革、实践能力的有效培植。因此,在开展每个教师培训项目时,都要进行对培训者的培训,使每个参与教师培训的培训者充分认识到,培训者不是已有知识、观念的讲授者,而是与教师一起平等的参与者,是培训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合作者,更是与教师一起的学习者。而且更要充分地认识到,参与培训的教师不是受训者,不是被动接受某种现成理论和知识的人,而是新知识、新思想的建构者和创造者,也是与培训者合作学习的伙伴。因此,有效的教师培训,一定是培训者和参与培训学习的教师之间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培训者也会从中体验到教师培训的价值,学习到新的知识和经验,提升自己的教师教育能力,成为活跃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培训者、研究者、引领者。

1.4 注重评估为教师培训提供依据:教师培训评估的意义,不仅在于了解和把握培训的过程与效果,更在于反馈和调节后续的培训活动。培训的效果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教师自己,所以,来自教师的感受、意见和建议,是不断改进培训的重要依据。由此,依据多年教师培训的经验,参照国际和国内教师培训评估的有效做法,专门设计适合本土教师培训效果评估反馈表,在培训结束时要求学员填写。同时,每次培训结束,所有参与培训的培训者都要参加一次自我总结和评估的会议,梳理得失,提出改进意见。另外,还可尝试邀请有关专家利用独立观察员的身份进行过程评估,也尝试选派专家到学校、课堂、教师和学生中间,进行现场追踪评估。通过这些评估获得的反馈信息,为不断地持续改进教师培训提供依据,奠定基础。

2 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面对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农村教师培训面广、要求高、难度大、任务重。传统的培训模式已不适应农村教师培训工作的新形势,必须走出“经院式”的培训藩篱。

2.1 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教师素质能力和水平提高的聚焦点主要是在课堂上。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最需要的是教学实践方面的培训指导。课堂教学可以说是个“万花筒”,异彩纷呈,既能反映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又能透视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能反映出教师培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教师培训者走进课堂,把握教师课堂教学现状,在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给以切实的帮助,这对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大有裨益。

当前一些农村中小学校的课堂教学远不尽人意。在实施新课程中,一些教师对新课程理念内涵精神理解不深,对教师角色把握不准,在课堂教学行为表现上“死抠书本”、“直接灌输”的不在少数。这些问题反映出了农村教师培训中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培训者走进课堂听课评课,依据新课程理念与教师对话,引领教师教学反思,会使教师感到有用有效。

2.2 增强培训的实效性:为使培训更好服务于农村教师,需要立足于县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构建多形式、多层面立体交互式的网络型培训格局。对面向全体中小学教师的通识培训和一些专题性应急培训,采取送培下乡、服务到校的形式,按乡(镇)中心校、中学进行巡回讲座辅导,以解决交通、工学矛盾和经费短缺等具体问题,会受到中小学教师的欢迎。

教师培训在形式上走近教师是不够的,重要的是培训者要倾听教师的心声,使培训走进教师的心灵,贴近实际,突出培训的实效性。教师需要和缺失的,培训学习才有积极性,这就需要在培训内容上有所选择,突出重点,以满足不同的培训学习需要。当前需要从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帮助教师解决好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定位问题,用教材教的问题,教学创新问题,以及课堂教学设计优化、教学行为促变等一些重要问题。

2.3 增强教师培训的现实性:学校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发展的场所,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营地。教师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的制订,需要广泛调研听取基层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意见。教师培训需求是动态变化的,培训者走进学校,不断了解新信息,及时征询一线教师、校长的培训意见,获取可靠的调研分析资料,有益于真正了解教师培训需求,避免培训空对空,以增强培训的现实性。

教师培训者应是“校本培训”的参与者和促进者。走进学校,对强化校本培训有重要意义:一是有利于发挥教师培训者的引领、促进作用。教师培训者深入农村中小学,通过教学会诊、对话交流等方式,为校本活动的开展提供服务和支持,有利于引领校本培训活动健康开展。二是定期深入中小学校对校本培训进行检查、督导、评估,有利于促使校本培训活动开展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3 做好资源整合。改革县级教师进修学校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教师是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教师的素质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素质。对于广大农村地区来说,县以下教师培训机构主要承担着农村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任务。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如何更有效地通过培训,提高现有在职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使他们在教育理念、教育方式与方法上能够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这对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县域教师培训机构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编制不足,师资来源渠道单一,不熟悉中小学教学实际,机构职能交叉,培训体制僵化,培训者整体素质不高等等问题。远远不能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培训者也较少发挥其专业引领的作用,基层学校和教师对参训、培训效果颇有微词。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一些培训机构人员却不熟悉新情况,导致教师培训长期局限于宏观的教育理论的通识培训,对中小学教学有直接指导作用的学科培训很少,培训缺乏针对性。加之培训体制僵化,培训总体还是自上而下、很少考虑一线教师的需要与意愿,形式基本是“你讲我听式”的专题讲座,辅导教师基本是单一色的培训机构自己的师资,地点基本是在培训机构内,或把参训者集中在所在乡镇的某一所学校内,还没有形成县、乡、校的培训网络。培训内容统一,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地点基本固定,培训者面孔经年不变,培训效益微乎其微。

培训者整体素质不高。县级培训机构师资队伍总体素质和水平不高,甚至可以说有些落伍于基础教育的需要。教师缺乏学习意识,满足于完成领导交给的一些具体工作,学校缺乏学习氛围。教师教科研能力不足也是一个普遍现象。

建立培训教师下学校制度。目前,教师培训机构的教师个别人根本就没有在中小学上过课,导致其教学能力不如受训教师。尽快建立培训者熟悉中小学的专门制度。比如:轮岗制度、兼课制度、调研制度、经常深入中小学校课堂,组织或参与基层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

改革现有培训机制、加强培训者培训。实质性整合各类培训机构,改变培训机构分设的状况,以消除机构臃肿、重复培训、资源浪费的弊端。改变教师培训机构独揽培训大权的高度集中的培训体制,建立以中小学校为基地、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体、以中小学教师所需要解决的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中小学校本研训机制。培训形式也不再是讲座这种单一的形式,所以这一培训体制所带来的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同步性、灵活性等,都是传统的教师培训机制所不能比的。新课改对培训者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解决好对培训者进行有效培训、以促进培训者优先实现专业化的问题。把培训者培训放在继续教育工作的首位,适当组织一些诸如研究课、示范课观摩、优质课、优秀课件、优秀论文评比、某一主题的研讨活动等,以加强学术交流,活跃教研氛围,开阔培训者的视野。从教师自身来讲,要不断加强学习和实践,做教学教研的专家和新课改的引领者。

上一篇:独立学院学生评教的实证调查分析① 下一篇:精彩结尾增强语文课堂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