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沪牌私车与私车额度政策对城市交通影响研究

时间:2022-05-12 06:53:10

非沪牌私车与私车额度政策对城市交通影响研究

摘 要:上海作为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其道路交通发展水平也居于国家前列,但是其交通拥堵状况也位居前列。为什么在道路交通水平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上海交通还是如此拥堵呢?为此,将从非沪牌私车的管理角度、私车额度拍卖政策的角度等方面对上海交通拥堵的原因进行探析,并提出解决办法。

关键词:非沪牌;供需关系;拍卖政策;公共交通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8.064

1 引言

2017年2月,最新一期的上海市个人非营业性客车额度投标拍卖结果公示,平均成交价高达88240元,参与竞标人数达251717人,无论是平均成交价还是竞标人数均创造了历史新高。虽然本次车牌投放量达到了10157个,但是在251717人的激烈竞争中,中标率还是低至0.040,也就是f每一百人参与竞争才只有4个人能够中标。然而高昂的价格与极低的中标率仅仅只是表象,其反映的本质还是私车需求方面的供需不匹配。

2 私车需求

根据《上海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2015》显示,截止2015年底上海市常住居民达到2415.27万人,人均GDP更是高达15851美元。经济水平是推动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第一动力,根据世界银行2014年对204个国家的人均收入总值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做出的划分标准:人均GDP小于等于104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在1046至4125美元的为中低收入国家,在4126美元到12745美元为中高收入国家,大于或等于12746美元以上的为高收入国家。由此可见,上海市的经济水平已经达到高收入地区的水平。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以上的时候,私人汽车消费将会达到一个迅速发展的阶段,三口之家拥有两辆汽车将逐渐成为主流,汽车再也不是地位与身份的象征,而是回归其本质――代步工具。

然而截止2015年末,上海市私人汽车数量仅为183.43万辆,按照国际通用的标准来看,上海市应该拥有私车数量为805.09万辆,这与实际情况相差4.4倍。因此,上海居民潜在的私车需求依然十分巨大。

私车的需求在理论上应该与当地的公共交通总水平相关,因此笔者选取了公交总量、出租车总量、轨道交通总里程作为变量与上海市私车总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上海市私车总量与公交总量相关性为-0.81966,呈现高负相关。这一结果表明公交车总量上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私家车数量的增长。然而,近年来上海实行轨道交通逐步替代公交的政策,因此这一结果并不能十分准确的描述出私车总量与公交总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笔者又将出租车总量、轨道交通总里程与私车总量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出租车总量与私车总量相关性为0.83956,轨道交通总里程与私车总量的相关性更是高达0.93785。这一结果表明公共交通数量的增多并不会造成私车数量的减少。原因在于:公共交通与私车需求之间并没有矛盾,公共交通解决的是市民在市内的出行问题,市民在日常上班时间可能会首选公共交通,但是私家车以其灵活自由的特性能够满足市民短途旅游、家庭购物、聚餐等特异性需求。因此公共交通与私家车并不是替代关系,而是共同发展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交通需求。

3 私车供给

私家车需求的增长是由经济水平与市民出行需求的增长直接拉动的,在一定条件下受价格因素的影响较小,属于刚性需求。然而,由于需求量巨大,如果对供给不加以限制将会导致私车数量爆炸性增长从而导致道路交通崩溃。因此,为了限制私家车的过快增长,缓解道路交通拥堵,上海市政府于1986年开始探究牌照拍卖制度的可行性,并经过一系列改革最终形成了现在的上海市私车额度拍卖政策。

上海市私车额度拍卖政策试图通过控制私车供给量压抑需求。如图1横轴Q代表私车额度供应量,纵轴P代表车牌价格,D为需求曲线,S为供给曲线。当需求量为Q1时,达到市场均衡价格P1,此时代表着供给与需求均衡。由于私车额度拍卖政策限制了供给,导致供给曲线S向左偏移为S’。此时供应量为Q2,供给量

4 非沪牌私车现状

严重的供需不匹配必然会导致市场的混乱,一些急着上牌的车主宁愿忍受早晚高峰各数个小时不得上高架的不便转而上外地牌照。根据上海市统计年鉴2005――2015年上海市私车增长数据绘制表2(本地车上异地牌数量=该年私车保有量增量―该年私车额度投放量)。从表中可以看到2005年本地车上外地牌照的比例仅为27%,但是到了2015年这一比例竟然增长至63%,已经有超过六成的上海市民选择购买私车时上外地牌照。虽然其他兄弟省市对于上海居民上外地牌照有着更多的限制,上海居民上外地牌照的难度日益增长,但是大量长居上海的外地私车的增长却无法限制。大量的非沪牌私车涌入上海必然会对上海的道路交通造成极大的压力,与此同时也会对上海市私车额度拍卖政策产生重大冲击。

5 非沪牌私车、私车额度拍卖政策以及城市交通的相互影响

5.1 非沪牌私车、私车额度拍卖政策、私车需求、交通拥堵的相互关系

上海市私车额度拍卖政策旨在通过限制供给从而遏制沪牌私家车的增多,进而缓解交通拥堵的问题。事实上,沪牌拍卖制度确实在限制沪牌私车增长方面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是其也催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非沪牌私车数量剧增。因此,虽然私车的保有量得到抑制,但是其使用量并没有减少,相反还有所增加,故而上海市道路交通拥挤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缓解。根据笔者的研究将“私车额度拍卖政策、沪牌私车数量、非沪牌私车数量、交通拥堵”等要素关系整理如图2。

5.2 非沪牌私车对私车额度拍卖政策的影响

上海市私车额度拍卖政策自1994年正式施行以来,几经改革,在整体效果上确实起到了限制私车保有量增长的效果,“同济大学交通学院陈小鸿教授等的研究认为,上海市的私车额度拍卖政策将上海的私车增长趋势后推了约20年,同时由于上海市在小汽车大规模进入家庭之前就采用这一政策,总体上而言对用户是较为公平的”。

但是仅仅缩减供给并不能抑制需求,私车需求与经济水平以及居民出行需求直接相关。市民对沪牌私车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进而寻找其替代品――非沪牌私车。因此,市民对私车的需求直接导致非沪牌的大量增加,而私车额度拍卖政策则是导致其增加的间接原因。

非沪牌私车因其价格低廉、获取容易等优点逐渐受到上海市民的青睐。反观沪牌,平均成交价高达85127元,中标率低至0.046,与非沪牌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非沪牌的便捷会对沪牌拍卖制度造成冲击,使得许多上海市民转而寻求外地牌照的便捷进而扰乱正常的沪牌拍卖的市场秩序。

5.3 非沪牌私车对道路交通的影响

非沪牌作为沪牌的替代品,其替代的不仅仅是私车上路的权利,还意味着上海市政府税收的流失。大量的非牌私车的增加导致许多本应该归属于上海市政府的税收流向外省市,使得本应该投入到公共交通建设上的资金减少,不利于上海市公共交通的快速发展,缓解交通拥堵的目标进展缓慢。

除了会导致道路交通投入不足之外,大量的不受增长限制的非沪牌私车进入上海给本来就不堪重负的上海交通雪上加霜。因此,为了限制非沪牌在上海的增长,上海市政府开始限制非沪牌私车在上海的路权――限制非沪牌私车早晚高峰期间上高架。从最开始的早晚各两个小时延长到早晚各三个小时,现在又将时间调整为上午三小时,下午五小时。然而,限制非沪牌私车进入市区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解决交通拥堵的方法。

虽然进入市区的非沪牌私车减少了,但是非沪牌私车仅仅是被迫转移到内环线以外,非沪牌私车的总量并没有丝毫减少。除此之外,一味的限制外牌反而给相邻的兄弟省市一种排外的错觉。对于非沪牌的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上海市民的限制,因为非沪牌私车的受限导致许多上海市民不得不参加沪牌拍卖以获得上路权。这就导致参加拍卖的人员数量在不断的上涨,但是由于供给受限,需求缺口越来越大,过分的供需失衡可能会导致沪牌拍卖制度直接崩溃。

因此,想要真正从根本上缓解上海交通拥堵的问题,一定不能采取“堵”的方式,然而无论是私车额度拍卖政策还是非沪牌限行政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堵”。私车额度拍卖政策“堵”着私车增长口,非沪牌限行政策“堵”着非沪牌进沪口。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堵不如疏,事实上也是如此。私车额度拍卖政策以及非沪牌限行政策实施多年以来,上海的交通拥堵情况并没有得到明显缓解。据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公布的《2014年上海综合交通运行年报》显示:2014年南北高架等个别区域的严重拥堵已经超过240个工作日,而南北高架东侧(鲁班-共和)全年拥堵更是达到了247个工作日。而对于城市快速路而言,早晚高峰沪牌与外牌车流量比为9∶1,平峰则更是高达2∶1。由此可见,私车额度拍卖政策以及非沪牌私车限行政策都没有起到良好的缓解交通拥堵的功效。

6 解决方案

既然堵不如疏,那么如何进行疏导呢?笔者认为应当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应该对沪牌拍卖制度进行优化,避免供需失衡情况进一步恶化;其次应当对非沪牌私车进行合理管理,而不是简单的阻止非沪牌进入市区;最后应该对道路交通进行扩展,并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6.1 优化沪牌拍卖制度

上海市私车额度拍卖政策的初衷在于:抑制过快增长的私车需求,从而降低私车保有量的增长,进而达到缓解交通拥堵的目的。但是需求是无法抑制的,不管满足或者不满足它都是存在并可感知的。因此,为了缓解供需严重不匹配的现状,只有对私车需求进行疏导。

虽然在外在表现上暴露出价格过高,中标率过低等问题,但是其实质还是严重的供需不匹配。为了避免供需的进一步失衡,可以逐步放开对私车额度的投放量,限制使用量。逐步放开不代表彻底放开,只是逐渐增加私车投放量,满足市民对私车的需求。同时通过出台一些政策限制市民对于市内对私车的使用率。例如:在早晚高峰时期对于需要驶入城市绕城高架的沪牌征收一定的交通拥挤费。通过增加私车的使用成本来降低市民对私车的需求。

6.2 优化非沪牌私车管理制度

目前上海市对于非沪牌私车的管理制度还局限于限制非沪牌在早晚高峰时间驶入高架,但是仅仅是治标不治本的措施。非沪牌私车大量的产生也与沪牌管制严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随着我国道路交通系统的全国联网,非沪牌的管理难度大大降低,但是拥堵交通的问题却依然存在。为了缓解这一问题,可以通过向进入上海市外环线以内的非沪牌私车征收一定比例的交通拥堵费。但是这一措施必然会导致非沪牌大量集中到市郊,而且与对沪牌的管理制度一样都会带来市民交通不便的问题。因此,为了根治这一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事业。

6.3 大力发展公共交通

市民在出行时不选择公共交通的主要原因无非两点:(1)公共交通不能有效的解决个性化出行要求,没有办法达到疏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市民在出行过程中经常遇到以下问题:①市民从A地出发,要去B地,但是没有直达线路,必须要去C地中转,浪费了大量时间;②市民从A地出发到B地,但是公交只运行到D地,从D地到B地则没有公共交通工具,为了满足自己的个性化出行需求,许多市民不得不自己开车。(2)公共交通的舒适度达不到要求。公共交通一直为人所诟病就是过分拥挤,尤其是早晚高峰时期,不管是地铁还是公交,其拥挤度都超过了100%。为了避免这种拥挤,许多市民纷纷选择自己开车。

基于以上两点笔者认为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通过丰富公共交通的运行线路,丰富公共交通的选择方式,提高公共交通的舒适度等方式增加公共交通的吸引力。同时根据郊区跟市区公共交通压力的不同,道路交通状况的不同还可以制定不同的发展策略。

对于郊区而言,最大的出行问题在于去市区的时候不方便,因此可以通过轨道交通的延伸,打造覆盖全市的轨道交通网络,解决从郊区去市区交通不便的问题。其次,郊区公共交通的压力还在于运行线路的不够以及运量较小的问题,但是郊区具有地多人少的优势,因此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大力发展有轨电车,进一步提高郊区公共交通的运量以及数量,进一步满足市民个性化的需求。

与郊区不同,市区最大的问题在于公共交通运量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而且因为人多地少难以推进有轨电车。因此,如何提高公共交通的运量才是关键。但是随着中运量公交车的进一步发展,公交系统的运量大大增长,但是因为中运量公交数量少,线路少还不能满足市民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大力发展中运量公交,制定更多更普及线路,形成高运量高密集的城市公共交通网络才是解决市区交通拥堵的最好方式。

参考文献

[1]张婷.实证分析上海私车拍照拍卖制度对私车发展的影响[D].上海:复旦大学,2013,(03).

[2]吕迪.上海机动车牌照额度拍卖政策经济学分析[J].城市公用事业,2009,(06).

[3]郑宪强.出行成本对私车交通需求的影响及其政策选择[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4]杨春蕾,陈玉冬.城市交通拥堵问题的经济学解析[J].商业研究,2012,(03).

[5]张华,李曦,吴娇蓉.特大城市构建中运量公交系统的战略意义――以上海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2,(09).

上一篇:信息共享环境下粮食运输协调研究 下一篇:吉林省出国留学培训基地发展战略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