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2-05-12 03:08:40

劳动力流动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甘肃省近些年劳动力流动数量较大,对该省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影响。但针对甘肃省劳动力流动的特点,将劳动力细分为农村劳动力和人才。从这两个方面对甘肃省劳动力流动现状、流动特点、流动原因进行分析,以及不同类型劳动力流动对甘肃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讨。最后分别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和人才流失两个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 农村劳动力转移 人才流失 甘肃经济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给劳动力的流动提供了很大的自由空间。据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达2.1亿左右。地区间的经济发展差距逐步拉大,使得中西部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劳动力大量涌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有的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研究主要分为两种观点:一是认为劳动力流动可以缩小地区间差距,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消除要素禀赋差异;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劳动力流动扩大了地区差异。

针对甘肃省劳动力流动现状,仅根据净迁移量分析其对甘肃经济的影响并不全面,因为甘肃省劳动力特别是流动人口文化教育水平差别交大,其所从事的职业以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不可一概而论。甘肃省作为经济欠发达省份,人口流动除了具有内陆流向沿海,落后流向发达等特征以外,还存在明显的农村流向城镇、人才迁出、农村劳动力省内迁移的特点。最终的流动结果是人才大量流失,经济增长缓慢。本文针对甘肃省劳动力流动现状,对现象、原因进行分析,以保证经济快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制定合理的甘肃人口流动政策。

二 劳动力流动现状分析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流动大致分为四个阶段:农村劳动力“显性化”阶段、高速流动阶段、停滞阶段、跨区域大规模流动阶段。与全国趋势相同,甘肃省每年就业人数也在递增(见下表1)。

甘肃省是一个人口大省,2010年年末总人口为2560万人。同时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居多的省份,农村人口占全省人口的70%以上。全省就业人员总数为1431.9万人,城镇就业人数仅为317.9万人,而农村就业人员多达1114万人。其中,从事乡镇企业工作的有233.5万人,从事乡镇私营企业工作的有22万人,其余31.9万人从事乡镇个体工作。全省大部分劳动力都集中于第一产业,占全省就业人数51.1%,而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却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14.5%,远低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过多的农村劳动力滞留于第一产业不仅会降低农村生产率,同时也会影响整个甘肃省的经济发展。

从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来分析。甘肃省劳动力整体文化程度不高[4],全部从业人员中初中文化程度所占的比例最高为37.1%,高中文化程度占10.9%,大专及以上仅占8.2%,而文盲率却高达10%。数据表明,甘肃省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较高文化程度比率均低于全国水平,人力资本含量不高。见下表2.

通过观察历年来甘肃省机动人口变动情况发现,每年迁入及迁出人口大致相同,而省内迁入及迁往省内的人数几乎占据了大部分流动人口数量。省内间流动大多都是农村劳动力,而省外流动多是专业技术人才――人才流失,每年人才流失数量几乎是人才流入数量的两倍。见下表3.

三 劳动力流动特点及原因分析

1.农村劳动力流动特点分析

目前,甘肃省农村富裕劳动力达400多万。由于农村受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导致人口基数不断加大;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纯农业劳动的需求越来越小,导致剩余劳动力增多;加之农村教育水平、思想观念、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教育经费短缺、专业技能培训机构严重缺乏,导致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大量劳动力滞留于农村,不仅会降低劳动效率,也会降低农民纯收入,同时造成农村较高的失业率。所以,甘肃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必要性,只有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问题才能完成甘肃省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

然而,不能因为需要就盲目地鼓励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城镇,如此缺乏竞争力的劳动力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低层次的工作,而且甘肃省农村劳动力多选择在省内迁移。加之农民外出务工本身成本就高,这样低效率的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的拉动能力不会太高。

2.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人才流动是提高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佳方式,但是所谓的流动是双向的,既有人才的流出也有人才的引进。而甘肃省每年的迁入人口数几乎是迁出人口数的三分之一,2010年省外迁入人口仅69508人,迁往省外人口多达182702人。人才外流的主要途径有高考、毕业工作、工作调离、出国等,这些年来特别是高校人才、科研机构人才流失极为严重。甘肃省人才外流对于人才来说利大于弊,毕竟可以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但是对于流入地来说也会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而作为人才流出地的甘肃省来说则是损失重大。甘肃省教育条件、规模、环境落后,教育资源缺乏,培养一个专业人才、高学历人才的相对成本要远远大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大量的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纷纷离开甘肃,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兰州大学每年失去几十名教授、副教授和青年教师,更有人曾称[5]“兰州大学流失的高水平人才,完全可以再办一所同样水平的大学”。高校的人才流失问题严重阻碍当地的教育及高校的发展。

人才外流的原因有很多:自然环境差,生态环境脆弱,森林覆盖率低,海拔高,降水少,风沙大,紫外线辐射强,生活条件相对艰苦;工资待遇低,2010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年工资36539元,而甘肃省只有29096元,与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收入差距则更大;发展空间小,甘肃省农业工业占主导,国有单位、事业单位比例高,而大量需要创新人才的私企、外企进驻率低,仅有的企业产品、服务涉及领域窄。除此以外,用人机制死板、收入分配不公、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低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

四 劳动力流动对经济的影响

1.农村劳动力流入对甘肃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一直成较大趋势,农村劳动力转移确实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甘肃省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其主要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商贸以及社会服务等行业,为甘肃省的建设、发展、GDP增长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劳动者的普遍文化水平及素质较低,贡献及收入有限,所谓的城镇化也只是表面现象,居民素质远未达到城镇化的标准。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势必会带来就业、居住、户口、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压力。

2.人才流失对甘肃省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才流失必然会阻碍经济的发展。甘肃同其他经济欠发达地区一样存在人才密度低、高级职称少、学历层次低、行业分布失衡、高级人才老化、人才结构不合理等问题[6]。大量人才特别是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流失严重削弱甘肃省的竞争力。每年高校教师、工程技术人员、高层次管理人才、科研人员、医生等人才密集行业人才流失极为严重,高校毕业生外省就业率高达60%以上,加之不少科研单位都举家迁移至外省。种种现象都极大降低了甘肃省的科研能力、科技 发展、创新能力,随之而来的便是与其他地区越来越大的经济发展差距。差距越大,人才从该地区流出的动力就越大,长此以往,在经济发展与人才流失之间出现恶性循环,形成“马太效应”。

五 政策与建议

1.针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必须重视问题

第一,提高农村劳动力个人素质,加强培训,提高劳动者的竞争力。增加人力资源开发的投入,鼓励农民自觉提升文化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加大农村教育程度,普及义务教育,降低文盲率;开设实用性强、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机构。这样才有能力有机会从事更多种类的职业,创造更多价值。

第二,改革户籍制度。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得城乡劳动力在经济利益和社会待遇等方面有不平等。大力改革户籍制度,放宽农民进城限制,增加农民工待遇,提高农民工生活保障。

第三,加大政府组织力度,引导农村劳动力全方位转移。由于农民对整个经济形势、就业方向难以把握,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制定、宣传,结合甘肃省自身劳动力现状及经济发展状况,引导农民转移至真正有需求的领域。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培育当地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转移,降低劳动力转移成本。

第四,鼓励人才回流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同样需要人才,农业作为工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同样需要科学发展的动力。甘肃农村人才来源长期枯竭,致使农田种植方法落后、生产率增长缓慢,农民收入来源稀少。因此,急需大量增加农村专业人才以及科技研发人才,如何吸引人才回流则需政府在人才政策方面下大力气。农村自然环境、公共环境、人文环境都落后于城市,要吸引人才除了不遗余力的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更要提供给人才更高的福利待遇,从思想观念到政策制度都要真正做到重视人才。

2.针对人才流失的政策建议。

第一,重视人才,提供合理的福利待遇,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留住人才。以往甘肃省大量人才外流,并没有真正落实留住人才这项工作,意识不到人才流失的危机感,削弱人才的重要性。如今必须转变人才观念,充分认识人才是关乎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关心人才,给予人才一定的社会地位,增加其自身的价值感和社会责任感。提供合理、优厚的福利待遇,保证人才的贡献与报酬成正比,建立地区附加津贴,促进不同区域相同人员享受大体相当的工资福利待遇。构建灵活的用人机制,无论是职位晋升还是薪金待遇都需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特别针对科研机构,需加大政府的投入力度,给予充足的科研经费的支持,搭建现代化的试验平台,在硬件设施方面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

第二,制定人才保护政策,吸引人才。只有通过未来的发展空间、优厚的福利待遇、稳定的工作保障才有可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甘肃靠其自身的发展魅力和环境条件吸引人才基本难以实现,所以要借用西部大开发、兰州新区建设的契机,通过各种渠道宣传甘肃的发展空间和商机,针对创业人才更要放宽政策,大力支持并给予政策、法律保护。给他们提供足够广阔的平台让人才施展个人才能,实现自我价值,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

第三,大力宣扬“建设家乡”,鼓励人才“走出去,更要走回来”。甘肃省当务之急是如何用好本土人才。首先是人文宣传,加强对人才特别是高校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人才的思想觉悟,将“建设家乡”作为每个甘肃人的使命和责任,将甘肃未来发展的重担落实到每个人的肩上,甘肃以其稀缺的教育资源培育出的人才,毕业首先应当是回报家乡,大力提倡奉献精神。其次是制定相关的本土人才保护政策,一定程度的“定向”政策。本土高校保证较高的本省学生的招生比例,对于录取分数线以下且差距不多的学生可放宽政策录取,条件是毕业后需留在甘肃工作;鼓励学生去发达地区求学,但要保证人才回流数量,适当限制高层次人才户口迁移,对于国外、省外求学归来且优秀大学毕业的本省户口的人才,提供广阔的就业面、优厚的待遇。让走出去的人才也要走回来。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治安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分县市人口统计资料2010年度[M].北京:群众出版社,2011

[2]杨敏.劳动力流动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6

[3]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4]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划财务司,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1[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5]甘肃西部高校人才流失严重,待遇低还是机制“死”[N].中工网,2012.6.29

[6]傅为忠、凌芳、侯静怡.经济欠发达地区吸引人才的对策探讨[J].华东经济管理,2006(2)

[7]张蕾.关注甘肃省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4)

[8]张立艺.吸引人才回流发展农村经济的途径[J].中国城市经济,2011(7)

上一篇:麦迪逊的花园 下一篇:校园易物网络平台建设的研究及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