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12 12:47:16

D-二聚体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ELSA法定量检测未溶栓及溶栓前后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心肌梗死未溶栓患者短时间内血浆D-二聚体含量变化无显著差异。溶栓再通患者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短时间内下降有显著差异(P

酶类药物用量足否的一个判别指标,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D-二聚体;心肌梗死;心梗溶栓治疗

D-二聚体(D-Dim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的特异性降解产物,只要机体血管内有活动的血栓形成及纤维溶解活动就会有D-二聚体产生。因此,血液中D-二聚体含量的变化已经逐渐被人们公认为血栓形成或溶解的标志[1]。本研究通过监测心肌梗死未溶栓及溶栓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探讨其在急性心梗溶栓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与我院急诊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患者62例,男38例,女24例。其中下壁心梗20例,前壁心梗30例,后壁心梗12例,年龄47-70岁,平均年龄(61.24±4.6)岁。其中溶栓治疗47例(12h内),其中下壁9例,前壁25例,后壁13例,年龄45-65岁,平均年龄(57±6.8)岁。溶栓再通25例,未通22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采用本科第六版内科学教材心肌梗死诊断标准。溶栓适应症采用本科第六版内科学教材溶栓适应症标准[2]。溶栓后再通指标采用本科第六版内科学教材溶栓再通间接指标[2]。

1.2方法心肌梗死患者具有溶栓适应症者47例,应用尿激酶(天普洛欣)按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ml,30min内静脉滴注并同时予以应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U/12h皮下注射,口嚼服阿司匹林300mg,并在4、8、14、16h采血查CKMB,CK,LDH及心电图,以判定溶栓效果。

1.3D-二聚体测定方法分别采观察对象静脉血2ml。心肌梗死患者未溶栓患者入院后及发病24、48h采血。溶栓患者在溶栓开始前及溶栓后2、6、24、48h采血,血液经抗凝,离心,取血清进行检测。单位以mg/L表示。

1.4统计学方法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方差分析,以(P

2结果

2.1未行溶栓治疗病例(15例)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未行溶栓治疗的心肌梗死病例在入院时,发病后24h和48h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心肌梗死溶栓后未再通病例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22

2.3心肌梗死溶栓后再通病例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25例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再通病例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溶栓前、溶栓后2、6、24h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均具有显著差异(P

3讨论

D-二聚体是反应纤溶系统活化的指标,是交联纤维蛋白溶酶降解后所产生的一种特异分子标志物。血浆含量升高提示体内继发纤溶亢进,可作为高凝状态和血栓形成的标志之一,也是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的重要鉴别依据[3]。Saivioni[4]认为,D-二聚体水平与梗死相关血管阻塞程度有关,Lauler[5]发现,如果溶栓已达疗效,则D-二聚体在迅速升高后很快下降。从而推测如D-二聚体含量升高后维持在一定高水平,提示溶栓药物用量不足。因而许多学者认为,血浆D-二聚体是监测溶栓是否能达到最理想效果的指标[5]。本组实验中,对于溶栓未通的病例,我们观察到血浆D-二聚体含量在溶栓前后有明显变化(P0.05),维持一定高水平。这可能与溶栓药物用量不足,血管狭窄严重反复形成栓子有关。对于溶栓再通的病例,我们观察到血浆D-二聚体含量先升高,再通时间相吻合,表明栓子溶解。可作为判断溶栓疗效和病情监测的指标。溶栓后48h,上述指标均接近溶栓前水平,提示凝血活性增强,纤溶活性降低,是冠状动脉发生再闭塞或血栓进一步发展的危险阶段,在此阶段应加强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疗。

综上所述,D-二聚体检测可能反映心肌梗死溶栓再通有一定意义,并指导临床用药,可作为观察尿激酶类药物用量足否的一个指标,指导用药。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CT诊断颅骨骨折的价值分析 下一篇:核转录因子NF-kB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