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中报喜与忧

时间:2022-05-12 11:45:40

银行中报喜与忧

中报净利大幅增长,不足以打消人们对银行业的诸多疑虑

有些意外,却难言惊喜。

与扑朔迷离的宏观经济形势相反,近日密集公布中报的上市银行,无一例外地亮出了净利大幅增长的漂亮业绩。但近两周来,上市银行的股价并未因此走出中报行情。犹豫不定的股价走势,恰是银行自身和投资者心情的写照。

2008年被称为近来“中国经济最为困难的一年”,中国银行业正在经历“内忧外患”的考验。大到国内外宏观经济严峻态势、信贷结构调整,小到房地产和小企业贷款,国内经济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质量。

外患则来自风雨飘摇的美国房地产金融市场。7月25日,证监会要求上市银行详细披露所持证券投资情况,于9月1日正式执行。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此次中报中,即详尽披露了所持海外证券投资状况,这包括持有濒危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巨头房地美、房利美的债券,和细分的次贷产品及拨备情况,以回应投资者此前的担忧。

“比赛还有下半场,金牌到底花落谁家,还得赛完了再看。” 8月21日,在中期业绩会上,中国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针对下半年的挑战坦言。

“似乎每个月都会有新的坏消息出来,市场的恶化程度已经超出人们的想象。”谈到美国现在的金融危机,中国银行信贷风险总监詹伟坚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最大的挑战来自不确定性,银行要注重集中性风险的管理。”

房贷风险积聚

备受舆论关注的房贷质量已经出现恶化的苗头。

《财经》记者获得的央行最近出具的一份房地产信贷形势分析报告显示,截至6月末,中资金融机构各项房地产类人民币贷款不良率为2.56%,比去年末微升0.19%。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不良率则上升0.37%,达到了4.32%。这比业界预期的房地产不良贷款的反弹早了一个季度。

“下半年房地产市场价滞量减态势将进一步延续。”建设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39,香港交易所代码:00939,下称建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直言。

在房地产走势尚不明朗的北京,一些银行正在揣测政府的调控力度和意图。一种判断是,政府可能会通过信贷紧缩,对房地产商进行一次洗牌。这也使得银行在当地的房地产开发贷款投放方面表现得较为审慎,避免成为最后一个接盘者。

北京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169)中报显示,其房地产行业贷款占比12%,比年初下降2.3%。该行董秘杨书剑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考虑到北京市房地产市场未来可能的波动,今年上半年以来,北京银行已经开始主动压缩开发商贷款,并且提高了房地产贷款的进入门槛。

“对于开发商贷款,下半年仍要进行主动压缩。”杨称,“但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的投放政策不会变化。”

珠三角由于此轮房价跌幅深重,当地银行的房地产贷款情况尤其引发关注。

中报显示,深圳发展银行(深圳交易所代码:000001,下称深发展)目前房地产业贷款余额为167.0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0.27%,同比下降1.96%。针对这一较高的不良贷款率,深发展表示,此系该行历史遗留不良贷款所致。深发展坦承,随着宏观调控下部分行业资金面趋紧,房地产市场普遍降温,增加了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清收和处置抵债资产工作的难度。

深发展没有详细披露其个人房贷的资产质量,仅表示仍处于可控状况,没有明显恶化趋势,但深发展表示,下半年将对个人按揭政策从严,按揭贷款增幅会有所放缓。

与深发展不同,兴业银行目前的房地产开发贷款不良率相对较低,为0.58%,低于全行平均不良贷款1.04%的比率。数据显示,兴业银行的房地产开放贷款投放速度在2008年上半年明显趋缓,投资额尚不足去年全年投放额度的十分之一。知情人士称,兴业今年扩张速度放缓较明显,低投放使得新增贷款对不良资产的稀释作用大幅减弱。

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兴业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对于房地产业贷款依然从严。

在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房地产开发贷和个人按揭贷款依然占较高比例,但不良率暂时相对较低。

中报显示,以基础设施和个人按揭为传统优势的建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不良率较上年末下降64个基点至4.2%;不过其个人按揭贷款的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略有上升。中国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88,香港交易所代码:00988,下称中行)内地的房地产相关贷款的增速略低,减值贷款金额为62.3亿元,不良率为3.81%,较去年末的4.87%有较大幅度的下降。

惟有工行中报显示上半年其房地产开发贷款同比增幅明显,总额为3386.84亿元,同比增加21%;但占全部贷款总额的比例为7.8%,低于8.7%的同业平均水平,且不良率亦有小幅下降,为2.43%。姜建清称,根据利率等变量进行的压力测试表明,目前工行的房地产相关贷款风险可控。

小企业贷款窘境

随着国际国内宏观形势日渐严峻,小企业比大中企业更难生存,贷款风险势必有所彰显。中报显示,在国家希望大力予以支持的中小企业贷款方面,大银行和中小银行的投入力度和风控情况不尽相同。但有关数据披露是否详尽,数据是否失真,则值得关注。

比如,这次中报各银行纷纷披露中小企业贷款的总额和增长情况,但并不披露相应的不良贷款数据。个别银行披露了新增小企业贷款余额和不良率,但有关数据却不足以说明问题。

以工行为例,工行新增小企业贷款余额为300亿元,增幅为10.3%,不良率较上年末的0.78%有小幅上升,攀升至0.99%。这个数据比外界预计的小企业不良率要低得多。

此前央行通过窗口指导,允许下半年全国性商业银行信贷额度新增5%,股份制和中小商业银行信贷额度新增10%,但严格控制贷款投向,如必须投向小企业和“三农”。

8月27日,银监会明确要求新增贷款规模要真正用于小企业。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提出了信贷倾斜、布局、产品、考核等六项突破,力争小企业信贷投放增速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增量不低于上年,单独安排小企业信贷规模,单独考核。

对此,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看法不同。一家国有银行高层对《财经》记者表示,各家银行对于央行的窗口指导虽不是言听计从,但也不会公然违抗,在大型商业银行尤其如此。他认为,银行本身也需要增加“三农”、小企业信贷投入,对他们而言,虽然规模增加有限,但毕竟“聊胜于无”。

然而,股份制银行的态度则大不一样。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小企业集中的一些发达地区,目前一些股份制银行的地方分行上半年就基本完成了全年的利润指标,但尚未用足贷款额度。此时,他们更倾向于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更愿意做大型的市政项目、大企业贷款,对于房地产企业和中小企业限制很严,对风险比较高的小企业坚决退出。

一些中小银行的信贷业务负责人表示,央行希望增加中小企业贷款其实是不现实的,除非容忍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有更高的不良率。“谁会在这个时候把钱贷给风险高、经营不稳定的小企业?”

但专家表示,增加小企业贷款和控制风险其实并不矛盾,只是对银行风险定价能力的要求更高,而这恰是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的软肋。

根据银监会副主席王兆星的建议,商业银行应对小企业贷款利率单独定价,在风险定价的基础上合理浮动,并合理制定小企业不良贷款控制指标,对小企业贷款损失依法及时核销。

不良贷款局部反弹

尽管银行业人士普遍认为“不良贷款反弹只是早晚的事”,但事实比想像发生得更快。

不良贷款局部反弹现象在中报中已经有所显现,其资产质量则呈现出总的不良资产或不良率下降,关注、可疑或损失类不良资产和不良率却反弹的态势。

中报显示,浦发银行拨备前贷款增速12.8%,贷款在总资产中的占比上升到60.37%,严重超出市场预期。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率均有所下降,但损失类贷款余额24.42亿元,较年初上升12.36亿元,损失类贷款占比也上升17个基点至0.39%。

兴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有所下降,但不良贷款余额却有所上升,关注类和可疑类贷款出现双升迹象。对此,兴业银行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称,临时性逾期贷款直接进入关注类,是导致上半年个贷关注类上升较多的最主要的原因。

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该行个人关注类贷款中约有80%为逾期30天以下临时性逾期贷款,这主要是该行个贷宽限期计算规则所致。

对于可疑类贷款余额的上升,兴业银行则表示,“可疑类贷款增加较多的主要原因是本行某大型国有集团企业所涉及的5.68亿元贷款,因企业重组而逾期欠息超过360天,由次级类调整为可疑类。”

“这部分贷款大部分有足值的抵押或实力较强的担保,预计最终损失不大。”该行对《财经》记者如此表示。

大型商业银行也出现了不良贷款局部反弹情况,则很难以个别贷款企业出现不良的理由来解释。

建行中报显示,截至6月末,在整个不良贷款双降的同时,次级类贷款出现双升。与此同时,个人贷款的不良率上升,从上年同期的1.09%上升至1.18%。

中行中报则显示,内地业务中的关注类贷款余额从去年末的1355.55亿元,上升到了今年6月30日的1411.13亿元。对此,李礼辉解释是受地震因素影响。

此外,数据显示业内人士关注的电力等行业的不良贷款出现小幅双升。以建行为例,其不良率由2007年末的1.58%,上升至1.68%。但由于电力等行业的亏损有政策因素,未引起银行的过多警惕。

尽管不良贷款反弹只是初露端倪,但一位银行家坦承,“宏观政策的不确定性,加大了银行在控制不良贷款方面的压力”。

外患无穷

内忧言不尽,外患滚滚来。

自去年次级抵押信贷危机发生以来,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依然,潜在风险不可小觑。目前只有中行、建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详细披露了所持次贷产品的结构和拨备情况。

国际化程度最高的中行不得不为此计提更多减值准备。中报显示,2008年上半年,中行集团其他资产减值损失106.51亿元,同比增加了94.86亿元,其中大多是为外币证券投资增提减值损失所致。

次贷危机阴云未散,房利美(Fannie Mae)和房地美(Freddie Mac)(下称“两房”)风波又不期而至。据《财经》记者统计,截至6月30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七家上市银行共持有253.45亿美元“两房”相关债券,折合人民币1738.44亿元。

其中,中行持有相关债券总额最高,达172.86亿美元,占已公布数据68.82%。

建行投资规模位居其次,达32.5亿美元。这一数据尽管低于里昂证券此前推算的70亿美元,但仍超出了业界的预期。

工行和中信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998)的投资规模折合人民币也在百亿元以上。相比之下,交通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1328)投资最少,只有1.85亿元,目前已抛售。民生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16)和招商银行(上海交易所代码:600036)的投资总额则在15亿元左右。

一家国有银行的首席风险官对《财经》记者坦承,大银行在应对外患过程中,可以做得更好。他表示,经过了一系列危机的考验,中国的银行已经意识到,不仅要看相关产品的评级,还要研究估值,考虑流动性。

最近以来,各家银行已经纷纷在减持“两房”债券。

截至8月25日,中国银行实际持有的“两房”发行的债券减少到75亿美元,“两房”担保住房贷款抵押债券减少到51.74亿美元。中行行长李礼辉表示,6月后的减持基本是原价收回,并没有出现损失。

建行同样进行了减持操作。建行行长张建国透露,该行持有的“两房”债券,已经从6月底的32亿美元,减少至7月底的20亿美元左右。减持过程没有亏损,只是“盈利多少的问题”。

“从年初至今,我们已累计减持‘两房’及其他与美国房地产相关的债券80多亿美元,加之我们对政府债券进行了波段操作,在债券投资方面整体未出现亏损。”工行董事长姜建清称。

不过,《财经》记者注意到,由于持有上述债券的各上市中资银行仍对“两房”债券走势普遍表示乐观,因此未对有关投资计提任何专项拨备。

在8月28日举行的中行中期业绩会上,行长李礼辉表示,中行所持有的“两房”债券,目前还本付息和市场交易价格都很正常,并认为下半年“两房”相关投资也不会对中行产生重大的财务影响。

“两房”所指的房地美和房利美,均为美国国会为保证住房贷款市场资金流动而立法设立,对于美国房贷抵押市场作用举足轻重;二者共拥有或担保价值5万亿美元的住房贷款,占整个美国应收住房贷款总额的近一半。

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两大巨头也泥足深陷。但由于美国政府的公开担保和注资承诺,目前其债券持有者仍可保持还本付息。

自去年三季度至今,“两房”一直处于亏损状态,今年二季度,“两房”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房利美净亏损23亿美元,房地美净亏额8.21亿美元,是一季度净亏损金额的5.4倍。随着美国房地产市场的持续低迷,两大巨头前景黯淡,在美国本土也颇受争议。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家银行坚持未就“两房”债券的投资计提任何专项拨备的作法,受到了质疑。一位著名债券分析师就向《财经》记者表示,中资银行的这一做法有失稳健。■

本刊记者宋燕华对此文亦有贡献

上一篇:中行身陷国际洗钱案 下一篇:中国经济风险无需过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