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初中历史和社会教学的问题研究

时间:2022-05-12 11:40:29

就初中历史和社会教学的问题研究

摘要:本文在实际教学的基础上,通过历史与社会教学,让我深感历史与社会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笔者在这里就初中历史和社会教学的问题研究,在反思的基础上,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同时这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与社会教学的乐趣。

关键词:初中历史社会教学问题反思

1、初中历史和社会教学的现状分析

1.1轻视历史教学价值。有一个真实的事例。某地有一位教育人士在当地一次研究如何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问题的教育专题会上,公开发表了他的一番看法:

“我看,现在初中开设的课程中,有一些根本就没有必要开!比如说,我就不明白,开那个历史课程究竟有什么用处?搞课改、减负,我看就该把这些没啥用的东西先减掉……”

也许这个事例太极端,但的确是实实在在的事实。这个案例表明:在许多人——甚至包括教育界内部的一部分人的心目中,对于历史学科的价值与功能的认识上,是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偏见的。

1.2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过于陈旧,教学方式单一。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源于前苏联学者凯洛夫所倡导的“五环节”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是“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这种以讲授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的最大长处在于能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可以较为系统地获取、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充分体现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其弊端也相当明显,就是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的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容易形成“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1.3教学水平低,知识迁移能力差。现代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理论根据教学水平的高低把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分为记忆性水平、理解性水平和思维性水平。

记忆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是教师独讲学生被动静听,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有教无学”,“教多学少”,知识缺乏迁移度。

理解性教学强调系统地理解,记住讲授内容,但学生的理解是教师嚼烂后的被动理解,从教与学的逻辑关系看,常常是“教多少学多少”“学等于教”,学生缺乏自主创新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2、把初中历史和社会教学联系起来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老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要求老师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其实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这种联想式教学方法。就符合青少年心理,是调动学生学习历史与社会兴趣的重要方法之一。例如,要讲中国的改革开放,可以先通过商鞅变法的例子来分析。商鞅变法得到多数人的支持的史实,使学生体会到商鞅变法是时展的需要,也是秦国统一大业的需要,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3、就初中历史和社会教学提出建议

1)认真做好“教学五认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力求提高课堂效率。这是对教师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对教师的最高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要翻阅教材、教参、教辅用书,还要了解学生的具体学情,力争做到讲课精彩、简明扼要。抓住课堂教学主阵地,认真组织课堂教学,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务必抓住课堂上的45分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2)抓好学生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工作,及时反馈,做到功在平时,常抓不懈。上好课,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要对学生掌握的知识及时进行反馈,过关检查,在每一节上课前,老师就要对学生所学的旧知进行复习提问,这样既检查了学生以前知识的掌握情况,又起到新旧知识的衔接的承上启下作用。也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温故而知新”。

3)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教学工作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历史与社会教学缺失问题的解决

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缺失问题严重抑制了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解决这些问题已经成了目前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一场攻坚战。在这里笔者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4.1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提高教学效率的实质是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成效。为此,必须先优化课堂教学时间管理,充分发挥教学时间的综合效用。

制度化学习时间与自主性学习时间相结合。传统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是以固定的时间单位组织教学的制度化体系,在教学时间分配上存在着教师支配一切的单向性。学生缺乏自我选择,自主学习的机会,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4.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实现主体性教学和培养创新精神的基本前提。罗杰斯曾指出,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创造的两个基本条件,有高度创造性的人常常偏离常模的思想受到压抑,因此,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的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采取民主态度,支持学生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为创造性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气候和土壤。

4.3结合历史与社会学科实际,加强兴趣培养。所谓“课开始,情趣生”,就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要以趣激学,引发动机,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举趣盎然,主动自觉地投入学习。“课进行,情趣浓”,就是教师要以趣导学,通过设疑介思,指导方法,以指引等手段,使情知发展有机统一于教学过程之中。“课结束,情趣存”,就是在教学的最后阶段,通过教师的及时讲解,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感,以成励学,对学习保持旺盛的求知欲。

5、结束语

总之,通过上述粗浅的分析,笔者旨在促进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发挥出历史与社会在素质教育中应有作用,提高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的质量。以上这些是我个人的一些心得。历史与社会教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位历史与社会教师坚持不懈,勇于创新,在课程改革的春风吹拂下,每位历史与社会教师都要抓住时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部《初中历史课程标准》

【2】《教育情报参考》(月刊)

【3】《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刘超强 2005年

【4】《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年

上一篇:浅谈英语教学的情趣教学法 下一篇:自主招生\保送生招生考试英语应考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