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音乐插上光影之翼

时间:2022-05-12 09:38:31

为音乐插上光影之翼

音乐电视(即MTV)是电视文艺中比较重要的、充分发挥了电视艺术表现功能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于20世纪80年代初始于美国,后来风行于世界各地,迅速成为电视音乐歌舞片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1993年开始,中央电视台连续举办的中国音乐电视大奖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MTV的蓬勃发展和成熟。如今,MTV音乐电视已经成为各家电视台非常重要的音乐节目类型。音乐电视的迅速普及和深入人心,使它不论在音乐领域还是在电视领域,都占领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当音乐和视觉的画面相结合时,它就不是以作为独立艺术音乐的姿态而出现,而是作为影视综合艺术的一个要素在和其他要素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影响、发挥作用。随着新数字时代的到来,受众已经不满足于最初纯音乐和电视画面的简单结合,而是站在审美的角度来审视音乐电视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真正符合MTV要求的作品,首先是以歌曲为表现主体,以演唱者为表现形式,通过镜头语言将歌词的内涵与意义、音乐的主题与完整的旋律以及所要赋予的主观情感抒发体现出来。音乐电视的双重结构,音乐与画面相互贯通,相互交融,形成统一的音画关系,以电视手法构成情景交融、声情并茂的电视画面,呈现出独特的艺术品位,这是音乐电视追求的最高境界。

一、音乐是情感的化身

李斯特认为音乐无时不是在表现情感,音乐本身简直就是情感的化身。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具有非语义性和非具象性的特点。所以,相对于视觉艺术,音乐被称作抽象的、非再现性的艺术。

作为音乐电视,它具有音乐本身的曲式结构,又具有电视艺术的画面结构。音乐电视必须借助音乐本身的结构和寓意,为其设计合乎情理的情绪和情节,加以烘托和营造气氛,使其有血有肉,有节有理,不落俗套。

1.隽永的歌词

歌曲与纯音乐不同,它是纯音乐与文学的结合,即一首歌曲必须要有音乐和歌词两个构成因素。所以,从歌曲的审美特性出发,一部好的音乐电视作品,优秀的词曲是关键。

第一,语言要凝练、通俗。由于歌词是要被唱出来的,过分生僻的词句让人难以听清含义,因此,歌词应尽量避免抽象化的概念和生僻的字词。但也不能一味追求通俗易懂而忽视了歌词的文学美感,遣词造句和表达的形象仍要遵循美的原则。好的歌词应秉持文学化而不咬文嚼字、通俗易懂而不浅白无意、短小精悍而不短而无味、浅显上口而不肤浅低俗的原则。近些年出现了一些网络歌曲和“口水歌”,其歌词审美趣味不高,浅薄低俗,缺少含蓄美。这固然体现出现代人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出现的游戏化,追求新异,以丑、怪为美的嘲弄一切的某种意识,有一定的社会背景,但如果在音乐创作中单纯追求新奇特,而放弃了对感性美的追求,长此以往只能使歌曲艺术美感匮乏,直至失去其独有的魅力。

第二,歌词要具有歌唱性,抑扬顿挫,富于节奏感和韵律感,句与句、段与段间要保持对称与平衡。歌词的结构和规模不能太大,一首歌曲不能让歌词全部填满。这不仅仅是让旋律部分与伴奏部分共同塑造音乐形象,更是为电视画面留下足够的“旁白”,让音乐和画面融为一体。

2.优美的旋律

一首好歌曲不仅歌词重要,旋律同样重要。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对音乐作品的形象塑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在欣赏音乐电视时,往往也是首先被其中的旋律所吸引,一首优美的旋律是音乐电视博得观众喜爱的首要因素。某些音乐电视作品,歌词平淡,画面粗糙呆板,没有新意,但就因为旋律优美而广为流传。这类作品作为音乐电视远远称不上精品,但旋律的美已经能让欣赏者忽略其他因素的不足。

音乐表情,歌词表意。只有把两者完美结合才能把歌曲的艺术内涵无限延展。好听的旋律与隽永的歌词一样,是音乐电视成功的关键。

二、画面是视觉的建构

音乐的特点是以听觉为主,优美的旋律通过作用于人的耳朵,从而产生艺术震撼力。电视画面的加入增大了信息量,强化了音乐的视觉形象塑造,在听觉感知的基础上加以视觉感知,强化了人们对信息的接收,使其更容易被带入艺术美的境界。这种视听的双重感染给人以更为震撼的艺术享受。此外,相对于纯音乐节目的时间性特点而言,音乐电视加入了空间上的二维拓展,信息量更为丰富,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1.表达主题的直观性

音乐电视的画面通常是配合歌曲出现的。由于它配上了可直观看到的画面,以及由画面显示的色彩、色调、剪辑、叙事等元素,能够更鲜明地揭示出原本隐藏在歌曲中的主题,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歌曲的旋律去感受其所包含的意义和情感,而且还可以通过直观的画面内容去捕捉和体会,使得整个音乐节目的内涵更为丰富。

宋祖英的《辣妹子》歌曲本身就是一首有着浓郁民族文化色彩和丰富地方风情的作品,为了突出辣妹子的热情和火辣性格,画面运用了大量的红色,在美丽的湖边,身着红衣裳的姑娘们在湖边晒辣椒,简单的生活场景加上画面处理,把辣妹子身上的快乐、热情、火辣展现得淋漓尽致,再加上宋祖英甜美的嗓音,使得这首音乐电视作品一经推出就在当年的中央电视台音乐电视大赛中夺得金奖。

2.不对称性――散文风格

电视音乐受画面的制约,根据画面的需要在建立一种情绪或者情绪迅速转变时使用,具有灵活性和不对称性,它不能按照作为独立艺术的音乐方式用起承转合的完整结构,而是有很大的随意性。哪里需要就在哪里出现,有时是一个较完整的乐段,有时只是一个乐句,有时甚至只是一个和弦或是一个琶音,呈散文式的风格。

中国音乐电视在主旋律题材中,前几年拍摄的《走进新时代》可以称得上是一部经典之作,它不只音乐大气优美、歌词简洁有力,表达了勤劳勇敢的中国人从“东方红”到“春天的故事”再到“走进新时代”三个历史时期所表现出的民族自豪感,而且画面与音乐相得益彰,开篇用了铺天盖地的中国红渲染气氛,其间运用了大量“符号化”的手法――天安门广场、人民大会堂、镰刀、红旗、壶口瀑布、勤劳的农民、向日葵等场景,都象征了中国人正在昂首阔步、意气风发地走进新时代。不同的画面转接营造了多时空的变换,蕴含了大量的信息,又给观众留下了充分想象和欣赏再创造的余地。

3.音画融合――视听双重感染

音乐是抽象的,而音乐电视是具象的,两者的融合需要运用情节和细节来铺就。音乐电视既保留了原有音乐形态的艺术价值,同时又发挥了电视艺术的特殊表现功能,集二者的优长于一身,视听的双重感染,时空拓展。一部音乐电视的成败,歌曲的好坏是关键,画面是音乐的帮衬。作为音乐电视创作者始终要铭记,画面的存在是为了更明晰歌曲表达的内容,不能让画面喧宾夺主。画面应在对音乐进行解读的过程中,将音乐的意境更完美地传达给观众。

旋律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往往是抽象的,具有不确定性和多解性。在没有音乐电视之前,用歌曲表现视觉对象,往往仅能通过音乐自身体现出其中高度抽象化的感性特征,而视觉形象的具体特点,则需听者借助歌词和调动充分的联想与想象去弥补。然而,旋律艺术的这一特点恰恰为音乐电视的存在提供了无穷的空间。音乐电视通过画面使听众原本只存在于头脑中的画面感具体、丰富起来,营造出虚实相生、亦真亦幻、充满联想的视听具象。我们经常看到不受歌词具体细节约束,按歌曲旋律表现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确定音乐电视拍摄的基本情感色调,自由展开画面想象的音乐电视作品。

三、音画双重结构的艺术处理

音乐是时间的、声音的艺术,电视画面是空间的造型艺术,两者结合为音乐提供了全新的多维时空情境意向。与歌曲并不相符的画面――简单的山水风景、机械的模特表演等,画面粗糙,毫无审美可言。音乐电视不仅把音乐的内涵通过外化的形式表现出来,更是对音乐的一种视觉性的二度创作。

1.音乐电视的表现形式

音乐电视有助于将音乐的内涵与意境视觉化,推动音乐情绪的发展,人们立即爱上了这种从中能获得良好审美体验的形式。它完全打破了人们过去单纯听音乐的模式,让人在听的同时还能“看”画面。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内,音乐电视创作者通过蒙太奇手法,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剪接成一部传达歌曲意境的小型电视片。由于音乐电视篇幅短小,又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因此,其拍摄手法与普通电视片存在着很大不同――应力求笔墨凝练、手法简洁。画面要保存原本音乐艺术特有的模糊性。观众在观看音乐电视时得到的是一种情绪与意境的感染,如果音乐电视形象过于具体、细致,或完全按照歌词做成“场景再现”或“歌词内容提示”,则难免流于浅显。受众的审美过程也是一种创造性过程。创作者表现的故事情节过分连贯、具体,只会使观者失去三度创作的审美乐趣,束缚和制约观众的感悟与联想。

2.音乐电视的拍摄走向

近几年音乐电视创作中我们看到,几乎所有新技术和新的艺术思维方式,都被运用到音乐电视画面的制作中,这在现代流行音乐电视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大量的电脑绘画、蓝幕合成、视觉合成、视觉特技、反常规镜头运动,以及反经验的构图、色彩、用光、服装、化妆、道具等的使用,为观众营造了一个时空多变的视觉效果。

还有一种倾向是对叙事的风格化追求。为了迎合观众的收视心理,大量音乐电视开始走叙事路线――有情节、有故事,像一部短小电影或短剧,以此增强音乐电视的观赏性。很多音乐电视作品因此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比如光良的《童话》、梁静茹的《宁夏》、周杰伦的《千里之外》等。歌曲的开始,就包含明显的叙事性情节,中间穿插歌手的演唱,情节完整、画面唯美,观众欣赏歌曲的同时,也被画面中的情节深深吸引。这不失为一种探索,港台媒体甚至因此造出了“音乐电影”这个词。

音乐电视把音乐的时间、声音与画面的空间表述有机地结合,将音乐的听觉艺术与电视画面的视觉艺术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有创意的艺术作品,同时又是一种将作曲、导演、演奏、演唱、摄像以及灯光、美术等形成合力,与时间、空间、心理多重交叉的综合艺术。这种把音乐和当代传媒相结合的视听理念富有极强的艺术冲击力和审美感染力,是最具生命力和现代艺术精神的。

(作者单位:浙江电视台教育科技频道)

上一篇:新浪吉林网 网上有作为 下一篇:名人电子杂志:悄然而至的杂志新宠